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如何做慈善?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chu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8日,马化腾宣布捐出1亿股腾讯股票。按照股票当天收盘的价格计算,1亿股股票约为137亿元。我想知道中国的富豪都是如何做慈善的?
  —Duck
  马化腾这笔钱将注入正在筹建的个人慈善基金会,逼近马云145亿元的中国慈善纪录,成为中国内地单笔捐款破百亿的第二人。
  查看近几年的胡润慈善榜和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会发现,除了马云达到了百亿级别,中国富豪们的捐赠额普遍在5亿元以下。
  2015胡润慈善榜显示,新尚集团董事长唐立新以微弱优势超越王健林家族位列第二,捐款额为3.1亿元。《福布斯》则主要统计了民营企业家及其企业的现金捐赠,在去年公布的榜单中,100位上榜企业家的现金捐赠总额为49.2亿元,为近4年来最高,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新尚集团董事长唐立新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捐款额都刚刚超过3亿元。
  涉及到大额捐赠时,与捐赠现金相比,中国富豪们越来越青睐于捐赠股票。首先因为股权是他们财富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股权捐赠还有不少好处,由于不用变现,有利于公司在金融市场上避免剧烈波动,保持稳定。其实股权捐赠在中国是最近几年的事,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是中国首个捐赠股票的企业家,2009年他宣布将捐出部分股权,用于成立慈善基金会。由于按照现行税制,捐赠股权需要交付巨额个人所得税,当年相关部门特事特办,允许曹德旺延后交税。
  不过这个情况很快将得到改善,今年9月1日《慈善法》将施行,大额慈善捐款的税收优惠将受到法律保护,国内基金会的各种乱象也将得到法律约 束。
  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去年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2014年中国境内接受捐款捐物首次在没有大灾的情况下突破千亿元。其中,企业捐款占到了捐款总额的7成。
  那么,企业家捐的钱都花在了哪儿?《报告》称,医疗、教育和扶贫成为善款的主要流向。2014年,马云、蔡崇信捐赠阿里巴巴2%的股权,专注于环境、医疗、教育和文化领域。马化腾的这次捐赠也表示将用于医疗、教育、环保以及科技和基础学科的探索。全球慈善的方向也大致相同,比尔·盖茨瞄准了全球卫生和教育平等。去年年底,扎克伯格宣布捐出Facebook 99%的股权,用于慈善、人类潜能和促进平等。
  为了让公益管理更加专业化,国内的企业家们正在尝试建立公益基金会。腾讯从2007年就设立了腾讯基金会,马云2014年捐赠的股权也用于成立其个人公益信托基金。但目前国内的基金会存在着管理不善、活力不足、缺乏透明度等问题。经过了十年的公益实践,马化腾认为,公益需要一个更长远、更高效的系统规划和架构。
  与美国每年超3000亿美元的捐赠额和众多的“裸捐”富豪相比,中国的慈善事业只是刚刚起步。不过单笔捐款再次达到百亿元,以及随着《慈善法》的施行,这或许意味着,中国慈善正步入一种新常态。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王家源
  微博互动专区
  阿萌_MEng:对于《便利店大跃进》插图……已瞎!你们是改时尚杂志了吗@第一财经周刊
  RE:表达密集感,只有时尚杂志才能看到密集图吗?
  道在道上_破:一财周刊说papi酱成新媒体首位“标王”,个人感觉走不远,没有实在的基础或许可以创造自由和高人一等的吸引力,但也预示着易逝。一阵风后可能就没了,所以有些人想要快速兑现财富,就看有没有愿者上钩。
  RE:看样子愿者上钩的比例不小。
  不死鸟一辉1995:周刊提到乐视,说它“展现生态布局,如热带雨林般‘多样’”。你可拉倒吧,乐视手机没用过,没话语权,但是如果搜一部片,我是绝对不会选来源于爱奇艺和乐视的,广告做得无孔不入,前头广告长就算了,中间还插播广告。概念车内饰,网上搜了半天没看到不说,前大灯,后视镜也没有。
  RE:好吧,“多样”打了引号。
  陋毅斋狮主:第一财经周刊报道说“零度可乐不“黑”了”,可口可乐公司把旗下的4种产品都统一成“红色圆盘”包装。我认为碳酸饮料销量下滑,关键因素在于消费者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生产商调整思路和产品战略才是关键,只换包装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颓势!
