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与宋词在色彩上的融补关系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y61032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两大基本形成因素之一,在绘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画以水墨为胜;词却在色彩描写上独放异彩,用语言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构筑了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本文旨在研究文人画与宋词在色彩上的融补关系,主从视觉角度对宋词进行观照、分析,从美术学的角度,对宋词与文人画展开研究。
  关键词:文人画 宋词 色彩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色彩是视觉语言,但传统的文人画却更为注重水墨而忽视色彩。一直到清朝,由于西洋油画的传入,新的色彩体系的建立,文人画的面貌才有了新的突破。词是语言艺术,但是在宋词的描述中,各种颜色却大放异彩,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独特的色调,在人们的脑海里呈现出多彩的世界。
  一 文人画与色彩
  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两大基本形成因素(即形与色)之一,在绘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绘画中除基督教神学的色彩象征外,主要是科学色彩观;中国画则是哲学色彩观,中国画里基本没有西洋画的固有色和条件色风貌,中国画色彩在汉及汉以前以五行色为主(以黑红色为主色调),魏晋时期佛教美术的传入改变了黑红色基调,青绿兴起。因此,中国画色彩在唐宋以前以彩色(概括色)胜,集中体现于壁画、帛画、漆画、院体青绿山水和重彩人物、花鸟画中。确切地说,青绿山水在唐宋时期一直占主导地位;在唐宋尤其是宋元以后以抽象色为胜(主要是黑白灰色调的水墨画和淡彩的浅绛画)。这一脉画风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及至清代,青绿山水时隐时现几乎被淹没,水墨山水却半抽象地程式化为笔墨集大成,积累了丰富的形式语汇。绚烂彩色似乎就这样被“下放”到了民间,宋人黄休复在其《益州名画录》中首次将画作的品评之“逸格”提到首位,即逸、神、妙、能,就更加对色彩进行歧视。周积寅说:“关于逸格,大抵是出自自然,不拘形似,笔简意繁,有意外之趣,不可模仿的作品。”黄休复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益州名画录》)。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提倡水墨写意之逸,鄙视色彩之实。老子在其著作中也一再提出,色彩不是本质,仅是炫耀眼目,要避免过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但中国绘画历来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这以物象的种类不同面赋以不同色彩的理论,便是中国画用色的基础。色彩不仅存在于文人画中,而且在许多文人画家笔下,与水墨水乳交融,同放异彩。
  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物象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南北朝时的萧绎对这一现象曾做过仔细的观察,其在《山水松石格》中谈到:“秋毛冬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这是我国最早说明季节、气候的不同,所以描述的是物象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冷暖色调的变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概括了季节的变化对水色和天色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科黯。”清代的唐岱《绘事发微》引用郭熙的话,更是形容得有声有色:“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无以像其貌。所谓春山艳冶面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淡,冬山惨淡而如睡,此四时之气也。”由此可见中国画设色,应该是以物象的固有色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影响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在色彩和水墨上,古代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王维在后期创作中开了水墨画的先河。其作品《雪溪图》,画面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一片白皑皑的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情景冷漠萧瑟。画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所谓“墨分五色”,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就是通过对墨色的运用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不同层次的存在。其实亦有许多文人在作画时采用色彩技法,如南唐董源在画山水时,以墨调和花青,墨色中隐隐透出青绿,平淡天真。其《寒林重汀图》,纸本设色,情调温润宁静。《寒林重汀图》描绘的是隆冬时节的江南景色。图中山丘静穆横卧,水汀幽深绵延,落尽叶片的树木无言挺立,纤纤芦苇瑟缩于风中,溪上小桥空寂清冷,掩映于荒丘寒树间的屋舍阒无声息,所有景象构成一个萧瑟凄清的无人之境。北宋书画大家米芾的《春山瑞松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等传世之作,皆为纸本水墨设色。元代最有代表性的四家之首黄公望,其《天池石壁图》为绢本水墨设色,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则以浅绛而成。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太白山图》,皆为纸本水墨设色。在明四家中,设色作品所占比例也较大,及至清代,文人画受多方面的影响,色彩逐渐多了起来。
