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l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够、挖掘思政元素深度不够、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构建“地方党委、政府—高校—教师”三级课程思政实施体制机制、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提升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实践能力、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为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提供范式。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64-03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为“课程思政”在全国教育系统高校的推广和落实提供政策依据。“课程思政”是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而提出的育人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的推进,突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课程思政”的表述不难看出,“课程思政”本质内涵就是通过课程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就是指以育人为导向,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为目标,对学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教学设计、融入教学管理、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通过课程的实施,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维度
  思政课程是专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涉及社会体系、心理规律、价值观、社会热点等内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课程,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且极端重要的课程。课程思政指所有的课程都以育人为导向,都要回归到育人的初始点,都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换,这是对育人理念的重塑,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利于推动育人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推动育人要素的融合,有利于推动育人效果的提升,体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是从思政课程“单核”驱动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核”驱动的创造性转化,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实施,课程思政由地方经验上升到国家措施,课程思政得以在全国深入推进,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是从课程改革的视角,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涉及育人理念的重塑和育人模式的创新等,需要地方政府、高校和教师高度重视,通力合作方可有效实施。但是,目前呈现出重视程度不够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二是部分高校重视不够,停留在文件的传达,推进的措施力度不够,推进的办法不符合学校实际;三是由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一些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缺乏充分的认知与认同,对实施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
  (二)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够
  实施课程思政涉及教师、学校、政府等多个主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有健全的体制机制。国家尽管从政策上已经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但是由于各级各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呈现出明显的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目标任务不够清晰明确,没有建立符合实际的组织管理、条件保障、考核评价、激励措施等措施,实施课程思政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和实施成效。
  (三)挖掘思政元素深度不够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须依靠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主体是专业课教师。只有用团队作战的方式才能完成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形成团队研究挖掘思政元素的机制,导致目前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系统性不足,高度也不够,这些都不利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不够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很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和平时的活动过程中,或者融入的深度不够,特别是结合社会热点引导不够,融入“生硬”,没有做到润物无声,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反感。
  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一)构建“地方党委、政府—高校—教师”三级课程思政实施体制机制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的重要抓手,涉及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主要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相关主体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地方党委、政府—高校—教师”三级课程思政实施体制机制。首先,地方党委、政府应把课程思政列入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要工作研究事项,明确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教育部门承担的主体责任,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财政等部门要给予经费的支持,列入政府考核机制,确保课程思政的各项任务落地。其次,高校应建立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其他相关部门为组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学校人事、组织、学工、教务等职能部门职责,统筹课程思政的各项任务推进。学校应建立常态交流机制、激励和考核机制,鼓励各专业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再次,教师应该主动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加强课程思政的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如图1所示。   (二)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
  在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各门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的挖掘和梳理工作机制,组建专业课和思政课两个团队,以项目和课题的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按章节进行分工,合作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克服专业教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度不足的问题,实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系列化与体系化,不断丰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提升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铁路专业相关课程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有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历程、创新技术、整体战略、发展前景等,展示交通在民族认同、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国铁路交通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行业专家、大国工匠、“柳铁骄子”、技能大赛等方面的先进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再如现代礼仪课程可以从礼仪文化蕴含的善良、和谐、秩序等价值观念去挖掘,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和道德品质。
  (三)提升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力
  专业教师既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对话最直接的教师群体,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任务。教师要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切实增强做好课程思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合度。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精心选择若干个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再深入分析讨论情况,引出本次课的理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本次课的专业知识点和课程思政点。学校要对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思政方面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要建立课程思政实施保障机制,营造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实践的氛围;要建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四)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把握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时代要求,瞄准其构建的关键原则,设计好实现路径的核心要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核”,思政课程是显性的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思想政治核心理论和核心内容的传授。课程思政是隐性的教育,更多集中在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的传授,两者缺一不可。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是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措施和载体。学校要建立常态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交流机制,鼓励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交流,实现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和思政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双提升,不断提升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以完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管理等为抓手,规范课程思政的实施,以管理促践行、以管理促成效,不断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2]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
  [3]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
  注: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C类)“‘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2019SZ03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 美(1978— ),广西横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大数据平台能为物流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收集和更高效的数据分析,帮助物流管理更好地实现数据驱动和行业发展及盈利方式的创新,还为推动智慧物流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助力。但在物流管理中有效运用大数据平台,发挥大数据平台对物流管理的支持和创新作用,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物流管理思维的落后、人才素质的制约、数据安全的隐患及相关制度和投入的缺乏等都严重影响大数据平台在物流管理中的效用。所以物流管理企业应从多角度入手,转变思维、适应大数据平台的发展,完善培训体系,提升物流管理者的大数据素养,并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加大
【摘 要】本文阐述移动互联时代下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移动互联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式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移动互联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融入移动互联空间,改善思政教育环境;优化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合理建构多元化评价机制,真实反映思政教育现状。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
期刊
一、未竟的翻译与新小说的未来rn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在《清议报》停止连载他翻译的《佳人奇遇》.rn1898年10月,年轻改良派梁启超搭乘一艘开往广岛的日本军舰.舰长给他一部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从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机制、优化市场营销学任课教师队伍、编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课程教材、用思想政治理念优化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100-03  在传统
中国文学史上的所谓才子书之名,最有名、也许也是最早命名而流传至今的应该是金圣叹的才子书.新文学革命的领袖胡适竟称金圣叹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人.鲁迅则对金圣叹其人
期刊
童养媳故事的两种讲法rn读《萧萧》的感受很奇妙.一方面,它技法成熟,别有调性,作为读者很容易陷入迷人的“湘西世界”:“夏夜光景说来如做梦.大家饭后坐到院中心歇凉,挥摇蒲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职业迁移视角,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职业迁移能力培养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职业迁移教育意识淡薄、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推进过程化考核,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意识,落实专业课程的迁移教育,培養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入推进
本文以一次线上民族舞蹈单元教学为案例,针对民族舞蹈传统线下教学的局限性,探讨开展线上“课程思政”教学的条件、方法、途径和存在的优劣势,为推进高校舞蹈美育工作和民族舞蹈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呼应结构,是指表达中一呼一应、相互联系的结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文学中,也体现在音乐中。中国历史上,文学形式和音乐形式的发展彼此联系,互相促进。汉乐府诗作为古代的歌词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来了解呼应结构在文学和音乐上的表达作用。汉乐府歌词中使用的呼应结构主要有引出式呼应、自问自答式呼应、记叙式呼应、排比式呼应、首尾呼应、倒叙式呼应、设问式呼应和复沓式呼应。汉乐府歌词的呼应结构为歌词的创作注入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