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艺术对于主题和观念的重视,恰恰启发了从主题和观念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并且重新探索被忽视了新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对马克·罗斯科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探索其艺术创作精神,传达精神性、交流性的体验。正如罗斯科所强调的:艺术家应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悲剧性的命运与超越的经验。罗斯科的绘画创作展示了艺术世家中的暗语“正面绘画”。他希望观者能够跳出形式主义的单视角模式,寻求在艺术家精神脉络、艺术理念与艺术形式之间建立合理联系。好的艺术作品是个人精神表达,个体探索引发观者自由思考的艺术。
关键词:精神性;交流性;正面绘画;艺术理念;
一、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庞杂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绘画已经从传统的单一诉求悄然的转变着它的身份与文化地位。当代艺术在今天的主要特点是无主流性、多元性和全球性。对艺术的重新认识和研究也是当代艺术多元化的反映。当代艺术对于主题和观念的重视,恰恰启发了从主题和观念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并且重新探索被忽视了新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对马克·罗斯科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探索和传达出一种对精神性、交流性的体验。正如罗斯科所强调的:艺术家应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悲剧性的命运与超越的经验。
(2)研究的意义
在目前国内现有的艺術资料中,马克罗斯科的相关著作是不多的。比起其他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例如波洛克、德库宁等人,罗斯科没有受到大家应有的重视,他的地位和评价或许只是一个陪衬角色。对于这样一位被低估的艺术大师,他用心去表达他的创作精神与情感,艺术作品中传达的观念与情绪深刻震撼到了后人,同时引发了对世界的思考。
在艺术市场上,罗斯科的艺术作品却受到了热烈追捧。代表作《橙、红、黄》以8590万美元成交,称为2012年之前历来拍卖价格最高的当代艺术作品。马克·罗斯科在中国遭受的冷遇一方面与国内的相关研究著作不多有关系,另一方面与罗斯科本人的艺术思想相关。尽管在罗斯科生前颇有名气,但他神秘主义的艺术思想,使他对于自己的艺术作品采取了拒绝解释的态度。另外,罗斯科与艺术经纪人之间的矛盾更加增加了对其艺术作品解读的难度。
二、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追溯
1993年,詹姆斯.B.布鲁斯出版的《罗斯科传》以及2004年耶鲁大学出版的罗斯科绘画笔记《艺术家的真实》让研究罗斯科艺术成为了可能。前者以近600页记录罗斯科的个人资料以及访问,后者是罗斯科儿子发现其关于艺术思考的笔记,记录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文献为研究罗斯科及其艺术思想提供了可能。2008年,《罗斯科艺术手札》,收集整理有关的绘画思想。美术史家多勒.阿什顿著有传记,记录与罗斯科的对话访谈,表述了人生经历以及创作历程。
(2)国内研究状态
在国内的著述中,最为重要的文献在于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出版的《艺术家的真实》关于罗斯科的手稿。《现代绘画主义大师罗斯科》介绍了生涯和艺术特色,画展具有参考意义。另外国内学者译著的《抽象表现主义》、《新艺术的震撼》、《表现主义艺术家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等文献都谈到了罗斯科。总体来说,对于罗斯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其背后艺术精神和哲学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马克·罗斯科艺术创作之路
(1)色域绘画——情绪的表达
艺术的力量之中,可以看到罗斯科绘画风格的改变是随心理状态而变化的。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罗斯科最初从事创作坚持现实主义,而后尝试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三者都是具象表现的作品。然而,他不满足于此,最终抛弃具体形式,在40年代末,形成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自此开始,他的作品大多由两三个均衡排列着的矩形构成。如最具代表性的《红色中的赭色和红色》和《绿色和栗色》。
(2)“正面绘画”的精神性探索
他创造了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艺术表达方式,其表现的是对色彩、形状、平衡、深度、构成、尺度等形式因素的关注。实际上,罗斯科的绘画创作展示了艺术世家中的暗语“正面绘画”。没有违背两维平面的尝试——没有深度,没有角度;在他的创作里,一切具象的阐释都是多余的,而且是被禁止的,永远不会有天空、云朵,或者空旷的海滩。他希望观者能够跳出形式主义的单视角模式,寻求在艺术家精神脉络、艺术理念与艺术形式之间建立合理联系。罗斯科还要求他的简单且极度美丽的绘画创作必须承载着神秘和重大的意义—有关人类心中的绝望,注定是灭亡的、失序的,虚无和遗忘。他的艺术创作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不断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我、观念与对世界的看法与思考。
(3)研究启示及思考
思考罗斯科这样几个艺术哲学命题:“艺术家如何选择并追求自己的真理?艺术的真实性是什么?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根植在何处?”
