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orang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在地化;国际新闻;新闻价值;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75-03
  全球在地化最初产生于商业领域,指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或商品流通,必须适应地方需求,为某一特定文化或语言地区所接受,才有可能快速发展[1]。这一观念为媒体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张力空间提供了有益参考,作为文化旅行的中介,媒体将被割裂开的世界凝聚成一个共同体,而全球在地化这一理论范式便作为联结机制,被纳入到国际传播的研究范围中。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作为媒体转型的成功范例,顺应技术迭代升级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对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进行探索与调适,在融媒时代影响着用户接收、理解、接受新闻的过程。

1 新闻接收: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撑下的用户体验优化


  新闻接收作为新闻价值实现过程的起点,成为媒体对在地化路径进行调适的首要阶段。
  1.1 场景驱动下的内容调适
  融媒时代,移动媒介的兴起与普及使用户在进行新闻接收时的时间、空间和语境发生变化,碎片化的时间、移动化的空间以及私人化的语境带来了用户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变化。新场景催生了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媒体为用户提供的内容与服务同用户所处特定场景的匹配程度,成为影响用户新闻接收选择的关键要素,也指引着媒体转型的方向。
  在本国的发展融入全球化循环的过程中,地方个体产生了了解世界的需求。由于缺乏可调用的背景知识与直接经验,用户更依赖于媒体的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新闻成为其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跨越了国家界线的新闻事件既包含在场的个体和语境,也包含不在场的个体和语境,抽离化的社会关系增加了用户感知与理解信息的难度。为应对这一问题,“侠客岛”通过缩短国际新闻句子长度、扩大文本间隔等方式,与用户在动态化场景之下的低注意力集中度相适配。
  此外,在新媒介形态下,新闻标题是用户接收新闻时最先关注的要素之一,能帮助新闻在海量信息中获得注意力优势。由于国际新闻的跨文化特征,标题是对媒体二次编码能力的直接考验。“侠客岛”的标题多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例如“德特里克堡基地是个什么鬼地方?”“‘高加索火药桶’为何再次被点燃?”等,设问能够激发用户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使用户对新闻事件产生了解的冲动。这些修辞策略不仅使标题在逻辑上与报道内容相契合,还引发了用户的情感共鸣,优化了传播效果。
  1.2 媒介形态更迭下的表达类型整合
  麦克卢汉曾指出,每一种旧媒介都是另一种新媒介的内容——“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他暗示了在媒介交替的历史进程中,旧媒介的特征将几乎完全融入之后的新媒介形态之中[2]88。
  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新媒介形态,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了选择性重构,将文稿、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整合于许多既有的表达类型之中。新的表达类型赋予了媒体交互性的特征,不仅包括促进个人或群体之间社会互动的能力,允許用户通过其界面操纵机器的能力,还带来了用户和文本之间创造性和解释性的交互作用[3]。交互性将用户从大众媒体单向信息灌输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在互动性参与过程中获取信息,激发了用户接收新闻的兴趣。“侠客岛”顺应当下的媒介逻辑,在评论区收录并展示用户的留言和反馈,实现了与用户的及时互动。
  融媒时代并不意味着用户需要在特定的媒介使用条件下才能接触到虚拟现实,而是意味着一切社会交往中的基本成分都已变成了以技术为中介的或技术嵌入的内容——但这些并没有削弱其间的真实性[2]118。主流媒体通过深入把握各类应用平台与媒介形态的功能、特征,以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表现形式,为用户打造多感官协同的沉浸式国际新闻接收体验。“侠客岛”通过驻外记者提供的短视频、实地采访文稿等一手资料,还原事件现场,并利用视觉图像、3D技术等,以地图等形式找寻与本国的关联,增强了用户的在场感。

