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在体表的某些部位的静脉,如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头皮静脉、颈静脉、股静脉等做穿刺,留置PICC导管用于临床静脉输液。它具有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特别对长期禁食需营养支持、化疗药物的输注、输注对血刺激性大的药物、癌症晚期、外周血管穿刺困难等是一条生命管,是医生护士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的关键。
1心理护理在穿刺过程中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应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常规向病人说明穿刺过程及注意事项。特别是第一次留管者,可带他们与其他留管病人交谈,解除其思想顾虑,使操作顺利进行,避免发生意外。
2在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
2.1物品准备:专用PICC穿刺包1套、止血带1条、手套3付、肝素帽、稀释肝素液、肝素生理盐水250ml。
2.2穿刺部位的选择:上肢以贵要静脉为最佳,其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肘静脉;下肢可选择股静脉、腘静脉、大隐静脉。
2.3操作程序: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合适的静脉,在预期穿刺的血管部位以上扎止血带,评估病人的静脉状况,解开止血带,测量上臂中段周径以备参考(测量尺在包扎另备一个)。测量时手臀外展90度角,采用上腔静脉测量法,即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左)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一般成人长度42cm~44cm。打开PICC穿刺包,戴无菌手套,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肝素盐水液,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处皮肢范围10cm×10cm,更换手套,铺无菌巾和孔巾,预冲导管,按预计导管长度修剪导管,让助手在上臂扎止血带,施行静脉穿刺有回血,立即减少穿刺角度,推进导引套进入静脉,松止血带,去掉导引针,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将PICC导管逐渐送入静脉。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病人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剥去导引管,禁止用暴力置入导管。将导管置入预计深度后,逐渐移去导丝,要稳准,缓慢,连接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盐水,确定是否通畅,接所输液体,移去孔巾,再消毒清洁皮肤并涂皮肤保护剂,敷贴固定。
2.4旁刺后记录:穿刺导管的名称及批号、导管型号及长度、臂围、穿刺的静脉、穿刺过程的描述、抽回血情况、固定方法、穿刺日期及穿刺者姓名、胸片结果、何病人、X线检查结果。
2.5注意事项及护理:
2.5.1保持管道通畅,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每日输液前将肝素帽处用碘伏,消毒后再接液体防止逆行感染。
2.5.2冲管防止传染。成人肝素液的浓度100u/m1,儿童10u/m1;当使用100u/m1肝素液时,应最少每12h冲管一次;当使用10u/m1时,应最少8h冲管一次。冲管时必须使用正压冲管技术,防止血液回流入导管尖端,导致导管阻塞。用5m1以上的注射器冲管,应防止压力大,导致导管破裂。
2.5.3在输液结束、肝素液冲管、肝素帽消毒后再用无菌纱布包严密,以防细菌污染,局部延长。长管为防脱落,应以环形弹力绷带固定之。
2.5.4导管拔除。导管置留的时间由医生来决定,在未出现并发症指征时,PICC导管一直可用作复合治疗,拔管时要均匀用力,如拔出受阻,应在局部静脉处进行20min~30min的热敷后再尝试拔管。拔管后局部针眼按压10min左右,消毒敷料盖之即可。拨管后应剪断导管前端0.5cm~1cm做细菌培养,以监测导管污染情况。
2.5.5如病人在输液中出现发热,应警惕是否留置导管内细菌污染,立即拔管,并剪下导管前端送细菌培养。
3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优点
3.1有利于配合抢救病人。对于危重病人使PICC在病人躁动时,不易脱出,同时又能较快用药,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还能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提高护士的自信心,增强治疗效果。
3.2减少了病人静脉穿刺的痛苦。使用PICC避免了每日静脉穿刺的痛苦,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及婴幼儿更易接受。
3.3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常规静服输液每人次约需2~3min完成,采用PICC后,可缩短至0.5~1min,从而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负担。但是,如果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也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几年来,PICC在临床应用中,造成医院性感染是相当高的。因此,在操作、更换敷料、输液时均应严格无菌操作,才能避免其感染。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进,PICC在各大医院临床使用过程中,感染率也越来越低,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但工作中仍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3.3.1PICC的穿刺点在外周比较直观,成功率高,血管的选择范围较大,穿刺点表浅,易于止血,创伤小,并发症及污染机会小,不会造成液体外渗。
3.3.2PICC造价较高,为保证导管长期有效的使用,在输液时应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防止沉淀,阻塞管腔,应用正确的封管冲管技术,严格掌握冲管有效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导管的使用寿命,为病人减轻病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外科学》第五版
