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我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完成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毕业后留所工作,参与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白腹锦鸡生态生物学研究和人工驯养繁殖,从此与雉类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我的指导老师郑宝赉女士,多次和我谈起云南绿孔雀种群数量下降明显,分布区域缩小,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保护。在她的努力下,国家林业部保护司拨款7000元给昆明动物所,指定由鸟类组开展绿孔雀调查。经费到达后,郑宝赉老师因个人原因,移居美国。鸟类组的杨岚老师接手负责绿孔雀的调查,我也参与其中,从此开启了与绿孔雀长达30年的缘分。
那次绿孔雀调查,第一步是信访,向各县林业局发出调查函,询问有无绿孔雀分布,绿孔雀分布的乡镇地点和估计数量,收到回信后再去实地核查。1986~1991年,依据各地林业局的回信,我们先后在云南的凤庆、临沧、永德、镇康、昌宁、龙陵、瑞丽、陇川、盈江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
这次实地调查,在野外没有直接目击到绿孔雀,记忆最深的是在陇川县栗柴坝水库西边的山上追踪绿孔雀。听到绿孔雀响亮的占区鸣叫声,循声寻找,气喘吁吁地走到刚才听到绿孔雀鸣叫的山坡,却没有绿孔雀的踪影。更远处的山坡又传来绿孔雀的叫声,我们连续翻越5个山头,每次结果都一样。第一次绿孔雀野外调查,留下的是“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处”的遗憾。
我第一次与绿孔雀在野外相遇,至今记忆犹新。2002年春天我在龙陵县勐醒镇的江中山做鸟类调查,早晨与同事从保护管理站出发,沿着小路顺山脊向北行走,走过一个左急弯,看见右前方80米处的玉米地中有只绿色的大鸟。我看见它时,它已经腾空而起,几乎垂直地向上飞到30多米的高度,然后调转身体,向东边的怒江河谷滑翔而去。
我用双筒望远镜追踪观察。这是一只成年的雄性绿孔雀,它优雅地滑翔了500多米,落在一片树林中的空地上,消失在灌丛里。这次与绿孔雀相遇,对它的警惕性、灵活性、敏捷性以及长距离的飞行能力,有了直接的认识。这次与绿孔雀的突然遭遇,引起了我对绿孔雀的研究兴趣。回到昆明后,我立马去到昆明动物所图书馆,查阅绿孔雀的文献资料。我研究过数种雉类的生态行为,觉得绿孔雀是雉类中对人类警惕性最高的物种。
当时我的指导老师郑宝赉女士,多次和我谈起云南绿孔雀种群数量下降明显,分布区域缩小,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保护。在她的努力下,国家林业部保护司拨款7000元给昆明动物所,指定由鸟类组开展绿孔雀调查。经费到达后,郑宝赉老师因个人原因,移居美国。鸟类组的杨岚老师接手负责绿孔雀的调查,我也参与其中,从此开启了与绿孔雀长达30年的缘分。
追踪绿孔雀
那次绿孔雀调查,第一步是信访,向各县林业局发出调查函,询问有无绿孔雀分布,绿孔雀分布的乡镇地点和估计数量,收到回信后再去实地核查。1986~1991年,依据各地林业局的回信,我们先后在云南的凤庆、临沧、永德、镇康、昌宁、龙陵、瑞丽、陇川、盈江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
这次实地调查,在野外没有直接目击到绿孔雀,记忆最深的是在陇川县栗柴坝水库西边的山上追踪绿孔雀。听到绿孔雀响亮的占区鸣叫声,循声寻找,气喘吁吁地走到刚才听到绿孔雀鸣叫的山坡,却没有绿孔雀的踪影。更远处的山坡又传来绿孔雀的叫声,我们连续翻越5个山头,每次结果都一样。第一次绿孔雀野外调查,留下的是“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处”的遗憾。
我第一次与绿孔雀在野外相遇,至今记忆犹新。2002年春天我在龙陵县勐醒镇的江中山做鸟类调查,早晨与同事从保护管理站出发,沿着小路顺山脊向北行走,走过一个左急弯,看见右前方80米处的玉米地中有只绿色的大鸟。我看见它时,它已经腾空而起,几乎垂直地向上飞到30多米的高度,然后调转身体,向东边的怒江河谷滑翔而去。
我用双筒望远镜追踪观察。这是一只成年的雄性绿孔雀,它优雅地滑翔了500多米,落在一片树林中的空地上,消失在灌丛里。这次与绿孔雀相遇,对它的警惕性、灵活性、敏捷性以及长距离的飞行能力,有了直接的认识。这次与绿孔雀的突然遭遇,引起了我对绿孔雀的研究兴趣。回到昆明后,我立马去到昆明动物所图书馆,查阅绿孔雀的文献资料。我研究过数种雉类的生态行为,觉得绿孔雀是雉类中对人类警惕性最高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