2 新闻理解:从独白到对话的多维探索


  接受主体对新闻文本理解的过程,也就是新闻文本潜在新闻价值对接受主体逐渐显露的过程,是新闻文本所含意义与接受主体精神世界融合的过程[4]306。为促进用户对国际新闻的理解,增强新闻的价值效应,媒体在新的媒介表达与接收方式下,不断对国际新闻在地化的策略进行调适。
  2.1 时空维度:叙事风格转变延续新闻价值
  在内容层面,国际新闻文本摆脱了篇幅(时长)的限制,叙事风格也随之转变,国际新闻深度报道中逸闻趣事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通过对内容链条以及事件中的人物、背景等各组件进行梳理,将宏观层面的国家叙事和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与拆解,采取为诉诸生活化与个人化的细节,讲求内容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叙事策略以及将事实分析与观点输出相结合的整体架构,以此揭示国际事件发生与发展的逻辑。字里行间的意义和图像框架是用户理解活动的基础,蕴含着媒体所提供的编码和交往关系,与本土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逐层建构起国际新闻文本的意义,内容风格的转变进一步扩大了用户对文本进行理解与阐释的空间。
  诚如康德所说,作为人类理性的范畴,时间优于空间;这同时也隐喻在传播活动中,时间同样拥有优于空间的地位[2]108。融媒时代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发布时间上具有了较高的自由度,这保证了新闻的时新性,使新闻价值得到延续与传递。在报道重大国际事件时,“侠客岛”通过提炼关键信息要素,将复杂新闻进行简化,既促进了新闻价值的及时实现,又便于国内用户的理解。
  2.2 话语实践维度:市场细分增强用户黏性
  为增强用户黏性,个性化的新闻内容生产成为媒体融合浪潮下国际新闻在地化的路径之一。媒体对用户年龄、职业、性别、喜好、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地域等信息进行市场细分,并深入研究目标用户的阅听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生产、分发与销售。同时依据风格转换、话语变革和角色扮演的习惯建立并调整与用户之间的交往关系。   在此逻辑下,媒体通过塑造人格化的特征来打造自身人设,借助不同的句子模式或用词表达来控制文本情景的正式程度以及与交谈者的熟悉程度。口头禅、称呼语等具有鲜明特征的话语结构有利于形成记忆点,让用户产生明确的期待。“侠客岛”便打造出“岛叔”“岛妹”这一系列年轻化的人设,并称目标用户群体为“岛友”,以此展开互动。这种在地化的路径从语体角度打破了传统媒体与并不明确的读者对象保持距离的特征,以具有亲和力的话语降低了目标用户进行理解活动的难度。
  在此基础上的新闻话语的变革与创新成为融媒时代国际新闻进行在地化演变的又一路径,在网络空间中,正式性逐渐被随意性所取代。流行语作为网络空间的文化景观,以其狂欢性和去中心性吸引了多样化的趣缘群体,其中的“游戏”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被主流话语体系合法化的“社会权威”。主流媒体国际新闻报道在顺应政治身份基础上的宣传逻辑的同时,通过对“让人头秃”“老司机”“打工人”等流行语的使用,促进用户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在新媒介环境下创造出话语协商的空間,媒体也因之成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沟通与相融的桥梁。
  2.3 交互体验维度:对话互动深度连接用户
  融媒时代用户主体视角下的参与性和交互性使媒体可以借助社会力量生产内容,成为促进内容实践创新的重要动力。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指出:反对独白,反对将意义集中于说话者所说的话上,坚决摒弃主动式说话者和被动式听者之间的二元论,转而倾向于建设能够引起对方积极回应的话语。只有在由多种“语调”对话所构成的话语场域和传播网络中,才能突破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有限性[5]。新媒介环境下,媒体通过技术的交互性赋予了用户通过其界面操纵机器的能力,弹幕、评论、点赞、转发分享等多种互动方式突破了个体经验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使用户和媒体“共同制作”国际新闻的内容生产模式付诸实践,实现了新闻价值的增值。

3 新闻接受:自我认同与集体记忆的建构


  接受是主体经过理解之后自觉将新闻文本中有关信息纳入自己意识中的内化活动[4]310。处于新闻接受过程中的每个用户个体,聚集形成了融媒时代的媒介轨迹。
  3.1 从个体到群体:塑造世界图景与集体记忆
  尼葛洛庞帝说:“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6]互联网不仅是一项技术形态,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新媒介形态成为连接的节点,使远距离的国际事件和近距离的地方场景相交融,为用户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文化旅行提供路径。在这个过程中,跨文化性的碰撞、交流使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凸显,对用户的认知产生冲击。
  经验总是基于本地的,国际新闻传播的实践却不仅跨越了不同的媒介平台,而且跨越了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在地化路径成为用户想象与创造世界图景的重要通道[2]62。“侠客岛”结合用户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其既有认知框架中激发共鸣。个体在媒介影响下,就其本身在社会与整个世界中的位置展开描述与反思,从而形成集体记忆。
  3.2 从激发情绪到回应情绪:制造社会信任与情感支持
  在国际新闻领域,用户对国际事件比较陌生、缺乏直接经验以及难以有其他获得此类信息的渠道,因此对新闻的依赖性较强。在共同的国家利益的影响下,用户间易于产生相一致的情绪反应。
  作为用户接受新闻信息的要件,情绪刺激着媒体使用新的传播策略。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表情符号、特效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可以尽情使用,情绪表达越来越丰富、生动[7],为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提供了进一步创新的空间。“侠客岛”将宏大、遥远的国际事件与用户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联,激发其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同时借助新媒介技术,精准把握时代情绪,对用户情绪进行及时回应,在社会话语场域中提供情感支持,促进国际新闻文本与用户精神世界的融合。
  3.3 从信息需求到自我认同建构:协调社会结构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新型媒介公司在利润和竞争原理的驱动下首要目标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提供给最大数量的消费者。在此逻辑下,视听地理正逐步脱离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空间范围,而在国际消费者文化这一更为“普世化”的原则下加以重新调整[8]。全球化的冲击模糊了文化边界,吉登斯指出,拥有合理稳定的自我认同感的个人,会感受到能反思性地掌握的其个人经历的连续性,并且能在某种意义上与他人沟通[9]。在吸纳国际新闻事件的过程中,用户会因信息的跨文化性而失去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从而使这一规则性的自我认同互动机制出现紊乱。
  在全球化与当地性不断碰撞、渗透的过程中,认同焦虑弥漫在当下和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生活情境的自主性降低。融媒时代,媒体不仅应当满足用户对最新事态信息的需求,对蕴涵于文本之中的情态信息的体验[4]316-318,更应当成为用户寻找自我或集体认同的途径,成为塑造世界图景的重要通道。对此,媒体应对国际新闻在地化的路径进行不断探索与调适,在培养和提高用户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兴趣的同时,协调用户共处的社会结构,促进对社会的有益建构。

