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与棕色脂肪组织的特性比较与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d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的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 white adipose tissue,WAT)与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两大类,二者在形态、分布和功能上截然不同.早在15世纪60年代就有关于BAT的报道,1947年研究者通过免疫组化揭示了WAT与BAT生理活动的差异[1]。

其他文献
1989年Koshima等[1-2]首先提出穿支皮瓣概念,并于1993年首先报道了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s flap,ALTPF)的临床应用[3].该皮瓣具有如下特征:①可在阔筋膜以浅切取;②保留阔筋膜、不携带股外侧肌、不损伤股神经分支;③大腿供区直接缝合而不需植皮.其血管蒂较长,质地较薄,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
期刊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换届会议于2012年9月1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总编辑曹谊林教授,副总编辑李健宁教授、邢新教授及40位编委到会.曹谊林教授主持会议,编辑部主任崔政首先做了编辑部工作报告,副主任王春惠汇报了第五届编辑委员会产生过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金东宣读了"中华医学会关于《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组成的批复",并向总编辑、副总编辑颁发了聘书.随后,与会专家
期刊
1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车轮压榨伤致右足拇趾离断出血2h,于2010年2月27日急诊人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右足拇趾于第1跖跗关节平面完全断离,并伴有跖骨底及内侧楔骨骨折,第1、2跖骨间肌肉挫灭失活,拇展肌、拇屈肌于断面撕裂,足背皮肤逆行撕脱,并散在淤斑.X线片见第1跖骨及足拇趾缺损,内侧楔骨及第2趾骨基底部骨折移位.诊断:①右足拇跖跗关节平面离断伤;②右足背撕脱伤并右足第2
期刊
临床上只有在不存在脂肪脱垂、内眦赘皮、轻度上睑提肌松弛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完美重睑,而简单行皮肤与提上睑肌腱膜粘连的传统手术因其他因素考虑不周全,很难造就完美重睑.随着人们对眼周结构研究的深入和手术要求的提高,术前进行分类、分型,并判断并发存在的因素很有必要.我们通过总结以往失败手术85例,分析单睑的成因,找出相应的手术方法.我们把导致单睑的主要原因分为4种,重睑手术以解决这4种异常为主要目的,并
期刊
短鼻畸形涉及鼻小柱、鼻翼、鼻大翼软骨、鼻中隔软骨、鼻骨、鼻部皮肤不足等多方面的整形,若手术方法选择不当,常致局部继发畸形、皮肤破损、假体外露等并发症.2006至2010年,我们采用自体软骨结合鼻假体行短鼻延长鼻尖整形60例,取得良好效果。
期刊
乳房的缺失对乳腺癌患者的生理、心理都有一定影响,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而乳房再造术可以通过恢复乳房外形改善患者的心理,提高生活质量[1],并提高生存率,所以乳房再造成为乳腺癌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改善,乳腺癌手术已经可以保留更多的乳房区域皮肤,这为乳房再造手术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期刊
目的 总结21例舌黏膜尿道成形术治疗复杂性尿道下裂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根据阴茎局部尿道皮肤和尿道缺损的程度,以及阴茎腹侧既往手术后瘢痕、阴茎皮肤张力情况,切取口腔舌黏膜游离皮瓣,宽1.5~2.0 cm、长2~9 cm,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临床应用21例,其中舌黏膜嵌入式即Dorsal inlay术式16例,舌黏膜管状法即Tube术式5例(其中Tube+ Duply术式2例),术后定期
前臂皮瓣1981年由杨果凡等[1]首次报道,具有质地柔软、组织量适中、制备简单、血管蒂直径较粗、易于吻合等优点[2-4],可用于修复头颈部及四肢等部位的组织缺损,但对于舌癌术后舌体联合口底区的缺损,单纯使用经典的前臂皮瓣会有组织量不足等缺点[5-7 ].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设计了一种部分去皮化的前臂皮瓣,以增加可用于充填的组织量,并于临床治疗此类患者20例,效果较满意。
期刊
目的 探讨应用分叶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2009至2011年,按照组织缺损的形态,利用旋股外侧动脉多个穿支设计分叶穿支皮瓣,同时结合flow-through及超薄皮瓣技术,游离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创伤后组织缺损,供区一期缝合.结果 临床应用共21例,其中2例发生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经移植皮片修复后痊愈,余19例均完全成活,外形和功能较满意.结论 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可以合理利用供区
反常性痤疮(Acne Inversa,AI),以往称为化脓性汗腺炎、毛囊闭锁三联征,是一种特殊的皮肤化脓性炎性反应,以反复发生皮肤脓肿、窦道及瘢痕形成为特征性表现.该病病因仍不明,发病有家族聚集性,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晚期患者多以瘢痕、挛缩等就诊于整形外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