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进食:更“享瘦”的心理调节新技术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肥胖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概率,使关节承受更多负担,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不仅如此,肥胖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相比于正常人,大多数肥胖者活动不灵活,动作笨拙,在运动中更易出汗疲劳,而安静时易瞌睡,因此很容易被贴上“笨”“呆”“不自律”等标签;很多肥胖者想要减肥却发现看似简单的“管住嘴,迈开腿”做起来是如此困难,在“尝试减肥—放弃—反弹—尝试减肥”的循环中不断往复却毫无效果,也难免产生自卑、自暴自弃或自罪自责等不良心理状态。还有一些肥胖者盲目追求形体美,不顾身体特点一味节食,结果造成神经性厌食症。
  如果您对减肥略有了解,您一定知道减肥的核心是保持身体消耗与摄入食物之间的热量差。其实,减肥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还需要我们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我们用心观察生活,会发现胖人和瘦人常常会有很多不同的心理过程:比如在吃饭的时候,瘦人往往对于饱腹感的觉察更加敏锐,吃饱了绝不再多吃一口;而胖人则常常是吃完了才摸着肚子发现自己吃撑了。在吃饭的过程中,瘦人不急不缓,小口细嚼慢咽;而胖人则常常一口赶不上一口,狼吞虎咽风卷残云。
  还有许多“胖友”们深有感触的“馋虫上脑”,即使不饿的时候脑海中也会浮现出奶茶、火锅、烧烤、蛋糕、炸鸡等美食,恨不得分分钟将它们填了“五脏庙”;而瘦人吃东西则更多是因为到了饭点感觉到饿而非馋。还有一些人在平时可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但压力一大就喜欢暴饮暴食,觉得这样才能减压……这些不同的心理活动,正是大胖子、小胖子们减肥路上的大敌,它们常常会让我们无形中比瘦人多摄入几倍的热量而不自知,打乱我们的瘦身计划,让我们一次次“望瘦兴叹”。我们不由得会想:有没有什么“心法”可以直击灵魂,让我们打破这些原本自动运行的心理活动,从源头入手,产生从心理到行为再到习惯的全面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想给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瘦身方式—正念进食。
  正念是一种起源于东方禅宗,却风靡全球的生活理念与心理训练方法,它是指个体以一种非评判的态度觉察并接纳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此刻、觉察、接纳是正念的三个核心。


您是否也愿意尝试这种全新的进食方式呢?希望您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花一点点时间给自己多些关爱。在正念进食的过程中,您可能会产生丰富的体验,无论这些体验是怎样的,请不要着急评判或阻止它们,只要去觉察即可。当您每周抽出一些时间体验正念进食,也许您会发现,您已经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开始“享瘦”新生活。

  而正念进食,是指在进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正在进食的食物和自身的感受、想法上,觉察食物的气息、味道、口感,觉察自己进食时不断升起的感受和想法,无论发生什么,都只是去如实地觉察它而不加评判,就像镜子真实地呈现它所映照出的东西一样。这一过程让我们更有意识、更自主地进食,从而跳出原有的自动运行的进食模式。

为什么正念进食有助于减肥呢?


  1正念进食可以增进我们对身体感受的觉察,特别是增进对饥饿感和饱腹感的觉察,让我们更敏锐地感受到“饿”与“饱”之间的界限,在饱腹后及时停止进食。
  2正念进食在进食过程中引入了有意识的觉察,可以减缓我们进食的速度,更深入地体验进食过程或是某种我们所偏爱的美食所带给我们的快乐,不仅有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还可以让我们有“吃一口顶过去十口”的快乐感受,从而不必通过大量进食才能感受到足够的快乐。
  3正念进食还可以增加我们对冲动反应的控制,对内在的、生理性的暗示進行有意识的察觉,而对情绪及环境诱因做出无反应的应对。当我们馋的时候,或是因为压力想要暴食的时候,或是因为减肥计划没有完成而想要放弃的时候,可以有选择地应对而非下意识地做出冲动的决定。

正念进食是如何操作的呢?


