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至马庄,风景正好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庄村
手工艺人缝制香包

  11月6日,由全国妇联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江苏省妇联和中共徐州市委承办的“巾帼心向党 礼赞新中国”全国总结活动在徐州举行。活动开始前,记者随队参观了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行过潘安湖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潘安湖畔的神农码头,当地妇联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提出了这句话!”随着她手指的方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湖阔景美的秀丽风景,丝毫看不出在贾汪区实行生态修复工程前,这里还是采煤塌陷区。
  在湖边的神农广场,大家看着一幅幅生动图片,聆听讲解员讲述徐州“好女儿”的故事:铸造大国重器的徐工集团工程师孙丽,“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徐州下水道四班,拉着板车带九旬老母亲看世界的“中国好人”谢淑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离开神农码头去往马庄村时路过湖西路,向车窗外望去,秋阳照射下,层林尽染,微波粼粼,绿水青山的宜人之处尽显。靠近马庄村,整洁的街道和房屋出现在眼前,因乡村壁画和三三两两的红灯笼装饰着,显出浓浓的文化氛围。

“娘家人”在身边


  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行人首先来到马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进门,“和风化好雨,润物细无声”几个字映入眼帘。
  近年来,马庄村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从为家长无暇看管的孩子进行辅导的“四点半学堂”,到定期照顾孤寡老人的巾帼敬老、爱老志愿服务;从为方便村民就业开展的香包、面点制作等技能培训,到为丰富村民闲暇生活举办的太极拳培训、广场舞大赛……一个个活动春风化雨一般,浸润到马庄村村民的心里,改变着每一个家庭。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在参观中强调:“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要落小落细落到家庭。”
  而说起马庄村如何利用表彰活动树立典型,让村民自觉加入破旧习、树新风的建设中时,讲解员夏莉自豪地说了一句,“我是咱们马庄村连续10年的‘十佳媳妇’。”大家一下子笑开了,笑容中透露着赞赏之意。当年夏莉的公公生了重病,她辞职在家照顾。20多年来,她从未和婆婆红过脸。她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和睦兄弟、乐于助人,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称赞。由她来宣传马庄村的家风建设,再合适不过。

村歌始终嘹亮


  “田野上摇晃着沉甸甸的金黄,收获着我们的喜悦和晴朗。纺织机织出了锦绣前程,告诉我们实现了已久的梦想。”马庄村村史馆循环播放着这首《马庄之歌》。馆里有一段台阶,台阶上印着这首村歌的词曲,路过的人总忍不住慢下脚步,看一看歌词。
  按照村史馆墙上长长的时间轴,夏莉向大家介绍马庄村百余年的历史变迁。马庄有三宝,乐团、香包、婆媳好。1988年,在第四任村党委书记孟庆喜的带领下,马庄村投资3万余元组建“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乐队刚组建时,有人直言:“管乐队能吹出票子吗?孟书记就是不务正业。”孟庆喜没有理会,他坚信,虽然乐团不能吹出票子,但是能吹出昂扬的精神、团结的力量。此后近30年中,马庄村乐团先后演出7000多场,从乡村演到城市,从国内演到国外,收获一片好评。

