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梁野问茶去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bb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夷山脉绵亘550公里,位于祖国版图的右下角,由东北至西南,在东南沿海丘陵和江南丘陵之间,划出一道巨大的弧线,形成了江西和福建两省的天然屏障。中国茶叶在地理上也有一条分界线,大致沿着南岭山脉为界,大岭南北自然分化成茶业的两大区域,岭北以浙皖赣为代表,岭南则以福建为代表,而福建产区主要以武夷山脉为依托。近半个世纪以来,北方盛销浙皖赣等省绿茶的传统地区,虽然也开始出现福建茶的身影,但闽粤地区和东南亚盛行福建茶的状况,大体上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武夷山脉南部与南岭东部核心九连山脉交会之处,有座海拔1538.4米的高峰——梁野山,梁野山俗称梁山顶,自古以来就是武平的象征,因奉祀定光古佛,这里顺而成为客家保护神的祖庭所在地。武平县地处武夷山脉最南端,独特优异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所以民间好茶、种茶、制茶、饮茶之风,可追溯至宋朝以前,全县各地不仅村村寨寨有种茶习俗,而且家家户户必备茶饮茶,客人来访也必先敬茶,在公共场所(如旧时古道茶亭、茶馆)也盛行献茶、敬茶之风。茶的民间传统如此深厚,武平城作为福建茶向岭南,尤其是客家地区流转的重要门户,梁野山其下的武平茶,无疑也是福建茶,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支。
  我今欲觅山中景,洞口无尘多碧苔。
  对武平有限的了解,我之前来自于两部分。一个是它曾是厦门一代知青1969年插队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客家的美食。真是孤陋寡闻呵,事茶恁多年,武平出产绿茶,对此我还所知不多,9年前,我在武平籍的师友老吴家里做客,遇到曾在他家乡插队的汪老师,汪老师提及广阔天地里,他曾经锻炼的那个乡村出产的绿茶,每年都一直喝着在。他这一说我就留意了,作为一个厂矿子弟,我对上收下放、插队落户、落实政策一类的词,一点也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的玩伴,特别是父辈师长们,都是五湖四海的一部分,所以,对这类带历史印迹的人事特别有亲切感。而当时对武平茶的态度呢?好奇心多一些吧!心忖什么时候去看一看,全然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我真的怀揣访茶的初衷,起念只身去往武平。
  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手提篮儿把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采呀采呀,片片采来片片香。
  时间过得真快,从今年年初说去武平访茶到真正成行,一晃大半年过去了。秋分刚过,师友老吴在当地帮我联系的朋友提前确认了行程,我一早从武夷山北出发,同老同事熊振峰在厦门北会合上,从闽北经闽南再到闽西,大几百公里一路疾驰,当天傍晚如约赶到了武平县城。
  闽西小城安静整洁,顾不碍细看平川河两岸的城区风景,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在武平资深的茶叶专家钟德民等同好们的陪同下,由小熊载着大家,一行奔赴武平绿茶主产区,位于梁野山下,有着“绿茶之乡”美誉的桃溪镇。
  资料显示,距离武平县城44公里的桃溪镇,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资源覆盖率达90%,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的特征,最高海拔1 123米,最低海拔245米,垂直地域的差异,又形成了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小气候区。
  据钟老师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桃溪开始发展茶叶生产,迄今全镇拥有茶园23650余亩,年产绿茶1 957吨,是福建雀的主要绿茶生产地之一,全镇人口两万六干多,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口达到了三分之一,是梁野山下名副其实的绿茶之乡。
  独特的小气候,肥沃的土质和较大的高低海拔差为茶果生长和反季节收作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桃溪茶区采制期长,《采茶歌》里的明媚春光,我们尽管只能在闽西山歌里想见,但适逢采制秋茶的时节,我们也依旧饱览了茶山秀色,细嗅了醉人茶香。
  出了县城,一路向北,从高大的梁野山脚下绕行而过,行驶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今天的第一站桃溪镇桃溪村。随后走访新礤、江坑和湘里几个茶村的过程中,这里的茶农茶户,不论老少,见到带路的老钟都以“钟教授”相称,看得出来,长期推广茶叶技术的钟老师颇有人望。茶叶技术工作者受尊重的现象,既说明了当地政府对茶业生产的重视,也说明了当地茶農对茶叶技术人员的认可。听说钟教授带客人来,这些武平绿茶各项赛事的“茶王”和“金奖”得主们,都不吝慷慨,纷纷拿出新出的秋茶来款待我们。
  客家人热情好客,从客家菜的食材外形和盛装方式就可以举一反三,拿必备的土鸡土鸭来说,每一碗端上来都是盆满钵满,盆钵中的食材也都是大块大块的,每一口都顾不上细嚼慢咽,就囫囫囵囵落了肚,从上座到下桌,从口齿到胃肠,整个过程下来,让你有各个角落都塞得满满的感觉。茶座跟着餐桌走,喝武平绿茶,也有吃客家菜一般的“大快噫然”之感!
