女画家陈芸:诗意的生命蜕变

来源 :中国艺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陈芸作品的表象上总会牵连到一种“美”,这种“美”的层面呈现着陈芸细腻、诗意的浪漫主义以及女性独有的视角。陈芸笔下的蝴蝶似乎是她的另一个生命,那是个承载着成长、生存、反思、感怀、复杂的生命过程。陈芸也试着让这个生命体与人类产生“交集”,从而也隐喻出“美”背后的怀疑。然而怀疑背后可能会有更多怀疑,这也促使着陈芸更直接地面对人,这个更为复杂、更为矛盾的生命体。在遭遇过生活的冷峻后,陈芸内心深处隐藏着自己对生命的个人体验,那是种自我束缚与自我挣脱的矛盾并置。蝴蝶成为陈芸的倾诉载体。在陈芸的画面中,她用绚烂的蝴蝶隐含着自己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生活的期望,而蝴蝶短促的生命又时时刻刻带给陈芸一种实在的、无奈的感伤。所以对于生命的追问一直存在于陈芸的画面中,这也是陈芸在跨越精神直觉后的知觉表达,这是她个人独有的情感体现。当陈芸以成长中、还不成熟的内心面对生命的逝去,某种生命的缺失感也在她内心萌生出来,这也是陈芸贯穿于整个创作中的情感线索。当陈芸以一种薄弱的心理承受面对现实的冷硬,她的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不仅仅是创伤,更有一种坚强,这种坚强是陈芸自身潜藏的需求,也是她自身潜在的力量。


  隐喻的伤痕
  陈芸画面中的蝴蝶也好,女性形象也好抑或是她的琉璃雕塑作品,都呈现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温婉。而当面对陈芸本人,女性的柔弱只
  而在2008年之后的“蝶变”一系列作品中,“伤痕”在往更深的心底挖掘,直面的人物面孔的出现,澄清着一系列的感伤,预示着蝴蝶蜕变后的新生,却无力看到,能体会到的是经受生活现实后的更剧烈的美好分裂,无处不在的失落感尽失在漫无方向的生活“剧像”中。现实生活的色彩遮罩充斥在新生机的表象上,让“新”失去了选择性,蜕变与“悲剧稀释”相兼并进,这终归会追溯到一种可离可合的状态,就是真实的虚拟,这也可以形容成是一种美好情绪向往的“不归”。我们也许会把这看作是一种矛盾,然而有什么比这矛盾的情感对悲剧的感慨更有说服力呢!所以我们看到了“蝶变”的这种隐喻的感伤。这种挖掘让陈芸一直延伸到她对人物的情绪、神态地探究,之后她创作了“面孔”一系列的作品。


  人性情感的反思
  陈芸的“面孔”中总会产生一种无方向的选择,同时又有一种忧郁,也会有无奈的停滞状态。在《面孔系列之七》、《面孔系列之八》中都呈现了人在内心受到撞击后的游离状态,充斥着疼痛的情感体会。两个交叠的面孔之间存在着双重身份的眼睛,眼睛属于两个看似是同一个面孔的面孔,而事实上,陈芸呈现的这两个面孔是人在精神层面产生的思维倾向。同属的眼睛萌生着对于撞击的抵制,也隐含着自我的警惕,而眼睛因为其同属性也控制着思维倾向抑或是游离的程度,这也正是人潜在的自我控制。陈芸将人性的复杂、矛盾、脆弱、自持在面孔与眼神中一一呈现,进一步反思着我们所处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
  当陈芸将情感与琉璃嫁接,充斥在陈芸内心的女性浪漫找到了更具诗意的呈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这是陈芸在博客中写的句子,这句话来源于《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琉璃从制作到呈现的过程与蝴蝶的蝶变有着共通之处。琉璃的制作需要火的参与,而琉璃的最终呈现需要长时间的烧制以及无数次的打磨,这个过程如同磨练,如同蝴蝶的破茧而出。琉璃的晶莹透彻正如陈芸的女性特质。而这整个过程就是她自身“情感智趣”的提炼。从2008年《伤逝》的色泽交错到2009年《源?缘》系列的含蕴清澈,在逐渐自清自己的“结”,经过一次次情感蜕变,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也变得更加有沉浸、悠远的浪漫色彩。情感记忆“源点”地持续性吸收与现实生活的反馈构成了陈芸长久性的绘画“呈现面”,执着地持有这种反思情怀是艺术家渴望拥有的精神物质,而她愉悦性地挖掘这种属于自己的状态,看来是极其享受的,相信她也会继续持续这种“财富”。