  RE:的确,但换包装可能最省事吧。
  读者来信
  想听听你的看法
  富大人,你好。我是一个因为公司订有一财杂志,偶尔会翻阅的人。老实说,一财的内容着实不是我所爱,毕竟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秘书,文职,对金融、商业前景、社会趋势都不太感兴趣,所以这本杂志,会仔细看的也就30%的内容不到。但你写的东西几乎全看过,因为至少我能看懂。因为老板出国了,今天收拾他办公室,发现了一本我没有翻阅过的一财,看到了你写的《他又不是郭德纲……》一文。突然觉得我和郑清晨很相似。在这个公司两年了,工作性质没变过,工资也没变过,还觉得渐渐从老板的工作秘书变成了老板家的保姆。全家人要出国,签证我搞定;小孩要转学,我联系;岳父母要车检,我去办;老板爸妈要网购不懂支付宝,我去教。
  虽然每天还是到公司坐班,但一点也不开心,没活力,一看到老板娘来电话就心情烦躁。入职时人力说在老板身边能学到很多别人学不到的,成长一定比别人快,但两年下来我是一点没觉得有什么成长。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辞了吧,别的公司也许文职也是干这些事,万一不能赶紧入职,生活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本来想跟老公一起弄一个蛋糕店或工作室,但调研一圈,发现那个领域几乎饱和。即使我老公是从国外学的西点回国,即使我们用最好的原料,对我们的口味有自信,但现在的市场,东西再好没人知道有何用?所以现在我俩都不敢辞职,都这么耗着,无奈。想听听你的看法、建议。如有打扰,请谅 解。
  —RE
  RE:别的文职大概也是干这些事。有的人野心多一点,可能会觉得毕竟自己跟着的是老板,成为“自己人”的几率比较大,最后曲径通幽,获得相应的权力或福利。这是一条路。但对于不想成为生活秘书,照顾老板及其全家的人来说,这的确尴尬。你的蛋糕店可以先出样品,朋友圈里晒也好,请同事们品尝也好,使出多一点解数推广起来,如果能做到各方面的最好,后续没有你想的那么艰难。有一个兴趣点不要轻易否决掉它。   怒读13本一财后的一点感想
  一财君,你好。首先,惭愧地说,我家自去年开始订阅一财,可去年我几乎没读过(懒、拖延症、各种借口),我把没读的都放在了小房间的阳台里(堆满了舍不得丢的东西),心想着“有时间”再看……其次,很自豪地告诉你,今年我家依然订阅了一财,已有13本整齐放在了茶几上。看着它们越长越高,我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难道又要像去年一样?终于,昨天,一个下着雨的周六,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8点半,我一口气读完了今年的13本一财。虽然后面有的文章实在没劲儿细读了(比如“Giant技术”这类),但基本上每一本我都看完了。不得不说,读一整天书真挺累的,比运动完睡得还香。
  怒读13本一财之后,我对现在风口浪尖的话题也有了一点了解:国内巨头海外扩张买买买;创业公司的泡沫快破了;网红、博主赚超多;任何行业搭上互联网都叫“技术公司”;没VR就没有未来;世界已然是90后的,讨好他们才能发展……(我自己总结的,比较片面,请谅解)。对我而言,一个在传统金融行业工作了5年的80后,最爱看的还是那些落地、平实的专栏,比如“理财投资”,比如“商业就是这样”,那里讲述了朴实但经久不衰的道理,没有各类缩写,没有喘不过气的更新换代,没有让我“自惭形秽”的年轻人(我今年29岁)。读完一财,我感到踏实与鼓舞,我内心深处害怕的是丧失激情与活力,但昨天,我真的找回了一些积极向上的动力。很难能可贵,不是吗?最后,希望一财越办越好。我决定以后还是每周按时读,给自己时间思考,也有利于保护眼睛。
  —Ashley
  RE:谢谢你的来信,向上的动力比年轻的资本可贵。世界不是哪个年代的人的,普通人只要找到在其中的平衡,但求心安即可。
  麦当劳的大“食”代
