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而论道到具身认知:青少年法治教育转型的路径探析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轉型的缘起: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逻辑
  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关于法治教育方式,《大纲》指出,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中提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
  《大纲》《意见》的颁布实施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转型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这两部关于法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体验实践的教学方式,可见体验实践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流方式。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现实图景:坐而论道式的离身认知
  在当下的道法课堂教学中,学习者所获得的是抽象的、冰冷的、与身体无涉的外在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并没有经过学习者身体实践的批判和反思,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真实的知识情境。这种离身式的教学模式是将道法教育建立在大量的道德知识标签之上,将枯燥乏味的道德教条和戒律硬塞给受教育者。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道德与他们自身的内在体验无涉,仅与书本或教师颁布的律令有关。身体的隐匿和贬抑致使法治教育实效性降低,何谈学生真正领悟和法治素养的真正提升?
  三、走向具身认知——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发展路向
  1.基于生活——三部情景剧贯穿始终。
  “公民基本权利”的教学以主人公小云一家为背景,共创设三部情景剧。开篇《瞧!这一家子》引出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以学生生活中的例子为创作样本,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情景剧方式呈现出来,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和兴致。中篇《云爸、云妈、云娃的美好生活》进一步讲解基本权利之政治权利和自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尾篇《倒霉的小云》以家中有人误闯住宅等一系列遭遇,引出基本权利之人身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公民基本权利。剧本创作素材基于学生当下生活,由他们通过选题、找材料、甄选,最终确定。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实践的过程,就是具身化的认知过程。通过自己亲身参与活动而获得的对基本权利的认知是持久的、深刻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2.体验省思——四大共同体探究法理。
  依照本课结构和知识体系,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学习共同体,分别是政治权利和自由组、人身自由组、社会经济组、文化教育组,他们分别回答与本组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政治权利和自由时,请学习共同体政治权利和自由组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完善。1.材料中云爸、云妈、小云分别行使了什么权利?2.材料中小云说“等我有了选举资格”,这里的“选举资格”指什么?这样的设计和安排使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有一定的压力,成员基本都参与体验身在其中,集中本组人的智慧,每个人都是主人,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知行合一——五类基本权利会学以致用。
  在介绍“学以致用”时,我对每一个学习共同体都布置了相应的探究体验活动。任务组1情境为:中学生小明发现居住地河道有污染,影响附近居民生活,于是,他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并收到了市长的亲笔回信。请同学完成《给市长的一封信》和市长回信《致小明同学》。旨在让同学们认识了解监督权,并知道怎样依法行使监督权,培养公共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任务组2:请同学们在彩色纸上贴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剩下两组合作,创编并演出一部情景剧《我们的受教育权》,可参考的问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缩短学生在校时间问题、贫困生资助问题等。
  优化课堂教学,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超越坐而论道的离身认知,强化体验实践,打破“课堂教学仍然以习得碎片化学科知识和技能为最终指向”的习惯显然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他文献
探究性教学,是指以教材中的重难点为探究内容展开教学,其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别于个人的自学探究。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应深入梳理教材,找到适合探究的活动内容,根据学情,选择恰当的地理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提出疑问。  一、探究性活动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无论何种类型的教学设计都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考虑相关理论的
恩格斯指出:“我们要求把历史的东西还给历史。但我们认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的榜样熏陶,优化自我的人生态度,获得价值认同,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依据历史学科内容,关注历史中的“人”,从人的活动、思想与精神中得到体验、理解与性情陶冶,塑造自我人格。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历史课程基本理念是: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
兰花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古典、優雅的象征,人们也常常把兰花称为“花中君子”。实际上,兰花在世界各地分布非常广泛,形态也非常多样。虽然都属“兰科”,但它们的样貌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且有很多超出我们想象的“奇葩”。  “误入动物园圈”的兰花  在大自然的剧本里,兰花家族几乎能够独立支撑起植物界的马戏表演。因为长得像动物的兰花实在太多了!  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的云雾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名叫“猴面小龙兰”的野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印象是机械的、枯燥的,要不断地重复记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针对这种现象,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深度利用历史教材,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活跃历史课堂氛围,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面,笔者将以文学、地理、政治为契合点,讲解如何进行学科融合教学。  一、文史结合,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文学和历史有着直接联系,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联。因此,文学素材可以
这事儿啊,要从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5亿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超新星说起。作为超新星,它的出现就代表着一颗恒星的“死亡”。也就是说,超新星是“一次性”事件。可这颗超新星不按常理出牌!它确实在恒星爆炸变亮后逐渐变暗,可没过多久它居然又亮了起来,而且如此这般反复了5次!这可让天文学家彻底不淡定了!  小情报: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是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爆炸过程突发的电磁辐射能够照亮其所
新的学期开始了,正当我和往常一样准备着新学期的课程时,一个突如其来的任务打乱了我的工作安排。那就是单位同事的工作变动,使原本只担任教学任务的我面临着接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中途接班还是头一次。起初我并没想太多,于是,下午作了简单的交接后,我便以新班主任的身份走进了这个班。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事情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在领导宣布完后,突然一个女生哭了起来,就这样,一个、两个…
最近,我们的森林观察员捡到了一本奇特的日记,它的主人是一只黄粉虫。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原来生活在北美洲。跟我们一起来看看,黄粉虫写了些什么吧!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晴  毫不夸张地说,这两年我的“虫”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悲惨的过去  其实,我只是一只普通的黄粉虫,人类眼中的害虫。我喜欢在人类的食物上生活定居,组建家庭。而且,我的口味非常广泛,.像面包、土豆、胡萝卜、青菜……都是我
传说当天空中出现流星的时候,闭上眼睛,在流星消失之前默念三遍愿望,那个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不仅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经常对着流星许愿。流星作为对美好愿望的一个寄托,人们选择相信自己的愿望一定能够实坝,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其实,一颗流星在空中留下的光芒稍纵即逝,可能连一秒钟都不能持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许下愿望还真不是一件簡单的事情呢!  流星小档案  外太空的固体颗粒在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时,高速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视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将理论观点的阐述融入生活主题当中,唯有促进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方能帮助学生快速吸收,继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务必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引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获得感悟,进而在
在一些房屋的墙面或者桥梁的桥墩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爬山虎。有時候,爬山虎能一直爬到楼顶上。它真的有脚吗?  爬上虎又叫爬墙虎,是一种美丽的葡萄科植物,夏季还会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呢!  爬山虎喜欢阴湿的环境,耐寒、耐旱、耐贫瘠,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  爬山虎茎叶密集,常年保持常绿或半常绿状态,既可美化环境,又能帮助降温,减少噪音。  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能破瘀血、消肿毒。  爬山虎攀高的本领十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