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狐女形象看《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q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非《聊斋志异》莫属,《聊斋志异》汲取了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的创作精华,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给读者构建了奇诡秀丽的鬼狐世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聊斋志异》中女狐的形象塑造得尤为生动,她们慧眼识珠,用智慧大胆地追求爱情,觅得良人,收获幸福,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显示出女性婚姻自主的观念和择偶时尚德重才的品质。
  关键词:《聊斋志异》 狐女 艺术成就 女性自我意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聊斋志异》便是很好的文学创作范例,该书成书于清代,作者用传奇笔法以志怪,光怪陆离、花妖狐魅的世界曲曲折折隐现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风俗人情。其中众多的女性塑造得异常生动、逼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性光芒。尤其是一些狐女形象,其进步的择婿观、婚姻观、人生观使她们收获幸福的同时,也向后人呈现出女性觉醒的意识萌芽。
  一、《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由来与价值
  纵观我国文学史,可以说除了狐狸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自然动物被赋予如此深厚的文化意义。狐,最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以夸张的、虚化的,超脱于它原生态的形象而被呈现的,如汉魏以后的《搜神记》等书籍中的狐狸就是祥瑞的代表。毫无疑问,这些狐狸的形象上承载着很多的传统观念,诸如世俗与宗教、历史与审美等。这都说明狐狸的人化(包含妖化、神化)最早并不是出现在《聊斋志异》之中的,但《聊斋志异》却是写狐女形象最为生动传神的。
  狐狸的文学意象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变化,它大致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符号化——汉魏晋六朝时期的巫术化——唐宋时期的世俗化——明清时期的艳情化”这样一个演变历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狐狸人化的内涵变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情趣,越来越多的文学家把狐狸带入他们的作品之中,狐的文化内涵也从神秘走向了世俗。
  迨及清代蒲松龄,便开创性地抛离了当时流行的“狐妖”“狐媚人”的观念,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异、魅力四射的狐女形象。这些狐女是被蒲松龄高度典型化、理想化和内涵化的结晶,是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象征,极富审美意蕴。
  二、《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中,狐狸作为一种灵性、神秘的动物,常被赋予人的性情、外貌、神态和思想,且大多数被巧妙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其中,“狐狸精”的面貌具有浓厚的贬义色彩。在中国的神话系统中,狐妖是妖精群的构成主体,在宗教、民俗活动中多有出现,通过文学加工与美学创作,狐妖拥有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性。但是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作者所刻画的某些狐女却用智慧大胆地追求爱情,挣脱封建礼教的藩篱,展示出女性自主择夫的独特魅力。她们在选择夫婿的时候看重的是品行,而不是世俗女子注重的门第仪表。
  爱情对于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是一种等待、憧憬,尤其是高门大户的千金小姐更是谨守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对寒门书生大多持冷漠拒绝的态度。但是狐女不同,她们跳脱出礼教世俗,以崭新长远的视角去寻觅她们的伴侣,从而获得了圆满和认可。
  例如 《青梅》一篇,描写的是狐女青梅嫁穷书生张生,几经曲折最终获得美满与幸福。狐女青梅在父亲去世后被堂叔卖入官宦人家为婢,侍奉小姐阿喜,她遇到租住在王家的穷困书生后细心观察,发现其“性纯孝,制行不苟,又笃于学”。张生对父母的孝顺奉养、对学业的勤勉上进、对道德品行的遵守,感动了狐女。即使目前穷困贫寒,但她料定其贤必贵,劝小姐阿喜嫁给他,可是阿喜的父母不允,哂笑奚落。阿喜本人也不愿下嫁贫寒书生,担心为世耻笑。青梅欲自媒,向张生陈情告白却被张生以“三不可”严词拒绝,当阿喜听闻后也加以赞赏,她说:“不苟合,礼也;必告父母,孝也;不轻然诺,信也,有此三德,天必佑之,其无患贫也已。”青梅想嫁他却苦于无钱赎身,小姐笑她不能自主,青梅慨然曰:“不济,则以死继之。”阿喜被她坚定的信念所感,被她卓越的眼光所服,遂仗义相助,阿喜如愿嫁给张生。后来张生考中举人,成为达官显宦,青梅成为司考夫人,后与阿喜寺中相遇,阿喜深叹:“今日相看,何啻霄壤。”阿喜父母的嫌贫爱富和她之前的固有观念,与青梅重贤轻财形成鲜明对比。