2《中华护理杂志》
作者单位:476000河南省商丘市中心医院
1心理护理在穿刺过程中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应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常规向病人说明穿刺过程及注意事项。特别是第一次留管者,可带他们与其他留管病人交谈,解除其思想顾虑,使操作顺利进行,避免发生意外。
2在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
2.1物品准备:专用PICC穿刺包1套、止血带1条、手套3付、肝素帽、稀释肝素液、肝素生理盐水250ml。
2.2穿刺部位的选择:上肢以贵要静脉为最佳,其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肘静脉;下肢可选择股静脉、腘静脉、大隐静脉。
2.3操作程序: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合适的静脉,在预期穿刺的血管部位以上扎止血带,评估病人的静脉状况,解开止血带,测量上臂中段周径以备参考(测量尺在包扎另备一个)。测量时手臀外展90度角,采用上腔静脉测量法,即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左)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一般成人长度42cm~44cm。打开PICC穿刺包,戴无菌手套,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肝素盐水液,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处皮肢范围10cm×10cm,更换手套,铺无菌巾和孔巾,预冲导管,按预计导管长度修剪导管,让助手在上臂扎止血带,施行静脉穿刺有回血,立即减少穿刺角度,推进导引套进入静脉,松止血带,去掉导引针,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将PICC导管逐渐送入静脉。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病人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剥去导引管,禁止用暴力置入导管。将导管置入预计深度后,逐渐移去导丝,要稳准,缓慢,连接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盐水,确定是否通畅,接所输液体,移去孔巾,再消毒清洁皮肤并涂皮肤保护剂,敷贴固定。
2.4旁刺后记录:穿刺导管的名称及批号、导管型号及长度、臂围、穿刺的静脉、穿刺过程的描述、抽回血情况、固定方法、穿刺日期及穿刺者姓名、胸片结果、何病人、X线检查结果。
2.5注意事项及护理:
2.5.1保持管道通畅,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每日输液前将肝素帽处用碘伏,消毒后再接液体防止逆行感染。
2.5.2冲管防止传染。成人肝素液的浓度100u/m1,儿童10u/m1;当使用100u/m1肝素液时,应最少每12h冲管一次;当使用10u/m1时,应最少8h冲管一次。冲管时必须使用正压冲管技术,防止血液回流入导管尖端,导致导管阻塞。用5m1以上的注射器冲管,应防止压力大,导致导管破裂。
2.5.3在输液结束、肝素液冲管、肝素帽消毒后再用无菌纱布包严密,以防细菌污染,局部延长。长管为防脱落,应以环形弹力绷带固定之。
2.5.4导管拔除。导管置留的时间由医生来决定,在未出现并发症指征时,PICC导管一直可用作复合治疗,拔管时要均匀用力,如拔出受阻,应在局部静脉处进行20min~30min的热敷后再尝试拔管。拔管后局部针眼按压10min左右,消毒敷料盖之即可。拨管后应剪断导管前端0.5cm~1cm做细菌培养,以监测导管污染情况。
2.5.5如病人在输液中出现发热,应警惕是否留置导管内细菌污染,立即拔管,并剪下导管前端送细菌培养。
3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优点
3.1有利于配合抢救病人。对于危重病人使PICC在病人躁动时,不易脱出,同时又能较快用药,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还能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提高护士的自信心,增强治疗效果。
3.2减少了病人静脉穿刺的痛苦。使用PICC避免了每日静脉穿刺的痛苦,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及婴幼儿更易接受。
3.3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常规静服输液每人次约需2~3min完成,采用PICC后,可缩短至0.5~1min,从而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负担。但是,如果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也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几年来,PICC在临床应用中,造成医院性感染是相当高的。因此,在操作、更换敷料、输液时均应严格无菌操作,才能避免其感染。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进,PICC在各大医院临床使用过程中,感染率也越来越低,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但工作中仍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3.3.1PICC的穿刺点在外周比较直观,成功率高,血管的选择范围较大,穿刺点表浅,易于止血,创伤小,并发症及污染机会小,不会造成液体外渗。
3.3.2PICC造价较高,为保证导管长期有效的使用,在输液时应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防止沉淀,阻塞管腔,应用正确的封管冲管技术,严格掌握冲管有效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导管的使用寿命,为病人减轻病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外科学》第五版
2《中华护理杂志》
作者单位:476000河南省商丘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