好的艺术作品不存在可以提炼的要素,是纯粹的与任何东西无关。只是个人精神表达,个体探索引发观者自由思考的艺术。在寻求艺术的真实性及精神性上,建立多元多维度的认知方式接近真实、揭露真实。罗斯科提供了一个新方式和思维供思考和创造。
参考文献:
(1)著作:
[1] 詹姆斯.B.布鲁斯《罗斯科传》1993
[2] 《艺术哲学:艺术家的真实》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罗斯科(Rothko,2009
3、《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论文:
[1] 陈昱.超越与永恒 [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2] 抽象表现主义与色彩表现 [D].李真虾.中央美术学院 2011
[3] 观看与体验 [D].古榕.中国美术学院 2005
(3)讲坛:
[1] “抽象艺术的新倾向:对话马克罗斯科”北大博雅讲坛第84期.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7.1.7
作者简介:
鞠莹(1994.06.03)女,满族,辽宁省抚顺市,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美术学专业
(作者身份证号码:210423199406031840)
关键词:精神性;交流性;正面绘画;艺术理念;
一、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庞杂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绘画已经从传统的单一诉求悄然的转变着它的身份与文化地位。当代艺术在今天的主要特点是无主流性、多元性和全球性。对艺术的重新认识和研究也是当代艺术多元化的反映。当代艺术对于主题和观念的重视,恰恰启发了从主题和观念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并且重新探索被忽视了新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对马克·罗斯科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探索和传达出一种对精神性、交流性的体验。正如罗斯科所强调的:艺术家应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悲剧性的命运与超越的经验。
(2)研究的意义
在目前国内现有的艺術资料中,马克罗斯科的相关著作是不多的。比起其他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例如波洛克、德库宁等人,罗斯科没有受到大家应有的重视,他的地位和评价或许只是一个陪衬角色。对于这样一位被低估的艺术大师,他用心去表达他的创作精神与情感,艺术作品中传达的观念与情绪深刻震撼到了后人,同时引发了对世界的思考。
在艺术市场上,罗斯科的艺术作品却受到了热烈追捧。代表作《橙、红、黄》以8590万美元成交,称为2012年之前历来拍卖价格最高的当代艺术作品。马克·罗斯科在中国遭受的冷遇一方面与国内的相关研究著作不多有关系,另一方面与罗斯科本人的艺术思想相关。尽管在罗斯科生前颇有名气,但他神秘主义的艺术思想,使他对于自己的艺术作品采取了拒绝解释的态度。另外,罗斯科与艺术经纪人之间的矛盾更加增加了对其艺术作品解读的难度。
二、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追溯
1993年,詹姆斯.B.布鲁斯出版的《罗斯科传》以及2004年耶鲁大学出版的罗斯科绘画笔记《艺术家的真实》让研究罗斯科艺术成为了可能。前者以近600页记录罗斯科的个人资料以及访问,后者是罗斯科儿子发现其关于艺术思考的笔记,记录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文献为研究罗斯科及其艺术思想提供了可能。2008年,《罗斯科艺术手札》,收集整理有关的绘画思想。美术史家多勒.阿什顿著有传记,记录与罗斯科的对话访谈,表述了人生经历以及创作历程。
(2)国内研究状态
在国内的著述中,最为重要的文献在于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出版的《艺术家的真实》关于罗斯科的手稿。《现代绘画主义大师罗斯科》介绍了生涯和艺术特色,画展具有参考意义。另外国内学者译著的《抽象表现主义》、《新艺术的震撼》、《表现主义艺术家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等文献都谈到了罗斯科。总体来说,对于罗斯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其背后艺术精神和哲学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马克·罗斯科艺术创作之路
(1)色域绘画——情绪的表达
艺术的力量之中,可以看到罗斯科绘画风格的改变是随心理状态而变化的。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罗斯科最初从事创作坚持现实主义,而后尝试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三者都是具象表现的作品。然而,他不满足于此,最终抛弃具体形式,在40年代末,形成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自此开始,他的作品大多由两三个均衡排列着的矩形构成。如最具代表性的《红色中的赭色和红色》和《绿色和栗色》。
(2)“正面绘画”的精神性探索
他创造了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艺术表达方式,其表现的是对色彩、形状、平衡、深度、构成、尺度等形式因素的关注。实际上,罗斯科的绘画创作展示了艺术世家中的暗语“正面绘画”。没有违背两维平面的尝试——没有深度,没有角度;在他的创作里,一切具象的阐释都是多余的,而且是被禁止的,永远不会有天空、云朵,或者空旷的海滩。他希望观者能够跳出形式主义的单视角模式,寻求在艺术家精神脉络、艺术理念与艺术形式之间建立合理联系。罗斯科还要求他的简单且极度美丽的绘画创作必须承载着神秘和重大的意义—有关人类心中的绝望,注定是灭亡的、失序的,虚无和遗忘。他的艺术创作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不断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我、观念与对世界的看法与思考。
(3)研究启示及思考
思考罗斯科这样几个艺术哲学命题:“艺术家如何选择并追求自己的真理?艺术的真实性是什么?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根植在何处?”
好的艺术作品不存在可以提炼的要素,是纯粹的与任何东西无关。只是个人精神表达,个体探索引发观者自由思考的艺术。在寻求艺术的真实性及精神性上,建立多元多维度的认知方式接近真实、揭露真实。罗斯科提供了一个新方式和思维供思考和创造。
参考文献:
(1)著作:
[1] 詹姆斯.B.布鲁斯《罗斯科传》1993
[2] 《艺术哲学:艺术家的真实》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罗斯科(Rothko,2009
3、《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论文:
[1] 陈昱.超越与永恒 [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2] 抽象表现主义与色彩表现 [D].李真虾.中央美术学院 2011
[3] 观看与体验 [D].古榕.中国美术学院 2005
(3)讲坛:
[1] “抽象艺术的新倾向:对话马克罗斯科”北大博雅讲坛第84期.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7.1.7
作者简介:
鞠莹(1994.06.03)女,满族,辽宁省抚顺市,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美术学专业
(作者身份证号码:21042319940603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