其他文献
版画在中国美术界曾有过显赫的主流地位,富于张力的刚性表现,暗合了特定时期的政治诉求,那时几乎所有画家皆参与其中,所有展事皆占据半壁,侯琪先生当年入版画专业问学时,情形大致还如此。之后,社会转型,市场主导,从事此科创作的画家多弃之他就,版画重归小众,全然不为武器地存在。而侯先生却能心无旁鹜、恪守不渝地持刀镂刻至今,恒也。  较之铜版、石版、丝漏版,凸版的木刻乃版画的初始,且最具版画的刀味木味特色,而
期刊
新水墨有三个要素,观念意识新、技法新、画面感新。新的东西人们关注的少,但是一旦存在了,人们关注的就多。我这里说的当代绘画,指的是新水墨画。现在更多的中国画家画的不是当代,而是传统的东西。作为一个现代人去画传统的东西,这是只有在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  记者:您作为南京艺术学院新水墨画研究所的所长,对新水墨怎么理解?  杨佴旻: 新水墨有三个要素,观念意识新、技法新、画面感新。新的东西人们关注的少,但
期刊
卓广春 ,字元化、普辉,号尚真、古彭老农,男,汉族,1938年12月生于河南省修武县,江苏铜山人。大学本科,1966年毕业于江苏师院政教系。曾供职于铜山县五小工业办公室、县广播站、县图书馆、大庙镇党委,1999年5月退休。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北京神州博艺美术院特聘书法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书法研究院第三批特聘书法家、世界华人华侨艺术家联合会会员、河南名家书画艺术研究学会理事、北京墨都书
期刊
谢志高:1942年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8年调入中国画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创作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上世纪40年代初出生的画家是新水墨人物画的首批学员,他们毕业后都有过打入社会底层,在苦水、碱水和酸水里各泡三遍的人生
期刊
他画的是商品,是品牌,是消费的虚华?请你切莫以商业的敏感误会了他,读懂他的思考,理解他的创作,分享他的空间,便会发现一个勤劳的时代记忆者,永远在记录和探索新的方式,让你回过头来,能意味深长地叹一句:“如斯便是修行。”  属于他的“纯真年代”  学生时代苏式的教育是李邦耀难以忘怀的。为了磨练技巧,他不断地临摹苏联的绘画,包括列维坦的,列宾的,临摹了很多人的作品。在那个号召向苏联学习的年代,学校里的大
期刊
晨晓出身为浙江名门世家书香门弟,自1979起游学于中国各地,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浙江省美展和浙江省85新空间画展。1986年留学澳大利亚,1988年由澳大利亚移居新西兰,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研究生。自1992年至1998之间游历了全世界40多个国家并浏览于各美术馆、博物馆之间,同时又和世界各著名的艺术院校进行艺术交流和举办讲座。  在新西兰,晨晓是唯一一个以华裔艺术家身份进入西方
期刊
叶红杏(1972- )出生于中国广西,1995年毕业于广西桂林教育学院美术系,199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高研班。在2006年中国新锐艺术家大奖中,叶红杏的作品从1100余份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加利福尼亚的亚洲美术馆馆长及科隆艺博会的总监选为中国TOP20的新锐艺术家之一。  最近,随着她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现代艺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第七届威尼斯国际雕塑装置“开放”展、台北艺
期刊
舒勇是位全能且多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囊括了水墨、油画、雕塑、摄影、装置、行为、观念等门类,涉猎艺术范畴之广,创作作品形式之丰富,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实属罕见。舒勇更是位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他把艺术与慈善结合、把艺术与环保结合、把艺术与社会责任结合,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完成了一般艺术家所完成不了的使命。  舒勇的水墨  舒勇用当代艺术的思维模式继承了山水画形成的智慧和财富。舒勇借用后现代甚至无厘头的方式
期刊
一  曾经作为中国艺术史、绘画史重要构成部分的文人画艺术,在进入20世纪以来,却面对着极其尴尬的境地。艺术史(或者说艺术史的写作者们)已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常识—随着几千年集权专制社会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存身其中的文人绘画艺术也就注定失却了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性。道理很简单,传统文人已经被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所代替,文人画自然也就无法凭空自存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不对之心怀疑虑,因为先哲尝言,熟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以有意无意间得之为上,此之谓自然,自然之美,乃为大美,不雕凿,不做作,无意于佳乃佳,犹如武家相搏,轻取巧胜,以散淡出之,不动设计之心,于是真实而自然,大方而自在”。张猛作品的气息于上述所映射的传统精神颇有契合,他在山水画创作中尤其注重对艺术传统的挖掘和发展,与急功近利的市场潮流不为呼应。而国画圈种种流行和热潮风起云涌,大有人才辈出、名家纷纭之势,究其实质,大多不过有价无市,昙花一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