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陕北前辈作家九斤老太般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不禁哑然失笑,我不知道他们这种“陕北文学断代”的忧患从何而来。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新生代的了解是相当贫乏的。在70、80后这一代人如雨后野草般蓬勃生长,并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今天,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发出这样的感喟,其对当下陕北文学现场的自我隔绝令人费解。
当然,“代沟”的产生有着一部分客观因素的影响。试着分析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当代文学的现状。经济的迅猛发展宣告了一个众生喧哗的物质时代的到来,以提供娱乐、满足浅层的感官刺激的大众文化传媒日益取代了以文学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加上信息途径前所未有的畅通,使得文学不再是人们索取精神文化需求的唯一途径,自然就退出了主宰天下的历史地位。有人因此发出惋惜之音,认为是当代文学的衰落。其实不然,这才是文学本来的位置。目前,文学的生存状态是最为健康的。文学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全民舞文弄墨那是浮华的,不正常的。在文学逐渐边缘化的大前提下,文化底蕴和氛围薄弱的陕北,写作队伍的凋敝是必然的。没必要因此产生悲观情绪。
二、文学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得不说,陕北一些老一辈的作家固步自封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其价值观念还是实用的、政治的、政策的那一套官方价值体系。一些作家腐朽与陈旧的文学理念早已经被时代的车轮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却依旧以此来解读和衡量新生代的文学作品。很难想象,一个对现代诗缺乏常识性了解的人如何能够读懂现代诗?在他们眼中,初步具备了现代意识的具有一定先锋性、实验性的诗歌、小说文本是胡闹的、没有价值的,自然就会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把在官刊上发表作品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作者成功与否的标准。这是极其荒唐可笑的。这一要求的结果只会催生“官样体”或者说“发表体”文学作品的大量繁殖。
三、新生代自身的原因。这一代人大都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是脱离组织的一代。天生的反叛与不合作,使他们大多有意识的自我放逐,与作家体制、文学圈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時,圈内的论资排辈、抢占山头等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者摆出了拒绝进入的面孔。当下全国很多文学刊物已经成了编辑的自留地,互相交换发稿,自我娱乐。人情稿、裙带稿不但导致了刊物水准的降低,更对小字辈挂出了“此路不通”的牌子。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发表有了更便捷、更宽阔的平台,对纸刊的发表欲就大大降低。因此,新生代大多活跃在网络之上,只为少数人所熟知。
此外,新生代整体质量参差不齐。先天性的贫血和后天的营养不足,鲜见有天才般的少年横空出世。文学神圣性的丧失、自身责任感、使命感意识的淡薄以及生存的压力,导致一部分颇有天分的作者过早的告别文学,沉沦于世俗生活。再加上这一代人似乎与生俱来的乖戾、盲目、自大的性格缺陷,种种原因,造就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前辈们的对陕北文学未来接班人的担忧。
正如我对未来总是持有极大的乐观,对陕北新生代们也是充满信任与期待。就我的视线范围内,仅诗歌队伍,我们就有府谷籍的西毒何殇;清涧籍的秦客、小诗人惠诗钦;神木籍的郭彦星、尚在大学就读的破破;横山籍的怪年;定边籍的邹彪(欧阳明珠);榆阳区的刘天雨。其中西毒何殇与秦客在小说创作上所表露出来的才华也足以令人感到震惊。这些人中,尽管艺术取向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相对成熟与独立的个人审美体系,在创作上表现出一定的探索与发现,作品已经初步具有文学与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就我看来,部分作者已经远远超越了陕北的前辈。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虽然目前仅少数几个人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但假以时日,正在发育期的他们,其前景还是不可估量的。
与文学相比较,陕北民歌新生代就有了很广泛的大众基础。一些新生代歌手已为我们所熟悉。如出生于横山曾参加过央视青歌赛的李光明,因江西卫视“红歌会”声名渐盛的李政飞,此外像韩军、万贝等人,让陕北民歌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电影在陕北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出生于绥德的青年导演田波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用一年时间拍摄的大型陕北人文纪录片《佛陀墕》,是07年平遥国际DV影像艺术展参展影片。2008年1月入围港华语纪录片节,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和栗宪庭电影基金会。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安定教授对这部片子给予高度赞誉,称它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一部代表作。
纵观整个新生代,有几个新的特征比较明显。一、学历较高,大多都接受过大学及以上的教育。二、触网较早,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三、知识结构复杂,视野开阔,具有现代意识,基本脱离了地域限制。四、留守本地的较少,很多漂泊在外。其中陕北民歌手漂泊队伍最为浩大。文学领域,西部散文家刘志成在内蒙,西毒何殇居西安,怪年是漂在北京的北漂族,邹彪现在在云南。田波更是一年四季随剧组转战全国。所以,墙里开花墙外香,本地人对他们却所知有限。
新生代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大都大学刚刚毕业,像一盆水似的被泼向社会。面临着就业、结婚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当代,以文为稻粱谋基本不太可能,为自己寻求一份能够维持生活的工作,将剩余的时间用于艺术创作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样一来,优劣皆备。好处在于始终处于生活现场,与现实贴身贴面,不会成为躲进书斋,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但普通人生存之艰难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能否坚持下去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规律。写作此文当然不是为了炮打司令部,抢山头,夺大旗。只想告诉新生代们——这些未来陕北文学艺术的接班人,肩上的担子分量不轻,你们准备好了吗?■