  《青梅》中的狐女有着与人类迥异的、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超脱行为与先进思想,狐女在小说中可以被视为女性觉醒的典型代表,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环境下生存,确实需要一些智慧,她们既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又要想方设法让人们对其有所接纳,这只能通过情与理来感化人类,人类在其感化下,逐渐改变了之前的固有观念,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她们的特殊性,并对其特殊性大加赞赏。从她身上,可知们女性同胞要觉醒,要独立,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大胆独立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再如《辛十四娘》中,狐女辛十四娘的聪明、干练、睿智、果敢,是在与丈夫冯生的对比下逐渐显现的。故事中冯生愚昧无能,而辛十四娘却察言观色、多谋善断、思维缜密,能预见事情的结果,她的知人、冷静,以及周密的思维,散发出狐女独特的智慧光芒。在传统社会中,男性往往是社会的主导,是家庭的主宰者,女性却是男性的附属,处于柔弱的、唯命是从的无地位状态。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能独当一面,果敢的女性往往是这类男性的智囊,能为家庭谋得幸福的往往是类似于辛十四娘的女性。《辛十四娘》中两个愚昧的男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辛十四娘的衬托下,他们显得更加渺小而無能。蒲松龄通过这个故事对千百年来,甚至延续至今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做了强有力的冲击。以辛十四娘为代表的女性不甘心依附于男性,凸显出强烈的独立意识,也可以视作女性主义的一次觉醒。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两面性,女性没有必要去依附男性,每个人都会有弱势和优势两个方面,当男性在处理事情的能力上处于弱势时,女性可以通过补救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才是和谐的,男女尊卑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男女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创造家庭与社会的幸福。《辛十四娘》展示了辛十四娘的察言观色和料事如神,其优于男性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为人所称道。她对丈夫不是依赖和仰仗,而是具有独立的品格,能发挥聪明才智去补救丈夫的不足,重视自身的价值,这对封建社会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而言,是一种进步的观念。   三、《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审美意蕴和时代价值
  蒲松齡以他手中的笔为工具,以《聊斋志异》为载体,以狐女为落脚点,运用了大量对比烘托的手法,把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正面狐女形象,或者是虚伪、贪婪、恶毒的反面狐女形象,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正是因为这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对比烘托,才使积极一面的狐女形象更加丰富,更加美好,也难怪鲁迅先生会说:“《聊斋》不外记神仙鬼狐精灵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苏联美学家列斯·托诺维奇指出:“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同卑鄙的家伙交往很少有喜悦而言,但痛斥他却真的是一种快事啊!……这是对丑的谴责,在美的理想之光照射下使之目眩,让丑的劣迹在美的面前原形毕露。”比如说《鸦头》中鸦头与姐姐妮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品性,蒲松龄塑造的狐女妮子贪婪金钱,玩弄男子的感情,对自己不负责,甘于堕落,这样反而把平凡的鸦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烘托出鸦头品性纯洁、敢于同黑暗的社会做斗争的美好形象。另外,在《小翠》故事中,实际上蒲松龄并没有对小翠的纯洁美好做过多的描写,他完全是通过描写和批判“丑”来衬托小翠的“美”,来显示狐女小翠的善良、宽宏的。《聊斋志异》通过这些正反两面的狐女形象的塑造,揭露出了当时黑暗社会中丑恶之人的俗情丑态,也表达了对美好品性的追求,给读者带来了超越时空的审美享受。
  四、结语
  《聊斋志异》中充满了奇幻离诡的故事,但是花妖狐魅都是现实中人的影子,他们的性情代表了一部分人类,尤其是一些狐女形象被塑造得活灵活现。她们身上,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在妇女主动去感知、体验人生与世界,毫不遮掩地抒发其欲望与诉求。《聊斋志异》被看作是明清短篇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而且被誉为精神启蒙和妇女解放的先锋。小说中那些具有进步的择偶观、婚姻观、人生观的女性以及她们富有主见和不以贫富论人的尚德重才品格,超越了古今,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1]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徐艳蕊.从《聊斋志异》的性别话语质疑传统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征.[J].河北学刊,2005 (7).
