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新能源带来新生活

来源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2010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生活的不便和公共环境的污染。“做饭要烧火,取暖用火炕,洗澡基本是奢望”、“杂草四处堆,粪便随处见”,这些,是人们对农村的一个普遍印象。然而现在,这种情况在北京市房山区的农村已经成为了过去。随着沼气池的普及、秸杆供气站的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房山农村的生活彻头彻头尾的变了模样。“一人烧火全村做饭”成了这里老百姓的一句口头禅,也是新能源利用后,农民生活真实写照的一个侧面。
  在房山,如今的老百姓,跟城里人一样,做饭用上了电打火,冬天有了集体供暖,每天都能洗上热水澡。让人难以想像的是,让农民生活变了样的“秘密武器”,居然就是以前随处可见的杂草秸杆和粪便。
  这两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这样的变化又是怎么样发生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了北京市房山区种植业服务中心能源办,专访了任万涛主任。任主任说,新能源利用是大势所趋——
  房山区共有21个乡镇,463个行政村,46.6万农业人口。众所周知,房山是传统的煤炭之乡,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很多煤矿被关闭。生活用煤炭价格随之上升。据了解,在房山,2005年每吨煤的平均价格为500元,按房山区农户平均生产生活每年用煤量为3吨计算,每年为此需要支出大概1500元。此外,居民用液化石油气每罐46元,2005年最高涨到过90元,这种价位对于农民来说也是种负担,况且,全区液化气供应站的供应能力有限,不具备供应全区农民炊事用能的能力。同时,天燃气由于设施建设复杂,费用较高,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在农村建网。基于价格和资源供给的原因,农民便趋向薪柴消费,这对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新的破坏。发展清洁型的替代能源势在必行。
  
  新能源推广篇
  
  粪便成了“抢手货”
  和能源问题同时出现的还有环境问题。随着房山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养殖业迅猛发展,畜禽数量不断增加。据了解,房山区畜禽养殖场达到一定规模的就有近60个,畜禽粪便及污水的日排放量达到近3000立方米。大量的粪便污水的排放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每年农作物收成后产生的废弃物,像秸杆等的随意堆放也给环境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边是能源短缺,一边是环境污染,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难题,却在房山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得到了双解,同时也得到了双赢。
  据任主任介绍,结合房山区的具体情况,房山区种植业服务中心把大型沼气工程技术推广工作作为治理畜禽粪便以及粪便资源化利用的一项重要手段。
  所谓沼气,又叫厌氧消化,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出来的气体就是沼气。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可以燃烧。
  从1998年开始,房山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先后在房山区的琉璃河镇三街、南洛,周口店镇南韩继等村分别实施了不同规模的大型沼气工程,年处理粪便及污水能力达到8万吨,累计向农户集中供气360万立方米。使近1000农户生活炊事用能全部用上了沼气。
  2005年,房山区又投资1500万启动了“采用现代化生物质能一一沼气开发农村燃气工程”,新建和完善大型沼气工程4处,截止到2005年,房山区的大型沼气工程总数达7处,居全市之首。“就拿三街村来说吧,通过这项工程的建设,三街村猪场的粪便得到了全部处理和高效利用。”任主任说。
  据了解,2006年,房山区还将新建5—7处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向3000农户集中供气。其中,周口店镇黄院村540立方米沼气工程及南韩继村的二期沼气工程已经动工。
  