  首先,您要把电视关掉,放下手机,花几分钟布置一下餐桌,将食物摆放好,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体会这个过程带来的宁静和幸福。如果您依然感到心绪有些烦乱,可以做几个深呼吸,或是短暂地闭上眼睛,让身心进一步放松。当您坐好准备,您可以开始正式的进食过程。
  留意您内心产生的感受,是否有选择地想要先去尝试某一样食物,这种食物,是否是您平时生活中最偏爱的。当您夹起食物时,不要着急入口,先去感受一下它的香气,观察一下它的色泽、纹理、形态,甚至可以听一听,食物是否正在发出诸如“咕嘟咕嘟”之类的声音。也可以留意您内心产生的感受:第一次这样仔细地运用味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去了解我们平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食物,是否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体验。
  当您把食物送入口中后,不要着急咀嚼和咽下,而是有意识地感受食物与牙齿、舌头、口腔接触的感觉。有意识地咀嚼,直到您想要咽下这口食物,感受食物咽下时身体的感受和心情。您可以继续这样有觉察地进食,觉察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是关于进食当下的均可,可以是关于食物的,可以是关于您内心诸如平静、激动、开心、愤怒、着急等等的情绪,也可以是在进食过程中浮现的想法,或是周围的环境、声音等。留意您的胃渐渐被食物填满的感受,留意当您有饱腹感时的感受和想法,那种饱腹感是怎样的?当您感受到饱腹时是想再吃几口,还是放下碗筷?和这样的感受多待一会儿,让我们的身体记住它。用餐结束后,花一点时间,觉知您已经吃过饭,饭碗空了,您的饥饿得到了满足。这一刻您可以感恩有营养丰富的食物,支持您继续着当前的生活。
  您是否也愿意尝试这种全新的进食方式呢?希望您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花一点点时间给自己多些关爱。在正念进食的过程中,您可能会产生丰富的体验,无论这些体验是怎样的,请不要着急评判或阻止它们,只要去觉察即可。当您每周抽出一些时间体验正念进食,也许您会发现,您已经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开始“享瘦”新生活。
其他文献
平时太忙,很多人都渴望睡一个大大的懒觉,做个长长的梦,不要被闹钟或电话吵醒。可今年春节假期一延再延,有足够的时间来睡觉了,为什么又睡不着、睡不香,甚至还有很多不舒服,比如心慌、头疼、肌肉酸痛、心情烦躁、爱发火或者不想搭理人等莫名其妙的反应呢?应激反应你了解吗?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应激反应引起的。应激反应是我们面对危机时自动产生的,比如面对强烈的、恐怖的、极坏的、可怕的情境,有威胁的或者怪诞的刺激,
期刊
潇洒姐王潇曾在《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你如何度过一天,就将如何度过一生。”  我深以为然。漫长的一生像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但终究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完全部旅程。未来,是由无数个昨天和前天构成的。如何度过当下的每一天,将决定我们如何度过一生。“当我有时间的时候”,是懒惰者的挡箭牌  我一直都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立过无数次早起和健身的Flag,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我
期刊
明明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个热爱户外活动、很少静下心来认真看书的男孩。不但老师反映他上课时常常走神、做小动作,没有认真听讲及看课本,就连读家人买的童话书也显得心不在焉。在别的小朋友能给父母绘声绘色地讲动画片里的故事时,妈妈让明明把在幼儿园遇到的事情复述出来,他也讲不清楚。  当时爸爸认为这是男孩子性格淘气,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后来明明升入了小学,开始系统地学习语数英等科目,因
期刊
封城之下的心愿  武汉封城!单位封门!小区封楼!急需志愿者!  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新冠肺炎新增感染人数,这是桥近期养成的一个习惯,可今天一大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单位组建应急队、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桥精神一振,大喊一声:我要报名当志愿者!  志愿者意味着为大家服务,意味着奉献,同时也意味着感染的风险,而一旦感染又有可能传给家人,这是谁都知道的。所以要当志愿者,一定要征得家人的同意,这是原
期刊
老张最近身体很难受,他总是觉得胸闷、乏力,还总是腹泻。他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但是做了四五次检查,医生说啥事没有。可是老张一想起来,全身上下就更难受了。  医生通过询问得知,老张多年前也出现过因躯体不适要求反复检查,而无明显疾病诊断的情况。这种身体不适却在他吃了某种抗抑郁、抗焦虑药物之后被治愈了。结合老张这次的表现,医生决定,带他来认识一下这种用身体说话的精神科疾病—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期刊
当今社会“抑郁”这个词越发大众化,成为年轻群体面对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时的吐槽口头禅,抑郁症也逐漸被构建成一种“流行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感冒”。较有意思的是,不同学派对此也有不同观点: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抑郁是转向自身的攻击;认知行为学派则认为抑郁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引发的无力感与失控感;人格心理学家则认为,人们是否会抑郁,取决于如何解释自己的无能感;生物学家则认为有些个体对抑郁情绪
期刊
身穿鹅黄色沙滩裙的林悦正惬意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突然,一位穿蓝色连衣裙的少女从眼前走过,那熟悉的款式将她的记忆拉回很多年前的夏天……一  那时,她正上初二,初夏来临的时候,身边的女生纷纷换上漂亮的连衣裙,看得她心里痒痒的。放学经过一家服装店的时候,店铺玻璃门里模特身上穿的那条鹅黄色的背带裙吸引住了她的目光。周日,她拉着妈妈过去买,但妈妈只看了一眼,就果断地否定了:“难看得要死。还是我帮你挑吧,肯定
期刊
在心理门诊遇到一位母亲,她觉得自己的女儿最近有些奇怪,经常会不停地吃东西,体重也迅速增加。昨天看着饭桌上女儿狼吞虎咽的样子就说了一句“你看看你都胖成什么样子了,还吃!”女儿瞬间流下了眼泪,回到自己的房间。这位母亲害怕自己的言语对女儿产生心理影响,所以来心理门诊咨询一下。在我的建议下母亲把女儿带到心理门诊,女儿讲诉了她最近几年的经历。  她讲诉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人,平时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期刊
哀伤辅导帮助化解直面生死的“内伤”  面对这样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疫情危机,现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悲伤情绪引起“内伤”,比如亲人去世的人,内心的思念和悲痛可能很容易引起强烈的孤独感,无法接受亲人离世又不得不面对独自生活的现实,如果在生活中不能把内心依恋的感情重新投入到新的关注对象上,很容易陷入对去世亲人的哀思中無法自拔,严重的甚至会有“追随死者而去”的想法。如果出现对亲人死亡的事实过度否认抗拒,严
期刊
問题一你真的胖吗?  胖并非一个单纯的生理概念,它也是一个心理概念。我们都知道可以用BMI来衡量你是否是真的生理意义上的肥胖。但是,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明明已经瘦到风一吹能倒的人还在拼命减肥,那些身材标准的人过分在意自己腰间长出来的一点点肉。这其实就涉及我们对胖的心理感觉,心理学上把个体在心理上对体重上的感觉叫做身体意象(Body Image)。身体意象和实际的体重是有相关性的,但并非完全重叠。比如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