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新生代:你们准备好了吗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yaya13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陕北前辈作家九斤老太般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不禁哑然失笑,我不知道他们这种“陕北文学断代”的忧患从何而来。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新生代的了解是相当贫乏的。在70、80后这一代人如雨后野草般蓬勃生长,并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今天,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发出这样的感喟,其对当下陕北文学现场的自我隔绝令人费解。
  当然,“代沟”的产生有着一部分客观因素的影响。试着分析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当代文学的现状。经济的迅猛发展宣告了一个众生喧哗的物质时代的到来,以提供娱乐、满足浅层的感官刺激的大众文化传媒日益取代了以文学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加上信息途径前所未有的畅通,使得文学不再是人们索取精神文化需求的唯一途径,自然就退出了主宰天下的历史地位。有人因此发出惋惜之音,认为是当代文学的衰落。其实不然,这才是文学本来的位置。目前,文学的生存状态是最为健康的。文学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全民舞文弄墨那是浮华的,不正常的。在文学逐渐边缘化的大前提下,文化底蕴和氛围薄弱的陕北,写作队伍的凋敝是必然的。没必要因此产生悲观情绪。
   二、文学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得不说,陕北一些老一辈的作家固步自封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其价值观念还是实用的、政治的、政策的那一套官方价值体系。一些作家腐朽与陈旧的文学理念早已经被时代的车轮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却依旧以此来解读和衡量新生代的文学作品。很难想象,一个对现代诗缺乏常识性了解的人如何能够读懂现代诗?在他们眼中,初步具备了现代意识的具有一定先锋性、实验性的诗歌、小说文本是胡闹的、没有价值的,自然就会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把在官刊上发表作品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作者成功与否的标准。这是极其荒唐可笑的。这一要求的结果只会催生“官样体”或者说“发表体”文学作品的大量繁殖。
  三、新生代自身的原因。这一代人大都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是脱离组织的一代。天生的反叛与不合作,使他们大多有意识的自我放逐,与作家体制、文学圈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時,圈内的论资排辈、抢占山头等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者摆出了拒绝进入的面孔。当下全国很多文学刊物已经成了编辑的自留地,互相交换发稿,自我娱乐。人情稿、裙带稿不但导致了刊物水准的降低,更对小字辈挂出了“此路不通”的牌子。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发表有了更便捷、更宽阔的平台,对纸刊的发表欲就大大降低。因此,新生代大多活跃在网络之上,只为少数人所熟知。
  此外,新生代整体质量参差不齐。先天性的贫血和后天的营养不足,鲜见有天才般的少年横空出世。文学神圣性的丧失、自身责任感、使命感意识的淡薄以及生存的压力,导致一部分颇有天分的作者过早的告别文学,沉沦于世俗生活。再加上这一代人似乎与生俱来的乖戾、盲目、自大的性格缺陷,种种原因,造就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前辈们的对陕北文学未来接班人的担忧。
  正如我对未来总是持有极大的乐观,对陕北新生代们也是充满信任与期待。就我的视线范围内,仅诗歌队伍,我们就有府谷籍的西毒何殇;清涧籍的秦客、小诗人惠诗钦;神木籍的郭彦星、尚在大学就读的破破;横山籍的怪年;定边籍的邹彪(欧阳明珠);榆阳区的刘天雨。其中西毒何殇与秦客在小说创作上所表露出来的才华也足以令人感到震惊。这些人中,尽管艺术取向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相对成熟与独立的个人审美体系,在创作上表现出一定的探索与发现,作品已经初步具有文学与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就我看来,部分作者已经远远超越了陕北的前辈。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虽然目前仅少数几个人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但假以时日,正在发育期的他们,其前景还是不可估量的。
  与文学相比较,陕北民歌新生代就有了很广泛的大众基础。一些新生代歌手已为我们所熟悉。如出生于横山曾参加过央视青歌赛的李光明,因江西卫视“红歌会”声名渐盛的李政飞,此外像韩军、万贝等人,让陕北民歌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电影在陕北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出生于绥德的青年导演田波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用一年时间拍摄的大型陕北人文纪录片《佛陀墕》,是07年平遥国际DV影像艺术展参展影片。2008年1月入围港华语纪录片节,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和栗宪庭电影基金会。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安定教授对这部片子给予高度赞誉,称它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一部代表作。
  纵观整个新生代,有几个新的特征比较明显。一、学历较高,大多都接受过大学及以上的教育。二、触网较早,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三、知识结构复杂,视野开阔,具有现代意识,基本脱离了地域限制。四、留守本地的较少,很多漂泊在外。其中陕北民歌手漂泊队伍最为浩大。文学领域,西部散文家刘志成在内蒙,西毒何殇居西安,怪年是漂在北京的北漂族,邹彪现在在云南。田波更是一年四季随剧组转战全国。所以,墙里开花墙外香,本地人对他们却所知有限。
