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藏韵:穿越丙察察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丙察察”是丙中洛、察瓦龙、察隅三个地方连线的合称,位于西藏和云南交界处。我以前分别听说过这三个地名,2001年我在《中国国家地理》做编辑,当年有一期杂志刊发了一篇叫“察隅有僜人”的文章;2004年我在西藏昌都盐井拍摄茶马古道的纪录片,赶马人次仁旺堆告诉我,他们马帮以前会把盐驮到察瓦龙去换粮食;2005年,我的几位朋友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去到丙中洛,其中一位朋友走掉了十个脚指甲。
  去丙察察之前,我自以为所有的进藏路线,完全没有遗落地走过了。我对“丙察察”的概念一直很模糊,总认为它不在西藏,它好像是某两个边境省区交界处的一条线,不是交通必经之道,也没有什么让人记住的历史,旅游更是不成熟,所以我从未想过要走这条线。
  直到我们户外旅行“铁三角”之一的西然提出来,我才开始查阅这条号称“滇藏新通道”的线路。西然是资深户外达人,开着他的越野车每年要跑好几趟长线,再烂再险的路都不会皱一下眉头,同時,也不会对某个地方特别期待。但是当他提到“丙察察”时,满眼放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说那是目前路况最差、但风光无敌的一条进藏线,鲜有人涉足,特别想要在铺柏油路前去走一次。
  铁三角对了一下时间,秋季最美,那就九月出发吧!
  察然线上的冰川
  我们三人在甘肃兰州会合,先到甘南一线采风,然后从西藏林芝进入察隅县。我们选择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从低温到高温的走法,从察隅至察瓦龙再到丙中洛。
  经318国道到然乌湖后,一条岔道出现在南边,路牌上写着“察隅”。然乌湖在我印象中是碧蓝色的,这次却因为连日降雨,眼前这个堰塞湖变成了水泥色。但是湖面开阔静谧,湖边的村子里一块块金黄色的青稞田,点缀着民房,也别有一番魅力。
  然乌湖附近有三个冰川,前两个大名鼎鼎:米堆冰川和来古冰川。米堆冰川属波密县,冰峰形状秀美、底端植被丰茂,被冠以“中国最美冰川”之一;然乌湖往察隅方向走约10公里就能看到来古冰川,由六条海洋性冰川组成的来古冰川,是世界三大冰川之一,因附近的来古乡而得名;再往前,还有一个是仁龙巴冰川,就在察然公路边上,长数公里,背倚雪山,不像来古冰川那样被大河阻隔,比较容易抵达。
  察隅初印象
  从然乌镇岔道出来一直是柏油路,170公里后是察隅县城,路上经过几个小镇,镇上有人在卖新鲜的松茸,凌晨挖出来的肥厚松茸,带着浓香,价格便宜到让人尖叫,我们买了几斤,准备晚上大快朵颐。离县城还有约2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桑久村,三岔路口,立着一块醒目的大牌子,箭头指着丙察察的方向,另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丙察察”线路图,明天早上,我们会从这里出发,开启丙察察之行。
  察隅县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镇,只有两三条主街,房屋大都是两层,一楼是商铺。找遍了几条街,宾馆不多,最好的一家也就是招待所的水平。察隅位于林芝市最东边,西边是墨脱县,北边是昌都市的波密和左贡二县,南邻缅甸和印度,东接云南德钦和贡山,境内雪峰与河谷遍布,海拔最低处为察隅前门里600米,最高处为梅里雪山6740米,气候复杂多样,植被从高山到河谷皆有……从这个地理环境可以猜测:我们将要开启的,是一段异于任何地方、完全未知、但肯定异常丰富的旅程。
  在我们住的宾馆的停车场里,有几辆云南车牌的越野车,糊满了泥浆,显然是从云南出发穿过丙察察线来的。赶紧打听一下路况:总体来说还好,沙石路面,有些路段是炮弹坑,但是不长,大流沙路段较危险,如果天气好的话,基本没问题。但是明天一整天路上无人烟,必需自带干粮补给。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期待明天到来。
  察隅的蘑菇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买食物和补给,县城的早市集中在宾馆门口的一条街道上,我们吃惊地发现,路边一溜当地人都在售卖新鲜的蘑菇,各自地上铺一块塑料布,上面一堆堆码好,主要是正当季的松茸和牛肝菌。看来,察隅县盛产松茸。想起昨晚我们自己做的红烧猪肉罐头炖松茸,咽了咽口水。
  松茸这东西又鲜香又营养,但是娇贵,从孢子长成菌朵,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当菌朵成熟,如果不采摘,48小时它即会衰老。而且它对生长环境的植被、温湿度、洁净度都极为苛刻,可谓是顶级山珍。每当松茸季到来,当地藏族人天不亮就会上山,到松林里开始小心翼翼地采挖,挖够当天售卖的就停止,因为隔夜松茸味道欠佳,也卖不出好价钱。难得遇到这么新鲜这么便宜的松茸,忍不住又买了几斤,打算今晚到了目的地,找个地方加工,解馋。
  听说这个季节山上有许多蘑菇,同伴产生了一个想法:路上一定要亲自去采一次蘑菇!