  二 词的色彩与文人画
  画以水墨为胜,词却在描写色彩上独放异彩。宋代著名词人王诜兼擅书画诗词,其绘画以水墨山水见长,受李成影响。他学李成水墨法,风格清润,“落笔思致,到古人超逸处”(《宣和画谱》),具有幽雅清润的格调。青绿着色山水则源自李思训父子,而又创新意,不古不今自成一家。所画山水多为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等“诗人难状之景”。尤擅长画小景山水,并能画墨竹,师法文同。他的画,沟通了水墨与金碧,在中国画史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其画作《渔村小雪图卷》,作品墨画雪山疏柳、溪岸渔艇。山坳石面皆以墨青渲染,呈阴冷之气氛。二折悬瀑皆从两旁皴染,使之阴凹明暗尽显,山峦水口巧于变化。树头、沙脚、峰顶、岚尖,纯用粉笔烘渍,天空弹粉表现雪花飞舞,山林间勾以泥金,又以破墨晕染,表现出雪后初晴浮动的阳光。整幅画以水墨为主,又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对比鲜明,使画面生机勃勃。我们再来看他的词作《蝶恋花》:
  小雨初晴洄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这首词的上阙,写初夏黄昏时,庭院中的风景。作者通过“小雨初晴”、“楼台倒影”、“风吹杨柳”、“嫩荷无数”描述出一幅恬静的画面。然后又用“晚照”带来橙色的光芒,给“楼”台披上“金翠”的外衣,又将这颜色倒映在碧色的池塘中,池塘中又开满了青嫩的细荷。从绘画的视角来看,画面于大片的冷色中出现一抹暖色,对比明确,使画面自清雅的气息里透出生机。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首令词中,我们却能感受到画面的美感,色彩的质感。
  宋代文人画中,最讲究的,莫过于“写意”与“用墨”。不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还是“云山墨戏”的米氏父子,都强调在山水画的领域用墨色表述自己的审美意向和情感。而在词坛上,也有用写意笔法传山水之神的作品。如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如其在《沁园春》中的“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在辛弃疾的笔下,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人与山水神交默契,“神与物游”——这同样是一种写意的笔法。所以文人山水画重墨气,重墨韵,重风格的表现。表现方法不受程式的束缚,因需而异。宋前期,有三位声名卓著的水墨山水画家,即李成、关仝和范宽。宋人尤推崇李成为“古今第一”,达到了“独尊”的地步,尤其讲究墨的韵致,墨法变化微妙多姿,特别能把握淡墨的效果。其作品《读碑窠石图》就显得墨韵丰富。李成笔下的山水林木,用墨精绝,富于微妙的变化。亦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李成)之制也。”米蒂曾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费枢曾用“惜墨如金”四字来形容李成的墨法,十分恰当。张彦远认为:“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又说,“金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因此前人“墨为诸色之母”。清人唐岱在其《绘事发微》一篇中的观点也颇具有代表性:“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能参墨色之微,则山水之装饰,无不备矣。”不过,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究竟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变化较小。但是从清代扬州画派以后,由于文人画家卖画风气渐浓,市俚趣味和市民文化难免对文人画的“纯度”有所冲击。及至近代,西洋画逐渐传入中国,传统文人画也在原有基础上接受了一些西洋色彩的原理。近代最有代表的是海派吴昌硕,他的绘画在色彩运用上,喜用鲜艳的重色,如西洋红等入画,色调对比强烈,其大写意花卉,墨色滋润、设色鲜亮,视觉张力极强。
  吴昌硕所作《富贵神仙图》,水仙花清新雅致,透出传统文人画的笔情墨趣,牡丹却难摈世俗之嫌,但从技法来说又无懈可击。正如潘天寿所说:“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质朴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吴昌硕善用复色,在复色中起制约、协调作用的也是红与黑,加上利用宣纸的白色。但是他的红色与黑色,都是在复色的作用下起着变化,在变化中得到统一,所以使人感到既丰富又沉稳。吴昌硕用重色的斑斓浑厚与其大气磅礴的画面极相协调,是形成他画风的重要因素。