  诶,你这个投茶量比我们武夷山地道的金骏眉还要少哦!
  看着热情的主人投茶方式跟以前的不太一样,不明就里的我忍不住发问,用金骏眉来做参照,大家也当然容易理解我的意思。
  我们现在喝的是翠芽,你看看这个干茶!钟老师递过茶盘,精选过的芽茶外形匀整,半月形的干茶颗粒饱满,褐绿相间的条索紧结,纤毫致密,呈现出一股细腻的蜡质感。我调整好呼吸,屏气后再努力一吸,如饮醍醐,秋茶的高香扑面而来,直沁天灵。一颗一颗的翠芽,像无数个弦月微微散逸着光彩,又像密密匝匝的鱼群,在我的手中,一下游到这边,一下游到那边……
  钟老师解释道:我们一般投放8到1 0颗芽茶,大概掌握在2克,不然茶浓苦,一般人喝不惯。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抱着十分的好奇心,第一口茶入喉就感觉个性十足,春茶看水秋茶闻香,没想到武平翠芽秋茶浓烈几近岩茶的茹苦,饱满的茶汤对味蕾形成的冲击,让人暗暗吃惊,刚才还心忖主人家小气,原来事出有因。我冲钟老师和在座的同好使了个眼色,算是为刚才的唐突,表示些歉意。
  武平茶树多为省茶科所选育的良种,根据采制的品种和加工工艺,主要分为炒绿(条形)、雪螺(螺形)、翠珠(珠形)、翠芽(扁形)四个武平绿茶系列产品,每个系列呈现出不同的外形表现和品饮特征,炒绿类基本有栗香、花香、豆(粉)香,但和其他绿茶比较起来,武平绿茶富含多酚类物质,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品饮时不与其他绿茶加以比对,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甘醇鲜爽,是很难做到心领神会的。就因为我们武平绿茶品质优异,所以,参赛的时候,组委会都要为我们武平炒绿单独设立奖项,不然,不在一个标准上,专家不好甄选,   最能代表武平绿茶的是传统的梁野炒绿,炒绿历史最悠久,而且产量最高,占到整个武平绿茶的70%,是当仁不让的当家茶。钟老师一边走一边介绍,一会儿,我们来到新礤村,喝到了我早已迫不及待,心下念念不忘的梁野炒绿。
  与翠芽的秋茶相比,这泡炒绿条索紧秀,细小如米粒般大小,油润的银灰绿泛着春茶特有的光泽,汤色清亮,花香气息若有若无,清幽如兰,有意思的是,它的叶底像刀裁切一样齐整,舒展开的披张跟瓜片很接近。
  这泡炒绿茶芽如米粒,因此也叫米子茶,它最大的特点是叶底像瓜片。
  喝茶的人本来不应有厚此薄彼之心,或许是刚刚喝过的秋茶,茶风过于刚猛,我始终有些意犹未尽,品着这泡堪称代表作的春茶,又听钟老师在一旁如此这般地介绍,我终于顾不得矜持,忍不住大加赞赏,说道:喝茶人的虚荣心是不受责备的,要允许我有虚荣心,你们今天陪着我访茶,各个都是金奖茶王,一路喝的茶不少,可说实在话,喝过了这泡茶,才有喝到茶的感觉,好像渐入佳境,酣畅得很呐!