4 结语


  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演变顺应了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用户接收、理解和接受新闻的过程相适配,在塑造世界图景的同时,形成新媒介环境下用户的自我认同,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建构。国际新闻在在地化探索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价值的延续与实现,但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媒体工作者加以注意和防范。
  参考文献
  [1]何成洲.全球在地化、事件与当代北欧生态文学批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2):57-64.
  [2]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8,118,108,62.
  [3]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M].董晨宇,唐悦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8.
  [4]杨保军.新闻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6,310,316-318.
  [5] 全燕.从独白到复调:超越国家叙事的对外传播话语想象[J].社会科学,2020(7):160-167.
  [6]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7.
  [7]刘大正,吕春梅.内容?用户?链接:媒体融合的区域样本:以《齐鲁晚报?今日运河》为例[J].中国出版,2020(11):42-46.
  [8]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
  [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59.
其他文献
殡葬业可以说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行业,号称新兴经济的互联网业居然也从中分得一杯羹。已经有不少人在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前,开始上因特网为自己安排后事。    互联网上的追悼    互联网已经将全世界连接在—起,现在通过电子邮件寄托对去世亲友的哀思,对逝世亲友进行吊唁已经成为最近的新趋势。  已经有人建立起专门的网站,提供丧亲家庭通过互联网发布讣告。亲人还可以把逝世者的相册放在网站上,并使用网站提供的
期刊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脱口秀;节目创新;拜托了冰箱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98-03  作为一档美食脱口秀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拜托了冰箱》实现了“美食+脱口秀”节目的创新,节目融合了“开冰箱+聊美食+谈生活”多种元素,在互联网环境中展现出脱口秀节目的活力。从节目形式渗透互联网思维,到内容上满足用户期待,都体现了网络自制节目形态在互聯网时
期刊
关键词 人文纪录片;《小小少年》;解码真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107-03  《小小少年》(Little Gaints)是由B站出品,五星传奇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于2021年3月10号在B站上线,总共6集,目前已经全部更新完毕。截至2021年5月10日,该纪录片获得了864.6万的播放量,更在B站和豆瓣上分别获得了9.8和9.2的评分
期刊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课标、教材的分析与解读,了解课标对习作及相关板块的要求,明晰北师大版教材在习作方面的编排,使得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能顺势而为,从三个方向入手,提高习作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习作教学 课标 北师大教材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也是各方关注的热点。尽管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习作教学渐渐有了章法,各种教学流派也应运而生。
期刊
关键词 微信矩阵;微信公众平台;科技社团;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01-03 1 微信矩阵的基本概述  矩阵,最初是一个数学领域的概念。1850年,英国数学家詹姆斯·约瑟夫·西尔维斯特(James Joseph Sylvester)首先使用矩阵一词,指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矩阵“指纵横排列的二维数据表格,现在越来
期刊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社科普及;新浪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33-04  社科普及是向社会公众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成果的一种实践活动[1]。目前国内针对高校社科普及研究的学术性成果较少,而以新媒体为视角开展高校社科普及研究则少之甚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针对安徽省高校新浪微博平台上发布的社科普及微博进行分析,“通过科学知识图
期刊
关键词 主流媒体;话语形态;新闻联播;抖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04-03  “新闻联播”抖音号在2019年8月24日入驻平台,入驻当天共发布三个视频,总计点赞数1 960.8万,并荣登抖音8月涨粉榜的榜首。截至2021年1月11日,“新闻联播”抖音号共获2亿赞,积累2 912万粉丝数。本文选取短时间内就有不错成绩并且具有自身特点的
期刊
关键词 话语符号;阿姨;流行语;形象嬗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63-03  “话语”这一术语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概念,作为人类表述的“话语”,其传播的范围区间跨度较大[1]。全媒体视域下,随着研究的深入,“话语”逐渐跳出语言学的框架,呈现出扩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2]。在社会学中,“话语”是差异化社会主体的
期刊
关键词 Python语言;数据挖掘;医疗人工智能;学术论文;期刊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21-0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规模巨大,但数据存在多样性、价值密度低及关系复杂等特点。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数据挖掘技术通
期刊
关键词 科技期刊;有声阅读;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78-0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学科版)》(以下简称《学报》)是由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以林科特色的学术期刊,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一直以来顺应时代的浪潮,不断地开拓创新。除了纸质期刊,还在运营微信公序号、微博、抖音以及喜马拉雅。期刊致力于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