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当比一代强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ei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絮语
  ■李刚
  
  1919年,我祖父从日本留学回国,西装革履,挽着自己找的媳妇。我曾祖父见了,立即两眼翻白,闭过气去。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国将不国!国将不国!”
  1939年,我父亲读大学的时候,常忙着上街演讲,游行。我祖父在书房里跺着脚道:“要救亡也得先把书读好,玩这些花架子顶什么用!将来靠什么安身立命呀?”
  1959年,我爱读普希金,读莱蒙托夫,常把他们的诗挂在嘴上:“我悲伤,因为我爱你……”父亲听了,瞪着眼睛斥责我说:“什么爱呀爱的,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情调!”
  1979年,我儿子长大了,穿喇叭裤,留长头发,跳迪斯科。我看不过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别跟那些愣头青搅在一起,有时间在家多做几道数理化习题,对你只有好处!”
  2009年,我孙子18岁了,我儿子在我面前告状,说:“现而今的孩子真不得了,书包里装的是MP3、游戏机、日本明星画报。他准没出息,哪像我那时候呀!”
  到了新世纪,“一代不如一代”的调门高涨如昔。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长辈操心着急何用?其实当年你父母也这么数落你来着,现如今,你还不是好好的?
  
  听母亲“批评”自己
  ■墨夫
  
  驱车去看母亲,陪她看了一会儿电视。一条新闻引起了母亲的注意,新闻讲的是一群孩子在参加钢琴竞赛。母亲一看来了兴致,也要弹一会儿琴。我关了电视,坐在钢琴边听着她边弹边唱周璇的歌,仿佛看到母亲年轻了许多,心里不禁欣慰,真的希望她永远年轻,永远健康。
  一曲《友谊地久天长》过后,母亲意犹未尽,又开始“批评”我们。因为次次如此,我也知道她要说什么。可是,我们还爱听她“老调重弹”。
  几十年了,母亲总是说我们不成器,说我们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母亲说的也不无道理。在许多事上,我们的确不如父亲和她。说书法,父亲的颜体、母亲的柳体都很漂亮。可是,我们兄妹几个的字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们的。父亲当年四处授课,有人为他立传出书,而我们这一代怕是没有能像他这么出彩的。母亲除了事业出色,还颇有音乐天赋,什么曲子都是过耳不忘,而且能自己根据记忆谱上谱子,而我们兄妹全都五音不全。父母的水性都特别好,即使母亲这么大岁数了,游泳的姿势依然十分标准,而我们只会几下“狗刨”。
  至于孙辈,他们虽然都学业有成,但除了会唱几首通俗歌曲,琴棋书画一窍不通,体育运动项目也没有一个灵光的。他们玩起电脑倒是非常熟练,打字快的程度如同母亲当年打算盘的速度。可是,他们常常写错一些很简单的字,心算能力也几乎等于零。
  只有一点,我们大概是随了父母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都和父母一样认真、负责,兢兢业业。
  父亲在世的时候,虽然也对我们摇头,可他不会多说。如今父亲不在了,我们想听听他对我们的评价都不可能了。所以,我们情愿多听一听母亲的批评,这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
  
  用胸怀填平代沟
  ■黄伟平
  
  我是60年代初的人,可是在我那20岁出头的女儿眼里,我就是一个“老古董”了。只要跟女儿讨论某事,十之八九得不到统一的结论,女儿常摇摇头,拍着我的肩膀,一脸的无奈:“爹,代沟啊代沟,这就是传说中的代沟!”
  有时女儿还会主动问我:“爹,你知道我们之间隔着多少代代沟吗?”
  “当然是一代了!”我望着一脸坏笑的女儿。
  “您不知道吧,爹,现在流行的说法是3年一个代沟。”
  我想,莫非在年轻人眼里我真是一个“老古董”了?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接触到20多岁的同事、下属,甚至是20多岁的老板、董事长。他们中间不乏优秀者,思维敏捷、行动迅速,不过他们也有共同的、明显的缺点——偏激、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也导致他们缺乏“沟通意识”和“团队意识”。
  但是如果一味地把眼睛盯在他们的缺点上,觉得“一代不如一代”,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而且很容易变成让人厌弃的“九斤老太”。
  我想,要和女儿没有“代沟”,就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不把年轻人当晚辈、当学生,而是把他们当朋友;不用排斥、挑剔的目光看他们,用“理解、兼容、开放、学习”的心态与他们相处。
  “理解”容易做到,要做到“兼容、开放、学习”就难了!
  兼容是一种智慧,它能使人愉快地接受异己见解,聪慧地处理过失。
  开放是一种心态,它必须是从内到外的,自发自愿地接受。
  学习是一种责任,它能使自己思想更加成熟,生活更丰富。
  光阴似箭,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消除人为设定的“代沟”,你会感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多么美妙,理解与信任是多么宝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多么自豪!
  借用世界文豪雨果的一句话自勉:“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何必担忧一代不如一代
  ■杨波
  