  一财:
  你好。每天早上把小孩送回学校后,找个地方看看你们杂志是我的基本动作,地方也就那么一两家—麦当当和肯德鸡,舒适有空调兼可解决内急,最最主要不会有白眼。不过,最近常到的那家麦当劳,突然发现好像变成了购物广场的大食代广场。
  为啥?因为什么都有得吃,粥啊饭啊都有了。我一直觉得会变是麦当劳成功的原因之一,麦咖啡的增加我也觉得合乎常理,但有粥有饭就超越了我理解的底线,这是要真与肯德基抢人头了。BTW,个人认为一个只有两个寡头的市场与绝对垄断市场可能没什么区别。造成双方这样大打出手的局面也不是它俩的错,谁叫美国胖人多—这可能也是可乐两巨头的通病,现在消费者已经不仅仅追求价格和本地化食材了,而是要找一些不会引起肥胖的食品,这样的转变应该是不可抵挡的了。
  还有另一个曾令麦当劳引以为豪的优势也渐渐消失了—自购物业待升值。中国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好像也上升乏力了,所以再去自购物业已经变得不那么明智了。另外,租金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经营风险,所以接下来放开加盟就是可理解的了。而这一点恰恰又超过了我理解的底线,麦当劳一直注重单店利润,所以合理的店铺密度是一个重要指标,不会快速扩张是它一直自喜的原因之一。那现在突然要加速开店究竟为何?把对手们拖垮,配合全球经济不景气,收购可能才是麦当劳真正追求的商业模式,利用快速开店推薄对手们的市场空间,从而把谈判的筹码先拿在自己手上,确实是高,赞一个。
  在这个麦当劳的大好时代,它自己也要当一回大吃货了。祝好!
  —ARTDENG
  RE:对它的“多变”有同感,它的确是在各种变,不过,今年的甜品里加入的桃花元素真是……作为一个偶然的顾客兼回答者,在这吐个槽吧。
  本周我推荐









  街头芭蕾舞
  一群活跃在古巴街头的芭蕾舞艺术家,面对拮据的生活,他们用这种绚烂的舞姿乐观地回 应。
  上榜理由:街景因人而动人
  推荐人:明盟
其他文献
4月18日,美联社关于美国海鲜供应链中的劳工虐待事件系列报道被授予了2016年度的普利策公共服务新闻奖。  2014年,美联社的4名女记者Esther Htusan、Margie Mason、Robin McDowell和Martha Mendoza得知,有一些泰国渔业公司在缅甸、柬埔寨、老挝等贫穷的邻国,采用连蒙带骗乃至绑架的手段把当地的壮劳力带到船上,强迫他们出海打渔。经过18个月的跟踪调查,
期刊
1月的冬季转会期,多家欧洲俱乐部围绕阿莱士·特谢拉展开了争夺。这位当时效力于顿涅茨克矿工的巴西球员展示出了成为下一个超级明星的潜质—15场进22球的超高进球效率。  全球范围内都拥有极高人气的利物浦是最迫切得到特谢拉的俱乐部之一。当时利物浦陷入了糟糕的联赛成绩之中,需要一个特谢拉这样的超级球员来扭转局势。  一家中国足球俱乐部突然出现,提供了一个顿涅茨克矿工和特谢拉都无法拒绝的高价:5000万欧元
期刊
4月21日,Google母公司Alphabet公布了2016年Q1财报。在回答投资人提问时,Google CEO桑达尔·皮查伊谈起了在他眼中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技术重点。  “我们一直在从事云计算,但此前Google内部消化了这些计算资源。不过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们在管理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经营方面逐渐成熟,我们将迈向另一侧,即向外部客户提供服务。Google快速发展的机器学习技术能力将帮助企业真
期刊