  上午10点,我们正式出发,回到桑久乡那个岔路口,沿着一条不宽的沙石路一路攀升。海拔从县城的2360米上升到3000米以上,气温骤降,山路上松林密布,雾气缭绕。路上偶尔能见到一辆摩托车,大多时候我们的车前车后竟无一人一车。在这个每平方公里只有一个人、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县城,如若孤身行进在路上,眼前是变幻的雾景,山脊上点缀着松树,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倒也无比惬意。
  两小时后,开始下山,车渐渐开进了雾里,山涧河流出现,植被也由干冷的针叶林变成了湿润的针叶阔叶混合林带,时不时还有一阵小雨。车低速行进着,突然,同伴喊了起来:“蘑菇!路边就有蘑菇!”于是我们停下车来,钻进了路边的树林……果然是三五步就有一个惊喜,通常草丛上见到一朵,扒开草后就会有一窝,同伴欢快的喊声不断,不一会儿,我们三人就采到了五、六种蘑菇,沾着雨水和杂草,新鲜得满是泥土的气息。每年3-9月是察隅的雨季,雨季的后期,则是蘑菇集中生长的季节,我们抓住了蘑菇季的尾巴。当然,不认识的蘑菇也不敢吃,兴奋一阵,拍完照,我们又把蘑菇放回草地了。
  热带雨林向干热河谷过渡
  继续往前,我们进入了亚热带雨林,时而能见到哗哗流水,湿度和温度都明显上升。下车在路边森林里步行,脚下是松软而湿润的,树上出现了许多寄生藤科植物,嫩绿色,挂着水珠。   从中午12点开始,对面陆续有来车了,之后的两个多小时内,我们遇见了五六辆越野车,全是云南牌照,都是自驾旅行者,大家会相互问候一声。
  丙察察线在过去只有马帮会行走,因为大都是山间小道。察瓦龙连通四个方向,分别通往云南的丙中洛,西藏的察隅、昌都、芒康。2005年,丙中洛到察瓦龙通车,2009年,察瓦龙到察隅县的公路也铺通,后来路况又逐年改善,来此试探的胆大的旅行者慢慢增多。但这条线依然是“滇藏新通道”上最危险的一截,尤其是察瓦龙到丙中洛有一段怒江边崖壁上的道路非常凶险,最怕遇到大雨,塌方、滑坡、泥石流经常掩盖道路。
  察隅县到察瓦龙乡有220公里,需要翻越海拔4764米的折拉山口和海拔4756米的金拉山口,两山之间要穿过一个雨林,总体路况还是不错的,除了少数地方被水流冲毁、需要绕便道以外,绝大多数路段都是平整的砂石路。
  察隅县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地区,但是由于地形复杂,它的氣候也非常独特而且复杂多样,“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观在察隅天天上演。午餐时我们还在雨林,紧接着我们经过了高山草原、然后到了干热的河谷,3个小时内,跨越三种气候类型,海拔高差2000多米。“察瓦龙”藏语的意思是“炎热的峡谷”,有多热呢?附近生长着许多仙人掌林,还都结了果;我们一边走一边减衣服,薄羽绒和厚冲锋衣全都脱下了,只能穿薄T恤。早先那从晨雾开始一直延续到午饭后的湿漉漉的感觉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和干爽。
  下午3点来钟,我们终于走出了潮湿的森林,一片开阔的草地之后,又开始翻越大山。6点,顺利到达察瓦龙乡,一路几乎没有困难,只有美景相伴。让人惊喜的是,察瓦龙乡有一家刚开业的精品小酒店,比察隅县城所有的宾馆配置都要好,老板说,察瓦龙现在虽然很偏僻很落后,但是这条线路慢慢开始成为旅游线了,其他商务也会发展起来,所以投资在这里建一个好点的宾馆,占个先机。