  杂草秸杆变新宠
  除用粪便产制沼气外,2001年,房山区又开始了利用秸杆产生清洁燃气的推广工作。
  秸杆气化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将各种农作物秸秆(如:麦草、高粮杆、豆秸及各种柴禾)、森林砍伐、木材加工剩余物和工业有机质废料(如:蔗渣、酒糟等)通过在密闭容器里欠氧燃烧,产生烟雾,烟雾经过滤后通过管道释放出含有一氧化碳等优质清洁的高效燃气,气体经点燃后可用于做饭取暖等用能。秸杆气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农民用上洁净方便的燃气,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同时因其原料能完全再生,可大量替代宝贵而有限的煤、石油等石化能源。
  作为房山区重点开发的农用新能源之一,任主任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村官》:目前房山区的秸杆气化有几种利用形式?
  任万涛:现在有两种。一种是建成大型秸杆气化站集中供气,管网入户,24小时随取随用。一种是单户用的生物质炉。
  《村官》:秸杆气化能解决农民哪些用燃问题?
  任万膏:一般来讲,秸杆气化可做饭,可以冬天取暖。
  《村官》:和传统的用燃相比,秸杆气化有什么优势?
  任万涛:和传统用燃相比,秸杆气化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主要有几点:方便、干净、廉价同时有利于环境治理。
  《村官》:房山区秸杆气化站和单户生物质炉的推广情况如何?
  任万涛:2001年至2004年,我区先后在大石窝的南河村、窦店镇的西安庄村等村实施了秸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使近300农户受益。2005年,我们根据这几年遇到的问题,组织力量,对秸杆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成果和建设管理经验。2006年,我区将在11个平原乡镇建设大型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5处,供气户将达5000户。截止今年6月,庙耳岗、西地、二合庄、保和庄等村已经完成大型秸杆气化工程管网铺设、机房建设等。
  2006年我区将以山区乡镇为主,推广户用生物质炉10000户。
  《村官》:一个秸杆气化站能解决多少户的用燃问题?
  任万涛:一个村建一个秸杆气化站,全村的用燃问题都能解决,这就是老百姓俗称的“一人点火全村做饭”。可根据村里的具体农户多少建成不同立方容量的气站。
  《村官》:秸杆气化的原料只限于秸杆吗?
  任万涛:不是。秸杆气化的原料的范围很广,包括杂草、秸杆、玉米芯、树枝、树叶、麦子秸甚至食用茵蒂等,都可以当做秸杆气化的原料。
  《村富》:一个秸杆气化站一天需要多少秸杆?
  任万涛:拿一个200户的村子来说,一个秸杆气化站一天大概需要1000斤秸杆。
  《村官》:一个村子能满足这么大的需求量吗?会不会出现秸杆不够用的情况?
  任万涛:供给是没问题的。我们在做推广工作时,这个问题也考虑进去了,同时也做了废弃物资源量的调查。根据废弃物资源量的产生情况,我们在建站时有具体规划和布局,离着太近的村子不会重复建站,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秸杆量不够用的情况出现。
  《村官》:秸杆气化站是全自动的还是需要人工操 作的?
  任万涛:秸杆气化站一般一天点两次火。按规定,每个秸杆气化站要有至少两个操作员。
  《村官》:秸杆气化涉不涉及安全问题?对于操作人员有没有要求?
  任万涛:如果说安全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一般是跑漏气。对于维护管理人员,我们都要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在每一个气站,我们都会制做操作流程牌,挂在醒目的位置,提醒操作员严格按规程操作。
  《村官》:相较于大型秸杆气化站,单户用的生物质炉适用于什么地方?
  任万涛:单户用的生物质炉主要适用于不易于铺设管网的山区。用起来也很方便,比传统的用燃也干净、节支。
  《村官》:单户用的生物质炉的秸杆需求量怎么样?
  任万涛:用生物质炉,五六斤秸杆能烧一个小时左右。
  《村官》:农户对这种新型的生物质炉接受吗?
  任万涛:不管是气站还是生物质炉,只要能节支,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欢迎的。当然,最初我们在推广时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农户更好的使用生物质炉,我们到开展这项新能源利用的许多省市取经,最后选取了五种不同型号的,共一千台左右,无偿送到农户家里,让他们试用。根据反馈信息,我们最后会选出最适合我们房山区的生物质炉来推广。
  
  “不用白不用”的太阳能
  房山区地处北京的西南,年平均日照量在2000个小时以上,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作为农村能源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方向,2005年,种植业服务中心能源办把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与农村具体环境结合起来,在长阳镇夏场村实施了“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建起了第一个太阳能利用示范村。全村120户用上了干净节能的太阳能热水器,极大的改善了洗澡难的问题。截止目前,房山区已经有二十余个村子,5000余农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不用白不用,你不用太阳也天天挂那儿。”任主任一句调侃的话道出了利用太阳能的好处:只需一次投入,再无需任何其它费用。
  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让农民跟城里人一样,也能每天洗上舒服的热水澡了。而太阳能照明灯的利用则更是解决了农村夜里出行难的问题。
  “太阳能照明灯主要由发光二极管、太阳能板、灯杆、蓄电池组成,而且是光控的。有太阳时不亮,天一黑就自动亮了。”在任主任的介绍下,记者看到,太阳能路灯比别的路灯的确多出一块光板,照明的所有能量全都来自于这块光板对太阳能的收集。据任主任介绍,从2006年开始,房山区开始了太阳能照明示范推广工作,计划在韩村河镇、霞云岭乡、十渡镇、城关镇、石楼镇、周口店镇等地推广太阳能路灯示范工程20处,安装太阳能路灯8000余盏。日前已完成十渡、龙宝峪等村400盏的安装。
  
