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的微生物学研究

来源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等曾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加重期中微生物的作用,尤其对需氧菌,支原体及病毒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从1977年6月到1978年5月,对22名门诊感染型慢支气管炎患者(56岁~81岁,均为男性),除每2周巡诊一次以了解病情恶化外,并采取喀痰,咽头拭液及血液进行检验。到目前为止,22名患者均经过1~8次加重期,整个病例加重77次。存77次中有29次查出有意义的需氧菌感染,其中流感杆菌最多。此外依次为β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但在观察期间,从流 The authors have on the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bronchitis, in particular, the role of aerobic bacteria, mycoplasma and viruses were studied. From June 1977 to May 1978, 22 outpatients with chronic bronchitis (56 to 81 years of age, all me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Except for visits every 2 weeks for exacerbations and sputum and pharyngitis Head wipes and blood tests. So far, 22 patients have experienced 1 to 8 exacerbations, the entire case increased 77 times. There were 29 significant 77 aerobic infections detected in 77 of them, of which Influenza was the most. In addition, followed by β-Streptococcu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was not found, but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from the stream
其他文献
“黄鸽特翻贞女调,白莲都为美人开。请缨便是秦良玉,可惜征苗失此材。” 这是清代诗人张问陶经蜀道,上秦关,过楚寨,登临当年白莲教起义古战场,凭吊怀古题壁十八首中的诗句。
近年来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发生了变化,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此外,抗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导管检查、内窥镜、肾移植等医疗技术的开展,人类寿命的延长
有一次,我因事乘坐电车。途中,上来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和他的母亲。“累死我了!”小男孩一屁股坐在我身边惟一的一个空座位上。他的母亲则站在一旁,手里拎着一个大提兜,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问那个小男孩:“你为什么不给妈妈让座呢?”还没等小男孩回答,他的母亲莞尔一笑,替儿子辩解说:“妈妈是大人,身子骨硬。”小男孩一直都是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  还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见到一个小女孩,当她正准备起身给一位颤
近日,有关“脑死亡”的讨论重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来源于国家卫生部的消息:《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修订稿)》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成人)(修订稿)》即将发布。于是,脑死亡——这一游离于大众之外而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医学术语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脑死亡”等于“植物人”?    应该说,脑死亡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真正了解其内涵以及相关判定标准的人却寥寥无几,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校大学
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所致缺氧的患者,吸入30%的氧气时气道阻力降低。为了验证这一发现并进而确定吸入氧气作用的部位,在患者吸入30%的氧气前、后,分别让其吸入空气和
柯大夫:我有偏头痛,发作起来很痛苦,每次都要急忙找药来止痛,但是吃药也要一段时间才起效。听说可以提前吃药来预防,请问,我应该怎么吃?吃哪些药呢? Ke: I have a migraine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
本期坐堂名医:陈陆馗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微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教授。擅长显微手术治疗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等以及神经内镜下手术、颅内外动脉搭桥重建
如今,在我们大多数的家庭中,对孩子可以说是呵护备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然而在这种过分的爱护之下,孩子的生存能力严重弱化,根本经不起生活的任
2002年,本刊开设了“好习惯·好人生”专栏,并介绍了12个方面的108个好习惯,受到广大父母与教师的欢迎。的确,这样的做法以前是很少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习惯决定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