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新材料科学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特色专业,因为其所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与替代性,决定了它必然是高校的核心资源与特质资源,是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要素。
  
  把握特色专业内涵
  
  1997年以前,北京科技大学隶属原冶金工业部,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全国重点高校。行业特色高校根源于行业,社会影响力主要在行业,以服务行业为己任,保持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符合行业需求的已有学科专业方向建设;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形成新的特色。同时不断拓宽学科覆盖面和服务面,实现办学方向由比较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转型,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在1952年建校时成立的金属工艺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和品牌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重大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试验装置”、科技部重大项目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台网”和“工程材料数据共享网”建设的依托学科,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所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50多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与条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综合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2003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高校第二。据2005年美国信息中心ISI统计,学校材料学科论文发表数量世界排名第16位,受到了世界同行的广泛赞誉。2006年5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对我国国内887所大学的专业进行了全面评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硕果累累,为相关科研院所、国家冶金材料等企业输送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高校中特色和优势最突出的专业,如何在新形势下既保持特色又不断创新,成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
  
  坚持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
  
  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校坚持“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思想层面上,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在管理层面上,营造教学环境,加强教学环境现代化建设,深化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在教学层面上,开展研究型教学,精心设计,探索实践,抓住课堂、实践、课外、评价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在教师层面,改革教师激励机制,加大能胜任研究型、国际化教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改革课程内容,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以培养基础扎实、善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培养体系。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校拓宽专业基础,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主流发展趋势。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柯俊院士主持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大材料实验班)。该项目将拓宽专业面、提高学生专业适应能力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实验班大胆改革,重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实践教学,减少课内学时;加强学生自学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国家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重点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06年~2009年),延续了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工作。2009年11月,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试验区”获得北京市批准立项,为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实践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坚实的平台。
  