  [4] 鲁迅.鲁迅全集: 第9 卷[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 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作 者: 张敏,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新世纪以来,刘震云以寓言化的写作方式,表达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人的孤独、欲望与向死而在的恐惧。刘震云对人性的深入刻画,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揭示及其小说中所表现的价值关怀,发人深思。  关键词:寓言化 孤独 欲望 向死而在 恐惧  新世纪以来,刘震云试图跳出现实主义创作的藩篱,探索人类的生存境遇。当乡土与自我、城市与农村、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等多重因素纠结在一起,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远远
摘 要:在中国诗坛众多的送别诗中,范成大的七言绝句《横塘》别开生面,描绘了一幅风景秀美、情深意浓的苏州水乡特色的横塘送别图。诗人的一次横塘送别,引发出千古人生送别的感慨,于是将横塘的石桥朱塔、细雨垂杨诉诸笔端,把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融入横塘水乡的美丽风光中,借景寓情,以景结情,韵味悠悠,含蓄隽永,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范成大 横塘 送别 水乡特色 审美价值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是一个重要
报载,一位领导干部原来是很积极的微信达人,常在朋友圈里发布一些信息和图片。最近不知何故突然停发,成了“潜水员”。人问其故,答曰:“我发一张自写书法的照片,被表扬得自己脸红;晒一次跑步健身的成绩,收獲点赞无数;上传一张孩子的照片,被盛赞到无以复加。我实在受不起那么多真真假假的跟帖颂扬和点赞,不如沉默是金吧。”  这位领导干部很清醒,知道自己的水平能力与真实分量,也看出来微信上那些对自己热情过分的点赞
摘 要: 《清末民初上海石印鼓词小说的出版与传播》是一部关于鼓词小说的断代史、传播史和文化史研究的力作,具有填补学界研究空白的价值与意义。它集文献、传播、文化、文学为一体,对清末民初上海出版的石印鼓词小说的时代背景、技术基础、文本内容、出版和传播状况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为鼓词小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清末民初上海石印鼓词小说的出版与传播》 说唱文学 出版 传播  鼓词虽
摘 要:21世纪以来,由于纸质文献查阅更加便捷,复得民国文献数字化开放索取之契机,彭家煌散落在民国报刊上的诸多作品得以呈现。今按童话、杂文、小说等三个部分补辑彭家煌集外二十篇遗文篇的目录,以期推进 《彭家煌文集》的全面修订工作。  关键词:彭家煌 集外遗文 小说 童话 辑佚  彭家煌氏1933年秋病故之后,其遗文整理工作仅持续了数年即终止。20世纪80—90年代,严家炎、陈福康、杨义等先生先后发掘
摘要:基督徒谢颂羔创作了富有儒家、佛教伦理内涵的小说《理想中人》,得到佛教律宗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极力称赞,两人遂有“良会”。弘一法师和谢颂羔之间的“缘”,显示出中国人善于“求同”“不迷信固执”的思维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同化作用的原因。  关键词:儒家 佛教 基督教 弘一法师 谢颂羔  历来讨论中国文化者,大抵皆承认其同化作用之强:不仅异族文化来到中国后就会被罔人拿
摘 要:《变形记》中的不确定性和延展性展露出一个丑恶、怪诞的世界。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对卡夫卡的探究,发现其世界主要表现为绝望的生存、异化的人群和悖论的人生,揭示出社会的黑暗残酷、人类生存的困境、生命主体的矛盾挣扎。解析卡夫卡笔下世界的特点及其审美蕴含,为读者思考社会复杂的矛盾、理解人类生存的悲剧、追寻心灵本真的奥秘提供助力。  关键词:卡夫卡 异化人群 生存困境 悖论人生  卡夫卡始终给人一种难以
在欧洲各主要大国政坛相继“洗牌”的2017年,偏居西北一隅的岛国爱尔兰似乎很难吸引到各大媒体的关注当然这是指在他们选出一个印度移民后裔、年仅38岁并公开“出柜”的同性恋总理之前的情况。  2017年6月14日,爱尔兰众议院举行全体会议,选举统一党党首利奥·瓦拉德卡为政府总理。爱尔兰总统希金斯当天签署任命书,任命瓦拉德卡为总理。年仅38岁的瓦拉德卡由此成为爱尔兰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  这位最年轻的总
摘 要: 新海诚最新的动画电影《天气之子》自上映以来便备受关注,除了延续以往的对“天空”的细致刻画、“天空”是“自由”“理想”的象征之外, 《天氣之子》中“天气”之“晴”隐含了新海诚对“情”的象征意义。连绵的阴雨,让人对“晴”充满向往,“晴”在故事中是各种情绪与情感的表达;“情”是一个人孤独的“心情”,是两个人真挚的“爱情”,是主人公缺失的“亲情”。  关键词 : 新海诚 《天气之子》 无晴 有“
摘 要: 牛犁、崔荣荣著《绣罗衣裳》是迄今为止对汉族传统民间服饰上衣下裳的较为全面的研究著作。该书立足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的大量珍贵馆藏品,以丰富的存世实物和先人记述资料为论证依据,从审美思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近代民间衣裳的演变进行研究,探析女性社会角色转变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变革与民间衣裳的演变规律。借助大量传世实物高清照片,直观且多视角向人们展示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汉族民间衣裳的造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