工作着是美丽的


  小白楼,红窗棂,走进马庄香包文化大院,草木的清香扑鼻而来,两排缝制香包的妇女正安静地忙碌着。其中一位端坐着的银发老人格外引人注意,她是王秀英,今年82岁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村时,她精湛的手艺得到总书记的夸奖。总书记还买下一个香包,笑称“我也要捧捧场”。
  2013年,王秀英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依托马庄香包大院平台,王秀英的香包工作室不定期开展培训,培育香包手艺人、经纪人,引领马庄村妇女群众增收致富。事实上,马庄的香包产业不仅吸引了本村妇女,也吸引着外村人。
  段庄村离马庄村只有一二里路,段大姐每天从段庄村骑电动车来香包大院只需要8分钟。原先她赋闲在家,看到相关新闻报道后,她便对马庄的香包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离家近,收入多,还有很多妇女和我一起工作,挺好的。”段大姐乐呵呵地表示,现在生活可有奔头了。
  初心香包、福寿葫芦、招财元宝、年年有鱼……这些寓意传承初心、团圆美满、富贵平安的香包,是马庄的又一张文化名片。面对参观的人潮,手工艺人们并没有受到影响,仿佛面前装着各色针线、剪刀的那只小簸箕,就构成了她们的一方天地。
  不知是香包散发出的清香让人身心愉悦,还是香包制作者专注的样子使人平静,在大院里,奔波的劳顿瞬间消除,记者也忍不住轉至柜台前,买下两个香包,用行动给这片土地上智慧勤劳的妇女点赞。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中药香包非遗传承人王秀英
马庄特色香包
其他文献
七年的时间,为了满足前男友无止尽的索要,孙音瞒天过海,从公司不断挪用公款。但终究纸包不住火,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孙音将如何自处?初次借款尝到甜头  2008年孙音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公司担任会计。两年后,她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大12岁的刘洋。朋友称刘洋是一名辅警,正在考正式编制。在孙音看来,刘洋很浪漫。他会在孙音上班时,装作快递员打电话给孙音,让她去取快递。当孙音下楼看到刘洋捧着一大束玫瑰花等着自己
期刊
功课落后,嫌隙渐起  林华今年三十出头,是一名超市收银员,丈夫赵伟在一家工厂做技术员。两人结婚十余年,有个可爱的儿子轩轩。  眼看轩轩到了升小学的年纪,林华忍不住焦虑起来。在她看来,小学是孩子接受系统教育的起点,稍不留意,耽误的就是一辈子。林华建议趁开学前给孩子补补课,赵伟当即打断。“他才多大,就扯上一辈子了。再说现在老师不都喜欢孩子像白纸一样,画什么显什么嘛。你给提前画了,老师还不一定高兴呢。”
期刊
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到“风水阵”这个词。  那天,我去拜见一位出版界的重量级人物李女士。她笑容荡漾地坐于我对面,如果不是早知她的情况,根本看不出她是盲人。她先天视网膜有缺陷,从一个棚户区里走出,摸索出一片天地,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她微笑着说:“我有风水阵。”  李女士的风水阵是一个雅致的房间。绿植茂盛,一把棕色的牛角椅,一張榆木细脚圆桌,桌上摆着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清瘦的外国人,定睛一看,也是盲人
期刊
收到弟妹寄来的包裹,满满一箱吃食。辣椒酱、干豆角、黄豆、玉米粉、剥了皮的花生米,我一样样将它们拿出放在餐桌上,眼睛热辣辣的。弟妹倒很轻描淡写地说,都是我妈寄来的,寄太多我们又吃不完,分一半给你。  她是母亲最疼爱的小女儿。为了照顾她坐月子,帮她带孩子,两位在北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穿越大半个中国,硬生生地在深圳这暑热蔓延的城市里浸泡了三年多。他们随着拥挤的人流坐地铁,承受着语言不通带来的隔膜,忍
期刊
大概十年前,我学习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期间,一次送老师去机场,一路都提着箱子。被老师提醒,我才意识到,可以拖着箱子走。可是到下一次送老师,我又是这般操作。  我自己出门,皮箱是能拖就拖的,除非上下台阶。但那时,我遵从权威的思想还没破除,不觉得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老师是大师,有机会和他接触,能为他做一点事,我就非常激动。  此刻我回想这些场景细节,尽管微小,却包含着深刻内容,它涉及爱的三个隐蔽误区。一
期刊
恩爱夫妻丢了初心  阮茗蕙和陆青是大学校友。两人情投意合,毕业便结了婚。陆青辞职创业,阮茗蕙也全力支持,不仅拿出嫁妆钱,还帮陆青打理公司琐事。  2014年,他们13岁的儿子陆雨上初中了。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阮茗蕙和丈夫商量后在学校附近租房,做陪读妈妈。  长期的分离,让两人渐渐有了疏离感。一次儿子所在学校开运动会,邀请家长参加开幕式,阮茗蕙想让陆青去,以便和孩子多些互动,没想到陆青果断回绝。阮茗
期刊
《朱鹮的遗言》  【日】小林照幸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朱鹮是一种美丽的鸟,曾遍布日本,然而,2003 年日本境内最后一只朱鹮的离世,宣告了纯日本朱鹮彻底灭绝。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曾为保护朱鹮贡献过力量的人们,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报告文学。  《木星的卫星》  【加】艾丽丝·门罗 著  译林出版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这部小说集包括了十一个故事。在书中门罗延续了她擅长的打破时空界限的写作
期刊
韩国首尔德寿宫旁的小影院放映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十几年前的电影了,特意去看了看,异国异乡观看国产电影,特别难忘。  贾樟柯的电影,和小津安二郎的镜头感有些相通,中近景多,稳定,平视,细节稠密。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连绵,并没有多少跳跃的故事性。然而一片平淡中涌动着不息的欲望,饮食男女在任何空间都不会停止燃烧。  26岁的山西汾阳女子沈涛与同龄的梁子、张晋生都有些感情,梁子的质朴勤劳和张晋生的聪明强
期刊
《人生乐在相知心》是宗璞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笔底藏情,能窥见作家丰饶的精神世界。  《秋韵》把我们带入诗意盎然的秋天,描绘了一幅寻秋赏秋的绚丽场景。几次迥异的赏秋方式,让宗璞对秋天的韵致有了更为丰润的认识,“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由秋天的五谷丰登硕果累累,联想到澄澈清明的人生,宗璞带给我们的,不止斑斓多姿的秋日盛景,令人回味不己的,分明是那圓
期刊
史迎风  南京513厂区里绿树掩映,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史迎风一路向笔者介绍着我国空降空投的历史。  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侃侃而谈,时不时和工作人员打着招呼,满是“大姐大”风范。鲜少有人知道,从前513厂著名的“五朵金花”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如今仍坚持在重装空投领域的,只剩下她这一“朵”了。  回忆起这些年的艰辛,史迎风淡淡地笑着说:“一件事做了二十多年,好像自己天生就是做這个的。”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