  如今关于年轻人的负面说法太多。随着大学新生入学,不少媒体竞相报道这批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如何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多人送学等。而飙车案、生日炫富等一系列新闻,又把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子女——“富二代”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上世纪70年代,许多婆婆指责当时的新媳妇居然不会做鞋子;20多年后,当这些媳妇终于熬成婆时,她们发现有些儿媳竟然连饭都不会做。从这样的视角来看,难免产生“一代不如一代”之感。诚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很多人的劳动能力大不如前,不会耕地种田的人不在少数。可是,年轻人在某些方面有所“退化”,也定会在其他方面有所长进。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高于前辈。在去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关键时刻,青少年表现出的良好素质和爱国热情让老一代很感动,让全世界都瞩目。
  而以30年前年轻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标准,衡量如今的年轻人,就显得有失公平。如果长辈以此认为他们自立能力差,或“一代不如一代”,将极大地伤害年轻人的自尊,对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没有任何益处。其实,自立自强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也需要时间和过程。没有人生来就有自立能力,都是通过后天自我修炼得来的。长辈只需要合理地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包办,或者指手画脚地斥责。
  所以说“一代不如一代”也好,“富二代”也罢,反正每个年代总有人居高临下地给年轻人一些统称。每一代青年都是有责任感的,愿意为社会作贡献的。只要具有自信、自强、自立这些特点的年轻人,就能体现自己人生真正的价值,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家又何必担忧“一代不如一代”呢?
  (责编:孙展)
  