  清朝初期,武平丰顺平里禾平(今民主乡)乡民携带用土纸包装的地产“高埔茶”,探望广东潮州府武平籍知府,知府当堂泡之,顿时浓香扑鼻而汤色清亮似白开水,滋味鲜爽甘醇,经久耐泡,从此“高埔茶”声名鹊起,闻名于闽粤赣等客家地区,一度成为御贡上品。时光移易,当初名噪一时的“高埔茶”已经流为传说,如今,武平全县集中开垦连片茶园,原生种茶山地早已被大力倡导的有机茶田所替代,生产加工方面也者B采用机械制茶,各个茶区业已鲜见传统的古法炒绿,在我这个外人看来,这不免有些缺憾,但转念—想,这泡米子炒绿,仍能让人一见武平传统绿茶的芳泽,从中感知梁野山茶内中的精气神,难道,这不是对梁野山下世世代代事茶人,最好的佐证吗?
  如明朝所编的《武平县志》中记载: “木之属,茶,有二种;……一种杆小叶茂,春采其叶,炒为饮料。邑中所出茶叶,以云梯山及岩前产者为佳”;《武平县志·实物志》: “茶则箬菜,石湖下、长安洞、石窝子里等处,大多供本地之用,出外甚少,唯岩前产自龙嶂,香味颇佳,有远销外地者……”
  行程緊张,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沿着武平绿茶的历史地图,深入梁野山周边去寻访野生古茶树了,平川梁野山、中山长安岽、古石塘、民主高埔、岩前白石顶等地,那些史载野生古茶树生长的腹地,区域分散,我只能跟钟老师和其他同好一一告别,并相期来年,方便的时候再访梁野山,访访当年知青们插队的乡村,访访当年曾经陪伴他们的山中茶。
  临别之前,钟德民老师以他的几泡手作茶相赠,每次访茶回家,第一件事一定是喝刚带回的茶,借以重温几日的记忆。喝着钟老师的茶,想着离开武平之前,他带我们去中山古镇,中山河在这穿境汇入梅江,流向韩江,自北向南由闽入粤,几百年前,出自梁野山的武平绿茶,就是沿着这条水道,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在广大的客家地区一脉相承,开枝散叶。当年的“小京城”早已繁华不复,喧嚣的集市与历史的镜像相错而过,只有老屋夹道的古街,还存留着行将肖逝的中原古风,偌大的街道看不到如流的车马,商埠人家也掩藏在岁月的后边,难以再现芳华。可面前丝丝缕缕的茶香,又把我带回了那里,那一声声热情的招呼,让我觉得水不远山不深,有茶的地方就是故土,问茶的乡野就是家园——
  “坐下子哈,有事再港,食哩茶唻。”
其他文献
创意点亮生活,脑洞大开的设计背后,你会发现原来茶具还能这样有趣。近期,历时3个多月的角逐与专业评审,何朝宗杯201 8中国(德化)茶具工业设计大赛终于迎来揭晓大奖的巅峰时刻。横跨25个国家和地区,3769件公众报名作品共同角逐1 00强,集结6位重量级专家评委,50余名全球顶尖设计师,开启了一场陶瓷茶具设计巅峰盛会。  本次以“瓷圣”何朝宗命名的全国性创意设计大赛,是为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陶
期刊
去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香港著名文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金庸,含笑仙逝,享年94岁。  金庸誉称“金大侠”、 “查大侠”,原名查良镛,祖籍江西婺源,1 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1948年移居香港,1955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写作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另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数十部武侠小说,被
期刊
所有花茶中理论与制作最为系统化的是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又以福州花茶为第一。接触福州花茶有很多年了,知道福州花茶为什么比其他地方花茶好,比如其花香淡雅不浓郁刺鼻,比如其花香持久更耐泡耐存放等,但真正参与福州茉莉花茶的加工过程,会了解得更为透彻一些。今年八月伏天茉莉花品质最佳花期之时,我终于跟随了一次正统的福州茉莉花茶制作。  好的茉莉花需晴天下午采收,采收时花朵并未开放而近开放,此时香气微弱有青气,似
期刊