  新生代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大都大学刚刚毕业,像一盆水似的被泼向社会。面临着就业、结婚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当代,以文为稻粱谋基本不太可能,为自己寻求一份能够维持生活的工作,将剩余的时间用于艺术创作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样一来,优劣皆备。好处在于始终处于生活现场,与现实贴身贴面,不会成为躲进书斋,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但普通人生存之艰难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能否坚持下去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规律。写作此文当然不是为了炮打司令部,抢山头,夺大旗。只想告诉新生代们——这些未来陕北文学艺术的接班人,肩上的担子分量不轻,你们准备好了吗?■
其他文献
打开房门,我吓了一跳——开门的竟是当年的秀秀!狗赖指着“秀秀”对我说:“这就是我的女儿,叫玲玲。”其实,秀秀开会还没有回来呢。狗赖说:“兄弟,今儿没人管,一醉方休,没理由吧?”我呢,似乎没听见,只是木然地看着玲玲,半天才说:“你真和你妈小时候一模一样!”玲玲笑了,玲玲她爸也笑了,并说:“她妈小时侯长啥模样我都忘了。”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我们的村子小,学校也小,只开一至四年级,
期刊
一    二00六年十一长假,我和单位的几位同事结伴,十月一日早动身分乘两辆车西行,到晚上九点多才到甘肃省会兰州。尽管兰州是西北最大的城市,又有著名的黄河铁桥等景点,但一天劳顿,人已疲乏,等吃了晚饭,已是晚上十一点多,大家便住进酒店,各自安歇了。  第二天一早,披着薄薄的潮湿的晨曦,我们一直向西而行,目的地是青海湖。过西宁沿湟水,路北边是黛色的山,稍下的半坡上是茂密的杨树,拥挤在一起,有的叶子绿着
期刊
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高山之上白云飞,如诗如画的风光尚且不论,山上的白云观就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里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柏参天,庙宇林立,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道家胜地白云观,自从明万历皇帝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声名大震,几百年来香火
期刊
郭佩珍老人说:“我是不会编书,不会写,我的一生写出来,比小说精彩,比《红楼梦》还深。”老人所言,我的理解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托付。事实上,从她长期并坚持的剪纸创作中,不难看出宏大而又富有激情的叙事。她是一位具有异常禀赋,又极具忍耐的艺术家,一直生活于卑微、艰苦的民间,这种艺术家,历朝历代,还有现在,不是很少,也并非很多。  过去,曾写过两篇有关剪纸的文章。前一篇千字短文,题为《剪不断的渴望》,记叙的
期刊
圣焰光照,万勇夸夫雄采;五环风卷,寰宇沐以襟抱。奥运百载,承希腊之宸章;华夏千寻,振夸父之伟步。故梦想中国,谁领大潮之先;聚首京华,同此旷世之典。  福娃五聚,焕童真以发祥;主旨双同,征博爱以厘则。篆京字若奔舞,全宝印以迎迓,岂会徽之标举,亦人文之澎湃也。参天启之化,筑凤举之巢;探水觞之微,状立方之构,岂场馆之特设,亦科技之辉耀也。种德百万株,风绿千山之远;励志十亿斛,雨淘万埃之蒙,岂外势之临求,
期刊
抗震救灾转入新的阶段。温家宝总理在映秀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不改变,坚持对外开放不改变。这话告诉国人,以人为本和对外开放是必须始终贯彻的。在灾难面前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在第一时间内发布确切信息;对国际媒体实行了全面的开放化,第一时间内中外记者进入了灾区,向世界报道中国四川的灾情和救援情况,让世界了解灾难,让全人类之爱集体面对灾难,这为以人为本的政策注入了更强的驱动力。天灾激起了公民意
期刊
“新生代”原是一个地质学术语,在地球结构发展史中,比起古生代和中生代,它是最为年轻的一个。在新时期文学中借用这个称谓,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出生、90年代走上文坛的一批作家,形成了“新生代作家群”。后来,“新生代”也泛指“知青族”一代人之后的新一代,他们大致是生于70年代以后的“经济时代”和“信仰危机”之间。他们被认为是一部“无主题变奏”,差异性和变易性成了他们的基本特征。从新生代的处境看,活动
期刊
贺国建同志的一部关于米脂及陕北的人文研究著作《昊天厚土》将要出版了。一摞沉甸甸的书稿和百余张珍贵照片置于案头,我览阅再三,感触很多。真为米脂乃至陕北高兴,又多了一件有价值的文化产品;也为国建同志欣慰,他的辛勤汗水又浇出一串丰硕成果。  米脂是一个好地方。地土辽阔,历史悠久,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异常深厚,志士仁人层出不穷。我常常到陕北去,面对广袤的黄土大地,每次都似乎触摸到古老的历史卷秩,深
期刊
陕北散文家史小溪,无论从年龄上看,还是从散文创作的审美界定上看,都可以算是我们这代人的前辈了。因为阅读视野的关系,虽然他的散文在国内散文界已经是声名远播,但是,系统全面地阅读他的散文,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正是由于史小溪对于我来说,是两种意义上的前辈作家,在所谓“新散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崛起之后,我本人的散文创作也逐渐地被人们划定为“新散文”,虽然我们都在从事散文的创作,但是我们又仿佛是分别在两个“阵
期刊
陕北这块地方其实并不算大,但在陕北的山水间凝聚着巨大的比这片土地紧得疼痛、松得恐怖的的灵魂。这么说其实并非是想要把大家引到一个无着无落的空间里去,但关于这种东西首先感知的就是生长于这块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性情古怪的艺术家。他们或者是在很小的时候,或者是在很孤独的时候,或者是在很恐惧、很疼痛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无比真实地感知和体验了这一切。  这样的一群人,从年近古稀历经不幸的民间艺术家,到熟读诗书修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