  新能源综合利用篇
  
  “四位一体”见成效
  新能源的利用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从另一个角度也开拓了能源推广者的视野和思路。“四位一体”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能源生态模式。
  “粪便在沼气池中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燃气做饭取暖,而产生的沼液沼渣也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可以用在农作物的生长中。农作物生长成熟后又可供人食用。这便产生了一个可循环的生态链条。”任主任这样介绍说。这样一个生态循环链条给“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提供了思路支持。
  所谓“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就是将温室、沼气池、猪舍及厕所结合在一起,形成养殖、种植、能源利用为一体的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新的模式使整个生产生活过程无污染高效能,同时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
  据了解,2005年,房山区已经在大石窝镇大石窝村14栋温室大棚里实施了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的试点示范工作。为2006年的规模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校园”浮出水面
  40立方米的沼气池、太阳能照明灯热水器的使用,让韩村河五候小学与众不同起来,“全校教职工的生活炊事用能基本都靠沼气池供给,洗浴靠太阳能热水器,校园内照明靠太阳能路灯来完成,这样的生态校园据我所知在北京市除我们这外其他地方还没有。”任万涛介绍五候生态小学时颇有些自豪。
  据了解,韩村河镇五候小学是房山区种植业服务中心2006年投资建设的全市第一个生态校园。也是他们在新能源综合利用道路上的一个积极探索。“以后经验成熟了,还可以发展生态工业园,生态广场,生态机关,新能源利用的前景太广阔了。”任万涛说。
  
  新能源节支篇
  
  新能源的利用无疑是可持续的,对环境治理无疑是有益的,但对农民来说,能不能节支无疑是证明道理硬不硬的关键。毕竟,节支就等于增收。
  任主任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组对比数字,用事实证明了新能源的节支“功能”。
  液化气:凭购气本供应的标准价为每瓶40元(15公斤罐),但房山区农村90%以上的农户只能买议价气,2005年每罐气的议价为80元。按每户一个月用一罐计算,一年的费用约960元。
  散煤:按每户一年用3吨来计算,2005年房山区一吨煤的价格为500元,一户一年的费用约1500元。
  沼气:按每户一天用气0.8立方米来计算,每方沼气的价格为1.5元左右,平均每户每月用气费用在36元左右,一年费用约432元。
  秸杆气:按每户每天用气5立方米计算,每方秸杆气价格在0.15元左右,一天的费用约0.75元,一年的费用仅约为270元。
  太阳能热水器:因使用太阳能,没有电费燃费支出,故比使用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一年节支500元。
  太阳能路灯:一天只需蓄2小时的太阳能,便可用上整整一夜。一个白天的蓄电能使5个黑夜亮如白昼。一盏灯可用18年左右,节约用电6万千瓦时,节约电费4万元以上。
  新能源的利用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更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会在新能源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下去。”在采访结束时,任万涛这样说。
其他文献
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具可视性、可触及性以及复杂性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相连的接缝地带”,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好坏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本质上乃是
2000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经营思路上,都可谓层出不穷。当然经营效果也大相径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划分电子商务中
本文分析了高教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强实证性研究的必要性.对高教实证性研究作了界说,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加强高教实证性研究的举措.
山西省稷山县沙沟村前有一座山,阻碍着村民与外界联系。在村支书韩喜龙的带领下,从1997年8月1日到2001年7月,沙沟人先后历时四年整,挖掉村前100余米高、约60万立方米的一座土石山
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规律要求建立公法与私法相分离的市场法律体系。本文从公法与私法产生的历史渊源论述了两者相区别的意义,阐明了公法与私法各自定位和作用范围,澄清了我国理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谈到:从2003年年初,党中央明确把三农问题强调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实惠的政策,叫惠民政
Run 2 at Fermilab began in March,2001,CDF will collect data at a maximum rate of 20 MByte/sec during the run.The offline reconstruction of this data must keep u
本文深入研究了影响徐州市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水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各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素质差制约着徐州市的可持续发
当年,哈明江“勇敢”地“辞去公职”,舍去铁饭碗,就是想自己赚钱当个“万元户”。没想到“一套上辕”就是十几年。他戏称自己是“草帽官”。    ◇ 被逼架上了辕 ◇   哈明江戏称自己是“草帽官”。他说,没想到“一套上辕”就是十几年。当年,他“勇敢”地“辞去公职”,舍去铁饭碗,就是想自己赚钱当个“万元户”。  1972年,高中未毕业的哈明江,幸运地招工到了沧州地区房管局,成了旱涝保收的“公家”人。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