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处不在的美,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  ——当代生活美学家蒋勋  茶,缘法自然。我们品茶,也是按照茶的“自然”要求,发掘出它的天然精华以“合于自然”。这种茶道思想,最能体现茶本身素朴、俭约的精髓,是中国传统茶文化最原始、最本质的思想。  来到一间位于海边的茶窒,而茶室面向的,也是一片厦门最静最有文化的“海”——集美学村。卸下工作、事业繁忙的心情,泡上一壶清茶,悠然品饮
期刊
四月的阿那亚(北戴河黄金海岸腹地),刚有春意,海上的风尚不温柔,不愿离去的冬天的风,还有清晰可辨的寒凉。  早上五点,在海边却忽略了海,火一样从望不见的地平线上蔓延开来的朝霞,把整片海天烧得通红。才知道,原来北方海的气质里有着这样的热情。  和阿那亚,第一面有多清冷,这一面就有多激情。朝霞给了每一个人罩上了红光,沙滩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模糊印迹也显得正式。  安静地走向“最孤独的那座图书馆”。卢梭说,
期刊
我曾将评茶、品茶、赏茶分开来解释,将评茶说是对茶叶理性的分析,品茶是具备“评茶”能力的赏茶,赏茶则是不一定具备评茶能力的享用。现在我要将品茶与赏茶合并成一条,用“赏茶”来代替,因为具备“评茶”能力的赏茶与不具备“评茶”能力的赏茶不必要使用二个不同的名词来称呼。这其间只是一个受过“评茶”的专业训练,另一个没有而已,但是两个都必须要有“赏茶”的能力。如果受过评茶专业训练的人没有赏茶的能力,反而获得更少
期刊
在说起新加坡美食的时候,小编默默脑补了许多:咖椰土司、咖喱烧烤、福建炒面、肉骨茶、蛋羹螃蟹……其中最有共通感的当属老华侨带去“家乡味”——中国茶与福建菜。  新加坡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华人,这个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很亲近的一个国度。不仅那里有我们相同血缘的人,也是因为它与中国有太多的相似元素。同是亚洲地区,与内地、香港、台湾密切往来,生活习惯上也多为相近。比如中国人爱喝茶,新加坡人的生活同样离不开
期刊
茶道的艺术是口、鼻之艺术,现在仍有许多人在谈论举行茶汤作品欣赏会时为何不播放音乐,是将茶道侧重在耳朵,轻视茶汤的香味欣赏。音乐的确较容易给人带来疗愈感,能让听众产生放轻松的共鸣,这恰恰是茶道所不需要的。茶道作品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只是流光瞬息间,音乐在这种时刻只变成干扰,我们需要品茗者与泡茶师共同的全神贯注,关心茶叶、水、水加热的方法、泡茶器、茶海、茶杯等器物,感受到它们之间的搭配
期刊
我国茶叶多种植在山地,如果单一种茶,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病虫害多发、农残高等问题,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和生态环境。因此,要在山地茶园引种多种植物,建設山地立体生态茶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各地茶区因地制宜,创新研究出很多立体生态茶园的建设模式。  茶一林(果)复合型  在茶园周边
期刊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茶产业与茶文化全面复兴,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味道,近年来高层的茶叙外交更是让茶以最高规格向世界推介。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最具东方特性的茶依旧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它包含着艺术的美感与深厚的哲学意味,必将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最有魅力的方式之一。  谈到茶,不得不谈儒释道的精神力量。佛教不能饮酒,他们只能饮茶,在饮茶中,能体会到禅的本质,哪怕世俗中人也可以在茶中了解禅的意趣;道家的修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