当然,“代沟”的产生有着一部分客观因素的影响。试着分析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当代文学的现状。经济的迅猛发展宣告了一个众生喧哗的物质时代的到来,以提供娱乐、满足浅层的感官刺激的大众文化传媒日益取代了以文学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加上信息途径前所未有的畅通,使得文学不再是人们索取精神文化需求的唯一途径,自然就退出了主宰天下的历史地位。有人因此发出惋惜之音,认为是当代文学的衰落。其实不然,这才是文学本来的位置。目前,文学的生存状态是最为健康的。文学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全民舞文弄墨那是浮华的,不正常的。在文学逐渐边缘化的大前提下,文化底蕴和氛围薄弱的陕北,写作队伍的凋敝是必然的。没必要因此产生悲观情绪。
二、文学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得不说,陕北一些老一辈的作家固步自封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其价值观念还是实用的、政治的、政策的那一套官方价值体系。一些作家腐朽与陈旧的文学理念早已经被时代的车轮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却依旧以此来解读和衡量新生代的文学作品。很难想象,一个对现代诗缺乏常识性了解的人如何能够读懂现代诗?在他们眼中,初步具备了现代意识的具有一定先锋性、实验性的诗歌、小说文本是胡闹的、没有价值的,自然就会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把在官刊上发表作品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作者成功与否的标准。这是极其荒唐可笑的。这一要求的结果只会催生“官样体”或者说“发表体”文学作品的大量繁殖。
三、新生代自身的原因。这一代人大都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是脱离组织的一代。天生的反叛与不合作,使他们大多有意识的自我放逐,与作家体制、文学圈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時,圈内的论资排辈、抢占山头等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者摆出了拒绝进入的面孔。当下全国很多文学刊物已经成了编辑的自留地,互相交换发稿,自我娱乐。人情稿、裙带稿不但导致了刊物水准的降低,更对小字辈挂出了“此路不通”的牌子。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发表有了更便捷、更宽阔的平台,对纸刊的发表欲就大大降低。因此,新生代大多活跃在网络之上,只为少数人所熟知。
此外,新生代整体质量参差不齐。先天性的贫血和后天的营养不足,鲜见有天才般的少年横空出世。文学神圣性的丧失、自身责任感、使命感意识的淡薄以及生存的压力,导致一部分颇有天分的作者过早的告别文学,沉沦于世俗生活。再加上这一代人似乎与生俱来的乖戾、盲目、自大的性格缺陷,种种原因,造就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前辈们的对陕北文学未来接班人的担忧。
正如我对未来总是持有极大的乐观,对陕北新生代们也是充满信任与期待。就我的视线范围内,仅诗歌队伍,我们就有府谷籍的西毒何殇;清涧籍的秦客、小诗人惠诗钦;神木籍的郭彦星、尚在大学就读的破破;横山籍的怪年;定边籍的邹彪(欧阳明珠);榆阳区的刘天雨。其中西毒何殇与秦客在小说创作上所表露出来的才华也足以令人感到震惊。这些人中,尽管艺术取向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相对成熟与独立的个人审美体系,在创作上表现出一定的探索与发现,作品已经初步具有文学与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就我看来,部分作者已经远远超越了陕北的前辈。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虽然目前仅少数几个人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但假以时日,正在发育期的他们,其前景还是不可估量的。
与文学相比较,陕北民歌新生代就有了很广泛的大众基础。一些新生代歌手已为我们所熟悉。如出生于横山曾参加过央视青歌赛的李光明,因江西卫视“红歌会”声名渐盛的李政飞,此外像韩军、万贝等人,让陕北民歌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电影在陕北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出生于绥德的青年导演田波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用一年时间拍摄的大型陕北人文纪录片《佛陀墕》,是07年平遥国际DV影像艺术展参展影片。2008年1月入围港华语纪录片节,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和栗宪庭电影基金会。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安定教授对这部片子给予高度赞誉,称它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一部代表作。
纵观整个新生代,有几个新的特征比较明显。一、学历较高,大多都接受过大学及以上的教育。二、触网较早,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三、知识结构复杂,视野开阔,具有现代意识,基本脱离了地域限制。四、留守本地的较少,很多漂泊在外。其中陕北民歌手漂泊队伍最为浩大。文学领域,西部散文家刘志成在内蒙,西毒何殇居西安,怪年是漂在北京的北漂族,邹彪现在在云南。田波更是一年四季随剧组转战全国。所以,墙里开花墙外香,本地人对他们却所知有限。
新生代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大都大学刚刚毕业,像一盆水似的被泼向社会。面临着就业、结婚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当代,以文为稻粱谋基本不太可能,为自己寻求一份能够维持生活的工作,将剩余的时间用于艺术创作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样一来,优劣皆备。好处在于始终处于生活现场,与现实贴身贴面,不会成为躲进书斋,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但普通人生存之艰难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能否坚持下去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规律。写作此文当然不是为了炮打司令部,抢山头,夺大旗。只想告诉新生代们——这些未来陕北文学艺术的接班人,肩上的担子分量不轻,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