  在宋词中,写景时多有描绘画面的色彩之美,如晏殊的《诉衷情》: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作者以芙蓉金菊描绘秋色,又在下一句突出“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的“红”与“黄”,活脱脱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此种感觉和吴昌硕的画面感觉是何其相似。
  又如王安石的《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用细致的笔触描绘,既有神采精确的白描,也有明丽鲜活的设色。“江橙”“峰翠”“舟彩云淡”,寥寥数语,却颇得色彩对比之妙,令人叹服。
  宋词也有纯用水墨白描来描写景物的,如潘阆的《酒泉子》: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在《古今词话》中记载,潘阆《酒泉子》有“一时盛传。东坡爱之,书之于玉堂屏风。石曼卿使画工绘之作图。”这首词,通篇不着一笔以描绘色彩,全用白描写景,淡墨轻描,既秀润又苍茫,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洗练。如同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引人入胜。
   三 小结
  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两大基本形成因素之一,在绘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词与画在色彩上各显其能,文人画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画以水墨为胜,词却在色彩描写上独放异彩,用语言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构筑了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2]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5] 潘天寿:《谈谈吴昌硕先生》,《书法》,2006年第5期。
   [6] 韩勇:《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意义》,《晋阳学刊》,1997年第2期。
  
   作者简介:郭昊,男,1969—,河南林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影像教学,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在起备变低压侧分支出线和低压分支共箱间加装快速断路器,同时配置快速切换装置就可以灵活使用起备变低压分支共箱母线,实现机组间厂用电源互为备用,可实现节能运行,提高电厂
统编教材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三(下)除习作单元外,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都有“日积月累”,选文来自经史子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许多内容超出了认知范围,不易掌握
期刊
据《采后生物技术》的一篇研究报告,来自美国、中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研究了热处理对桃果实褐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热处理被证明为一种能明显降低采后
4月30日上午,在第二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举办之际,中国花协零售业分会在西安召开了2009年第一次理事会暨花店业面对金融危机对策研讨会。参会的70余位理事、常务理事共同确
僵硬的骨盆是快感降低的主要原因。对女性来说,只有当骨盆能够胜任灵活运动时,才能轻松地享受性爱。性专家设计了一套方便、简单的骨盆运动可以改善女性性冷淡。  热身运动:找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放松四肢;把手置于骨盆两侧下压,直到能感觉到骨骼;用右手触摸左臀,让你的身体得到最大限度舒展。然后,左手环绕腰部,并按压背部的骨盆位置,如此做3次。  唤醒触觉: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骨盆,并用双手从后背做轻轻的按
主要介绍了梅山热轧板厂新平整分卷线的工艺流程、设备构成以及三电系统配置组成;同时,简要介绍了日本Mitsubishi公司新技术在平整线上的相关应用。 Mainly introduces the
读陈诗哥的作品,总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从《我想养一只鸭子》到《童话之书》,再到《星星小时候》《风居住的街道》《无疑山》,当然还有此刻拿在手里的我见过的最长书名的新作
期刊
本文基于本厂三期锅炉现有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同时进行的几个改造项目内在关联因素,探讨对本厂三期(2*630MW机组)锅炉进行全(宽)负荷脱硝技术改造,以达到更严格的火电厂大气
会议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大量时间花在课文解读上,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对课文内容或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语文能
期刊
故事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方式,它用生动的口语,绘声绘色地叙述一些人物所发生的事情.故事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是在听故事中成长的.他们能够没有任何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