  乐看今天的少年中国
  ■封长华
  
  今夜是祖国60周年华诞的大喜日子,和儿子电话聊过一阵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想起了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写于一百多年前的《少年中国说》;想起了身边的年轻人;想起了祖国母亲的发展和兴盛,有一种非同一般的自豪与振奋。
  我为他们感到自豪——一年前北京奥运火炬传递途中面对藏独分子的挑衅,坐在轮椅上的金晶姑娘勇敢地把火炬抱在怀里;年轻的海外赤子们高举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自发地走上巴黎的街头,保护中国奥运火炬;像我的儿子一样的年轻后生们在网络上撰写介绍西藏历史的博文,给西方人“扫盲”……
  我为他们感到振奋——我在国家地震局工作,身边活跃着许许多多朝气蓬勃的“地震青年”。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研究所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和尚未毕业的研究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地震灾害的前线。他们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艰苦的现场工作上,像一群初生的牛犊为祖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努力地拼搏着。昨天还在我身边嬉戏打闹的一群大孩子,几天之内成为抗震救灾第一线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看着他们的行程表,读着他们汇报情况的一条条短信,想着他们只字不提遭遇的物质困难和恶劣环境,我的心为他们激动着、狂跳着、呐喊着:有你们在就有我们的事业在!
  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年轻人说,我们的前辈让中国在梦魇中觉醒,中国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腾飞。
  我为他们感到欣慰——在富裕和安宁中长大的一代并不是一群只会玩耍和享乐的孩子。他们跳动着与父辈们完全一样的中国心,只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的信念以不同的形式在他们的心里孕育着、生长着!
  他们也让我变得年轻了,因为共同的事业把我与他们连接在了一起;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都有着一颗永远不老的心灵。
  我们也让祖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对于一个人来讲,60年相当于大半个人生;对于历史老人来说,区区百年不过一瞬。拥有这样多的充满活力的晚辈与长者,60岁的共和国母亲一样焕发着青春的灿烂光芒。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俄罗斯:孩子咿呀学语后会说的第一个单词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爷爷”、“奶奶”。——俄罗斯的年轻父母们非常注重敬老的细节,他们的敬老教育就是“从娃娃抓起”。在俄罗斯,任何一个小孩子都能记住自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生日,并且对老人们的习惯爱好等了如指掌。这均与父母平时的家教有关。星期天,小学生们写完作业都会主动地到老人那里,陪老人做游戏、聊天,给老年人以天伦之乐。老人生日这天,孩子们会为老
期刊
(一)担忧过度。老年人总是担心子女出门会遭遇不测,孙辈会走失或得病,担心的事由往往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或认为自己长瘤子了、得绝症了,无法摆脱对健康状况的怀疑,体检的结果常常是没有器质性问题。  (二)情绪低落。独居、丧偶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更容易情绪低落,压抑悲观,尤其是刚退休的领导或单位骨干,突然觉得生活是灰色的,既无趣又无聊,不愿意多活动,甚至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无法控制自己,反复做同一件事
期刊
第五次全國“爱心护理工程”工作会议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工作座谈会7月24日~27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爱心护理院院长和各地老年基金会负责同志二百八十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低收入老年人群的“爱心护理工程”自2006年开展以来,得到众多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的积极响应,在试点工作于去年10月顺利完成之后,已将“爱心护理工程”正式转入“示范基地”建设。目前
期刊
■讲述人:周惠 整理:李桦    我出生在西安。抗战期间,西安屡遭日本飞机轰炸。为避战祸,父亲带着我们定居在甘肃省徽县。在这里,父亲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革命工作。后来,由于地下斗争的需要,我做了地下党的小交通员,在敌人的刺刀丛中,走过了1949年。  那是1948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我家突然来了一位乡下“卖柴人”,父亲写了一张纸条交给我,让我跟着这位“卖柴人”去一个地方,并叮嘱说,你要跟紧了,但要保持
期刊
1949年,我随华北大学(人民大学的前身)迁入北京。当时,华北大学在平津等地大量招收青年学子,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各行各业的人才。  1949年9月,我和同学们接到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参加开国大典。这让我和同学们异常兴奋。我们常常夜以继日地进行队列训练,每个人都非常投入,从不叫苦叫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天,同学们天不亮就起了床。我们从学校出发,到达天安门广场的指定区域。华北大学的10
期刊
最难忘记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当时我和哥哥姐姐,都进了学堂。记得那时,老师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制作了五星红旗,学校在操场坝上立起了旗杆。少先队员还第一次系上了红领巾。上午,全校师生在一起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第一次看着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我的心激动极了。  接着,便由红旗方阵和秧歌队开道,举行了大游行。鞭炮声、口号声融为一片。我当时参加了秧歌队。因为我身材瘦小,脸型清秀,老师让
期刊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因为父亲早亡,母亲无力抚养5个孩子,几次想把我抛弃到育婴堂。幸亏,新中国成立了。我成为温州市第一幼儿园的第一届幼儿。因为特殊照顾,我上幼儿园、小学都是完全免费。中学老师又帮助我申请助学金,使我成为同龄人中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我知道有了新中国才有我的新生,北京天安门成为我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地方。  “文革”中,我和几个同学参加了北上大串联,一门心思想见到毛主席。但是,在
期刊
1949年初秋,家乡湘西小镇刚解放不久。一天,有人在我们学校前的广场临时立起的支架上安装一个黑色大喇叭,有同学打听到,今天要广播新中国成立大会。  这时,广场上的群众已越聚越多,男女老幼个个感到新奇而兴奋。不一会儿,台上有人喊:北京的大会开始了!安静!接着,大喇叭里传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后来又听见浓重的湖南口音,好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这群孩子确认自己听懂了这一句,于是也学着那声
期刊
我最难忘怀的,是1949年那个星光灿烂的夜晚。  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前线,我和我的战友们都趴在广东阳江一个山头的战壕里,堵击着企图逃跑的国民党残敌。他们的三次突击都被我们打回去了,紧接着第四次突击又开始了,这次除了步兵以外,还有坦克车开道。面对眼前的敌情,连长对我说:“指导员,你在这儿指挥,我带七班把他们打回去!”  10月12日这次是敌人的垂死挣扎,火力非常猛烈,又有坦克在前面开道,要把
期刊
8月12日,文化部共享工程離退休干部基层点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向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14个老干部活动站赠送了共享工程设备和文化资源,可以让老干部们欣赏到近450个小时、840部(集)的音乐、舞蹈、戏曲、电影、专题讲座、健康保健、文化专题片等视频资源。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出席启动仪式。  中国歌剧舞剧院离退休职工代表李白成在仪式上激动地表示,文化部把我国最优秀的文化、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