  全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教学团队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四二二”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内的高水平教师,为实施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师资保障条件。见下表。
  学校将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制定了系统的培养规划和配套政策,明确提出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有意识地构建“老、中、青”三代教师的梯度培养;以“确保学生的发展健康,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提升学生的发展水平,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的发展教育观为指导,定位于培养综合能力过硬的教学团队。
  2.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相应的体现。
  学校在“大材料”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了各种培养素质、能力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主张。“大材料”实验班不仅为教学工作在拓宽专业面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方面提供了先期试验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材料”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方面做了铺垫,培训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教师。
  在“大材料”实验班成功实践的基础上,2000年~2003年学校完成了21世纪初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将改革工作深化、细致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工作中,奠定了学校目前材料专业培养的基本格局,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学校还参加了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的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21世纪初重点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项目研究工作。为了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2008年,学校开始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班,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希望成功的培养模式对其他高校产生辐射作用。学校这一系列的研究与改革工作取得了许多教育教学成果:其中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教材3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两门,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精品教材4部,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
  3.教学资源建设
  支撑专业建设的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余永宁教授牵头制作完成了《材料科学基础》教材全部12章的授课用电子课件。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杨平教授牵头制作完成了“学生自学平台”系统,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获得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软件包中集成了教学录像、各种教学用软件(包含晶体学、热力学、动力学、组织表征等软件)、组织照片、学术讲座、材料大师的文章、名人典故等。在我校与德国亚琛工大学生密切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两校“材料科学基础”课程间的联系,获得了许多对方的数据(学时数分配、教研博士论文、考题与课堂练习题),促进了我校赴亚琛工大学生课程基础的良好衔接。
  同时,集名师之大成,先后编制了居国内领先水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 和《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实践,促进了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改善了教学效果,赢得了学生和兄弟院校的好评。
  4.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一直是制约高校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
  学校一直在努力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如专业教师利用科研成果,研制教学实验设备,开设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不断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认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对本科生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意愿预约安排选择做实验的时间。近两年来,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95%以上来源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实现“一人一题”,实践性强,训练全面。同时,本科生直接接触科研训练计划,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我校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国际合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百项国家级项目,一些本科生通过训练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并为他们进一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学管理改革
  特色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配套,为特色专业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了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的本科教学管理队伍,强调教学管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为学生成才服务的理念,工作思路明晰,充分应用现代化管理制度组织教学工作,并详细掌握本科教学具体情况:培养计划的实施进展及保障情况,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效果,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情况,包括教师总体及个体情况,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态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教学的反应,教学薄弱环节等。教学管理工作及时到位,有的放矢,同时坚持具有前瞻性的工作视角,对本科教学管理有相应的思考与研究。
  校院两级教学监控体系和一系列本科教学管理文件,明确并完善了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使教改成果得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6.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特色专业建设机制,对于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建立了完善而合理的专业评价机制,由学校内部评价和校外评价两大部分构成。学校内部评价包括学校评价、学院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校外评价则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社会公众评价等。评价和考核标准尽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观公正。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等多种主客观原因,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建立了学校、学院和专业内部不同层次的动态监控机制。对于发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尽快进行纠正。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张雯]
其他文献
肖鹏燕现在已经顺利完成博士学业,成为北京一所国家级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她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杨河清老师在她经济困难、几度想放弃学业时,多次去她江西农村老家走访了解情况,多次给予资金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恐怕她不会有今天。  杨河清的研究生说,老师去过绝大部分同学家,家访的足迹遍布全国,特别是当学生面临重大选择或思想波折时,他会与学生促膝长谈,通过走访家庭了解情况,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杨河清
消息1  论文作假行为将严肃处理  1月1日,《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论文作假者将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而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者以及作假者的指导教师、学校等也将面临处罚。  (1月1日《新京报》)  点评:学位论文作假,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着实应该出台一个办法严肃处理。因此,《办法》的实施的确很好。然而,我们须对此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它对普通人好处理,而对特权人群的处
项目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期间1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高校的集体户口管理是高校管理及服务校内师生员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繁杂琐碎、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基础工作。[1]由于户籍管理体制问题和管理对象众多的特点,几乎所有北京地区高校的户籍管理部门都会是最繁忙的部门之一。在此背景下,户籍管理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户籍管理工作为例进行分析。   户籍管理工作概况  1.户籍管理工作的三个时期  从工作手段来看,学校户籍管理工作可以分
尚珂,1963年生,山东利津人,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物资管理专业,2011年担任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通州区第五届委员会委员,致公党北京物资学院主任委员,兼任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流通法专委会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等。曾获中国商业科技创新人物、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优秀党员、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中国服务业科技创新
福建高校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人民网)  体制外高校“631自主招生” 欲冲破高考录取旧制度(光明网)  699万应届生拼杀“最难就业季” 面临三重压力(腾讯网)  莫言正式就职北师大(大公网)  高校推荐政府买单 湖北省优秀大学生可海外游学(凤凰网)  河南千余高考生拜“文曲星” 临时抱佛脚引热议(人民网)  中科大本科生可三次选“真爱” 创中国高校先河(凤凰网)  天津高考生可选修南开大学课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面临着建设环境、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挑战。环境挑战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始减弱,青年教师形成思想共识的难度加大,教师职业道德的律令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脆弱;内容挑战表现为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贬值、自豪感淡化,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难度加大,网络容易成为青年教师追逐功利的放大镜;建设途径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对传统的关注了解青年教师思想动态的渠道、师德建设方法等方
摘要:实现由政府组织督导高校的育人工作成为一种必然。督学为做好本职工作,首要的内容就是要敦促和引导高校师生以培养和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接班人为宏观目标。为此,督学亦重点敦促高校做到:师生同建育人共识、依做人标准实践成才、培养学生的接班人素质。  关键词:三级目标 同建共识 实践成才 养成素质  由政府组织督导高校的育人工作是高校实现回归大学本位,并将本位工作落脚于“教书育人”的关键。高校实践“教书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困难。但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如何将二者有机匹配起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大学生校园招聘市场作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无疑要承担这项神圣的使命。这需要所有高校就业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不足,构建更加完善的校园就业市场机制,从而将校园就业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当前大学生校园就业市场机制存
首都医科大学离退休党工委退休第一党支部现有11名党员,全部由原学校校级领导组成。成员中年龄最大的86岁,党龄61年,平均年龄73岁。  以创建学习型党支部为重点,认真制定支部工作计划  支部书记由原学校纪委书记、学校离退休党工委副书记林瑞海同志担任。他把当好支部书记作为自己重新学习和为大家服务的机会,支部的各项工作他都事先准备好具体意见同另一名支委商量。每年的工作计划和总结还通过电子邮件征求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