我非常不确定本期封面故事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兴趣—长期的墙内生活,让一些人逐渐习惯了变窄的世界,以至于当我们谈到这个世界的新趋势和新事物时,总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这到底跟我有什么关 系?  作为一个多年报道硅谷的记者,徐涛显然也有这样的忧虑,以至于她在行文中体贴地拿微信与Facebook Messenger对比了一下,把一个“遥远”的趋势拉到现场。  不知你怎么理解机器人(bots),多年前,我们就曾对
期刊
你可能看过去年在网络上流传颇广的一则视频:一个叫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用它的机械手臂缝合了一颗葡萄上有些破损的表皮,而整个过程竟然是在一个窄口瓶里完成的。  这并不是医疗领域未来的“黑科技”,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就在今年4月,重庆西南医院就利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了一例甲状旁腺瘤切除手术。这是中国首例由机器人“操刀”的该类手术。  手术机器人已经来了,尽管它的使用者—医院们仍然对此部分
期刊
马三立的笑话集里有一个我最喜欢。说是有这么个局长去检查下属单位的卫生工作,在检查过程中局长要上厕所。厕所里苍蝇太多了,觉得局长是个生面孔,便齐心协力把局长从厕所里推出去了。过了一阵局长实在忍不住还是要去方便,到了厕所竟然一只苍蝇也没有,就问下属单位的领导这是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中午吃饭时间,苍蝇全去食堂了。  在此引用,不是想讽刺卫生的问题,现在中国的流动性就存在这个问题—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
期刊
美国宽带和移动通讯巨头Verizon公司的员工近期举行了罢工,主要是抗议公司将工作外包给低工资、非工会成员的合同工。但是,他们也对公司不愿在自己的业务上投资而感到愤怒。尤其是面对市场强劲的需求,Verizon却没有对扩大Fios高速互联网业务表现出很上 心。  为什么Verizon不愿投资?或许是因为它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很多客户只能用它的服务,所以它把自己的宽带业务当作摇钱树,根本不用花钱提供更好
期刊
25岁的Cory Wilbur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不爱读书。过去他一年能在度假的时候读上一两本书就已经是奇迹,但去年一整年他总共读了10本书,更准确地说,他是在iPhone上听完这些书的,在早晨锻炼时、通勤的路上,以及做晚饭和打扫卫生的时候……甚至在睡觉之前,他也会打开Kindle,让Kindle自动帮他翻到上次停留的那一页,至于是看书还是听书,他可以自由选择。  数字革命或许给纸质书带来了一定的冲
期刊
如果你人在北京,想在一周之内拿到巴黎某个买手店出售的一条小众品牌的黑色长裤,Farfetch或许能帮你实现这一点。  这个时尚电商成立于2008年,专为那些奢侈品品牌和全球规模的微小买手店提供服务。按理说,这种生意的规模不会太大,而且每个买手店都有自己的需求,经营状况也不稳定。但Farfetch打破常规迅速成长,其2015年的销售额增长了70%,达到5亿美元,去年它主张“300家买手店,1个地址”
期刊
4月21日,有人发现苹果的iTunes电影和iBooks商店无法正常使用了。而这并不是暂时故障。一天后,苹果官方正式宣布,这两项业务在中国暂停运营。  在《第一财经周刊》向苹果中国询问时,对方表示不能够透露任何消息,只是回应了一句官方声明:“我们希望可以尽快为中国客户恢复提供图书和影片。”  去年9月30日,苹果才同时将电影、音乐、书籍等数字内容服务引进中国,而这些服务早在2010年就已经基本覆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