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陈芸作品的表象上总会牵连到一种“美”,这种“美”的层面呈现着陈芸细腻、诗意的浪漫主义以及女性独有的视角。陈芸笔下的蝴蝶似乎是她的另一个生命,那是个承载着成长、生存、反思、感怀、复杂的生命过程。陈芸也试着让这个生命体与人类产生“交集”,从而也隐喻出“美”背后的怀疑。然而怀疑背后可能会有更多怀疑,这也促使着陈芸更直接地面对人,这个更为复杂、更为矛盾的生命体。在遭遇过生活的冷峻后,陈芸内心深处隐藏着自己对生命的个人体验,那是种自我束缚与自我挣脱的矛盾并置。蝴蝶成为陈芸的倾诉载体。在陈芸的画面中,她用绚烂的蝴蝶隐含着自己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生活的期望,而蝴蝶短促的生命又时时刻刻带给陈芸一种实在的、无奈的感伤。所以对于生命的追问一直存在于陈芸的画面中,这也是陈芸在跨越精神直觉后的知觉表达,这是她个人独有的情感体现。当陈芸以成长中、还不成熟的内心面对生命的逝去,某种生命的缺失感也在她内心萌生出来,这也是陈芸贯穿于整个创作中的情感线索。当陈芸以一种薄弱的心理承受面对现实的冷硬,她的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不仅仅是创伤,更有一种坚强,这种坚强是陈芸自身潜藏的需求,也是她自身潜在的力量。
隐喻的伤痕
陈芸画面中的蝴蝶也好,女性形象也好抑或是她的琉璃雕塑作品,都呈现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温婉。而当面对陈芸本人,女性的柔弱只
而在2008年之后的“蝶变”一系列作品中,“伤痕”在往更深的心底挖掘,直面的人物面孔的出现,澄清着一系列的感伤,预示着蝴蝶蜕变后的新生,却无力看到,能体会到的是经受生活现实后的更剧烈的美好分裂,无处不在的失落感尽失在漫无方向的生活“剧像”中。现实生活的色彩遮罩充斥在新生机的表象上,让“新”失去了选择性,蜕变与“悲剧稀释”相兼并进,这终归会追溯到一种可离可合的状态,就是真实的虚拟,这也可以形容成是一种美好情绪向往的“不归”。我们也许会把这看作是一种矛盾,然而有什么比这矛盾的情感对悲剧的感慨更有说服力呢!所以我们看到了“蝶变”的这种隐喻的感伤。这种挖掘让陈芸一直延伸到她对人物的情绪、神态地探究,之后她创作了“面孔”一系列的作品。
人性情感的反思
陈芸的“面孔”中总会产生一种无方向的选择,同时又有一种忧郁,也会有无奈的停滞状态。在《面孔系列之七》、《面孔系列之八》中都呈现了人在内心受到撞击后的游离状态,充斥着疼痛的情感体会。两个交叠的面孔之间存在着双重身份的眼睛,眼睛属于两个看似是同一个面孔的面孔,而事实上,陈芸呈现的这两个面孔是人在精神层面产生的思维倾向。同属的眼睛萌生着对于撞击的抵制,也隐含着自我的警惕,而眼睛因为其同属性也控制着思维倾向抑或是游离的程度,这也正是人潜在的自我控制。陈芸将人性的复杂、矛盾、脆弱、自持在面孔与眼神中一一呈现,进一步反思着我们所处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
当陈芸将情感与琉璃嫁接,充斥在陈芸内心的女性浪漫找到了更具诗意的呈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这是陈芸在博客中写的句子,这句话来源于《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琉璃从制作到呈现的过程与蝴蝶的蝶变有着共通之处。琉璃的制作需要火的参与,而琉璃的最终呈现需要长时间的烧制以及无数次的打磨,这个过程如同磨练,如同蝴蝶的破茧而出。琉璃的晶莹透彻正如陈芸的女性特质。而这整个过程就是她自身“情感智趣”的提炼。从2008年《伤逝》的色泽交错到2009年《源?缘》系列的含蕴清澈,在逐渐自清自己的“结”,经过一次次情感蜕变,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也变得更加有沉浸、悠远的浪漫色彩。情感记忆“源点”地持续性吸收与现实生活的反馈构成了陈芸长久性的绘画“呈现面”,执着地持有这种反思情怀是艺术家渴望拥有的精神物质,而她愉悦性地挖掘这种属于自己的状态,看来是极其享受的,相信她也会继续持续这种“财富”。
隐喻的伤痕
陈芸画面中的蝴蝶也好,女性形象也好抑或是她的琉璃雕塑作品,都呈现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温婉。而当面对陈芸本人,女性的柔弱只
而在2008年之后的“蝶变”一系列作品中,“伤痕”在往更深的心底挖掘,直面的人物面孔的出现,澄清着一系列的感伤,预示着蝴蝶蜕变后的新生,却无力看到,能体会到的是经受生活现实后的更剧烈的美好分裂,无处不在的失落感尽失在漫无方向的生活“剧像”中。现实生活的色彩遮罩充斥在新生机的表象上,让“新”失去了选择性,蜕变与“悲剧稀释”相兼并进,这终归会追溯到一种可离可合的状态,就是真实的虚拟,这也可以形容成是一种美好情绪向往的“不归”。我们也许会把这看作是一种矛盾,然而有什么比这矛盾的情感对悲剧的感慨更有说服力呢!所以我们看到了“蝶变”的这种隐喻的感伤。这种挖掘让陈芸一直延伸到她对人物的情绪、神态地探究,之后她创作了“面孔”一系列的作品。
人性情感的反思
陈芸的“面孔”中总会产生一种无方向的选择,同时又有一种忧郁,也会有无奈的停滞状态。在《面孔系列之七》、《面孔系列之八》中都呈现了人在内心受到撞击后的游离状态,充斥着疼痛的情感体会。两个交叠的面孔之间存在着双重身份的眼睛,眼睛属于两个看似是同一个面孔的面孔,而事实上,陈芸呈现的这两个面孔是人在精神层面产生的思维倾向。同属的眼睛萌生着对于撞击的抵制,也隐含着自我的警惕,而眼睛因为其同属性也控制着思维倾向抑或是游离的程度,这也正是人潜在的自我控制。陈芸将人性的复杂、矛盾、脆弱、自持在面孔与眼神中一一呈现,进一步反思着我们所处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
当陈芸将情感与琉璃嫁接,充斥在陈芸内心的女性浪漫找到了更具诗意的呈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这是陈芸在博客中写的句子,这句话来源于《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琉璃从制作到呈现的过程与蝴蝶的蝶变有着共通之处。琉璃的制作需要火的参与,而琉璃的最终呈现需要长时间的烧制以及无数次的打磨,这个过程如同磨练,如同蝴蝶的破茧而出。琉璃的晶莹透彻正如陈芸的女性特质。而这整个过程就是她自身“情感智趣”的提炼。从2008年《伤逝》的色泽交错到2009年《源?缘》系列的含蕴清澈,在逐渐自清自己的“结”,经过一次次情感蜕变,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也变得更加有沉浸、悠远的浪漫色彩。情感记忆“源点”地持续性吸收与现实生活的反馈构成了陈芸长久性的绘画“呈现面”,执着地持有这种反思情怀是艺术家渴望拥有的精神物质,而她愉悦性地挖掘这种属于自己的状态,看来是极其享受的,相信她也会继续持续这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