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由此派生出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无需“唯一”答案,人人都有个性化的见解,人人在读“自己”的文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多元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尤显重要。
一、尊重不等于迁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但尊重不等于迁就,要注意文本的本义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教学《麻雀》时,有位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老麻雀,会怎么做?”老师的意图是教育学生要像老麻雀那样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体验母爱的力量。学生的回答是:“我会给猎狗下跪,求他饶小麻雀一命!”“我会飞走,因为我怕死。”“我也会飞走,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会多搭上一条性命。”“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与其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家再孵一窝小麻雀。”可老师的评价是:“你很会想办法。”“你很诚实。”“你很会保存实力。”“你注重现实。”
很明显,学生的多元理解已偏离了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为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教师竟不分青红皂白地表扬,这种一味迁就的做法实不可取。虽然学生的理解、体验偏离常理是正常的,但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价值取向,并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你们难道就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活生生地被猎狗吃掉吗?”那么学生一定会回到文本的正确价值观上来:“我也要向老麻雀那样……”
二、多元理解不等于借题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学生在阅读中的多元理解是客观存在的,但绝非越多元越好,那种不顾文章主旨,牵强附会借题发挥的“多元理解”究竟有何用?如,《西门豹》教学片段:
师:你认为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足智多谋,为民除害的好官。
生:他是一个办事不果断的人。本可以直接将巫婆、官绅抓到县衙审问,何必这么周折。
生:他是一个办事考虑不周全的人。如果那个被选中的新娘因想不开自杀了,岂不又枉送了一条人命。
生: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即使他们该杀,也要通过法律程序来判决,哪有一个人说杀就杀的道理?
生:我也这样认为,如果现在的县长也和他一样,那还要法院干什么?
一位有勇有谋、为民作主、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好官西门豹,在学生的“多元理解”下,竟变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可见学生对文本作出的多元理解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每篇文章的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在尊重学生多元体验时,要避免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借题发挥。
三、多元理解应坚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评价“多元理解”的一个重要标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时,有学生说:“苹果、石榴既能大胆展示自己,又有实用价值,还用得着喜欢花生吗?”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花生派”和“苹果派”针锋相对,渐渐地,“苹果派”的观点占了上风:“苹果虽然炫耀自己,但它有炫耀的资本。”“苹果挂在枝头不是显示骄傲,而是在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当今,如果不讲体面、不展示自己的才华,就很难找到工作。”“做落花生式的人是旧时期的观点,做苹果样的人是当今社会的观点。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讲体面,就会被人瞧不起。只有像苹果那样才会被领导重用。”
文本的价值观有着导向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该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学生的认识明显背离了文本蕴涵的价值观,则应该作必要的疏导。在这节课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多元理解”,节外生枝地安排了“你更喜欢谁”的辩论,淡化了课文的主题。因为,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图虚名、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作贡献的人绝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失去他的光辉,他所表现出的品质,在当今尤其值得人们学习。
作者单位
湖北省枝江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罗申◇
一、尊重不等于迁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但尊重不等于迁就,要注意文本的本义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教学《麻雀》时,有位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老麻雀,会怎么做?”老师的意图是教育学生要像老麻雀那样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体验母爱的力量。学生的回答是:“我会给猎狗下跪,求他饶小麻雀一命!”“我会飞走,因为我怕死。”“我也会飞走,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会多搭上一条性命。”“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与其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家再孵一窝小麻雀。”可老师的评价是:“你很会想办法。”“你很诚实。”“你很会保存实力。”“你注重现实。”
很明显,学生的多元理解已偏离了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为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教师竟不分青红皂白地表扬,这种一味迁就的做法实不可取。虽然学生的理解、体验偏离常理是正常的,但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价值取向,并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你们难道就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活生生地被猎狗吃掉吗?”那么学生一定会回到文本的正确价值观上来:“我也要向老麻雀那样……”
二、多元理解不等于借题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学生在阅读中的多元理解是客观存在的,但绝非越多元越好,那种不顾文章主旨,牵强附会借题发挥的“多元理解”究竟有何用?如,《西门豹》教学片段:
师:你认为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足智多谋,为民除害的好官。
生:他是一个办事不果断的人。本可以直接将巫婆、官绅抓到县衙审问,何必这么周折。
生:他是一个办事考虑不周全的人。如果那个被选中的新娘因想不开自杀了,岂不又枉送了一条人命。
生: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即使他们该杀,也要通过法律程序来判决,哪有一个人说杀就杀的道理?
生:我也这样认为,如果现在的县长也和他一样,那还要法院干什么?
一位有勇有谋、为民作主、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好官西门豹,在学生的“多元理解”下,竟变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可见学生对文本作出的多元理解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每篇文章的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在尊重学生多元体验时,要避免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借题发挥。
三、多元理解应坚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评价“多元理解”的一个重要标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时,有学生说:“苹果、石榴既能大胆展示自己,又有实用价值,还用得着喜欢花生吗?”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花生派”和“苹果派”针锋相对,渐渐地,“苹果派”的观点占了上风:“苹果虽然炫耀自己,但它有炫耀的资本。”“苹果挂在枝头不是显示骄傲,而是在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当今,如果不讲体面、不展示自己的才华,就很难找到工作。”“做落花生式的人是旧时期的观点,做苹果样的人是当今社会的观点。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讲体面,就会被人瞧不起。只有像苹果那样才会被领导重用。”
文本的价值观有着导向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该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学生的认识明显背离了文本蕴涵的价值观,则应该作必要的疏导。在这节课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多元理解”,节外生枝地安排了“你更喜欢谁”的辩论,淡化了课文的主题。因为,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图虚名、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作贡献的人绝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失去他的光辉,他所表现出的品质,在当今尤其值得人们学习。
作者单位
湖北省枝江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罗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