  酒店的旁边是一家川菜馆,老板帮我们把早晨买的松茸洗了,加青椒炒了一盘,又用红烧肉罐头煮了一锅松茸汤,香气四溢,我们三人美美地吃了一餐。今晚可以睡个好觉,明天的路程将是丙察察线上号称最凶险的86公里,一定要用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未知的一切。
  两大凶险之地
  从察瓦龙乡出来,我们一直在怒江边的崖壁公路上行进,细窄的砂石路,偶有大坑,在2017年以前,这条路况极差,路基松动容易塌方,现在路基有所加固并且有的路段还加装了护栏,安全系数提高了不少。
  第一个危险点是大流沙,从远处看,巨大的一面灰白色山壁颜色不同于周边,看上去平滑宁静,其实,里面暗藏凶险。车到近前,才发现这所谓“流沙”并不是沙,而是无数的碎石块,当地人叫它“滚石坡”,这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只要一刮风,石片即会滚路砸到路上,严重时整个石坡都会滚动,石片随即淹没公路。
  小心翼翼、匀速地通过这片区域,不敢太快也不能太慢,尽量把动静降到最小,心里祈祷千万不要刮风。
  大流沙过后,公路位置逐渐升高,一边是奔腾的滔滔怒江水,一边是峭壁,公路像一丝细线悬在崖上。经过一个巨大的“V”字型怒江大转弯,在观景台上一看,气象万千。过大转弯不久,我们就开始注意第二个险境“老虎嘴”。
  钻过一个原始的像洞穴一样的隧道,老虎嘴就到了,这老虎嘴其实是一片巨大的山石,悬在公路上方如虎口即将咬合的利齿,山石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离路面不过四、五米,路的下方是咆哮的怒江,车过,如入虎口。
  翻看以前老虎嘴和丙察察资料图片,老路狭窄、没有护栏、无法错车、路基松散、落石常见……这条路是真险。现在的路况,那是改善太多了!这次我们运气很好,天公作美,加上我们的主驾驶西然车技和经验都一流,所以最危险的两个地段我们都顺利通过了。
  过了老虎嘴就是滇藏界,路面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柏油路,剩下的路途,应该就剩美景了。
  丙察察线的终点
  20多公里后,著名的丙中洛出现在视野,怒江第一湾呈“U”型在小镇下方盘踞了一下,然后穿境而过。江的一边是高黎贡山,另一边是碧罗雪山。丙中洛镇就建在怒江峡谷深处的开阔台地上,沿坡而上,四周绿植掩映,青翠欲滴。这片水土丰美的地方本只有怒族和傈僳族居住,清道光年间,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藏族民众陆续从德钦、中甸等地前来此处,少量来自贡山的独龙族也定居在此,便成为现在这样以这四种少数民族为主的小镇。多民族多宗教经历多年的融合。现在的丙中洛,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种宗教并存,各民族相安相融,岁月一片静好。
  丙察察线最北边的起点是丙中洛的秋那桶村,作为这条线路上标志性的存在,我们特地要去看看这个只有一千多人的小村子。
  村口正在修路,一条窄窄的小道往山上攀升,3公里后就见到了村子。奇怪的是,村子里一个人也见不着,我们将车停下,正准备下来四处看看,忽然上方传来整齐的诵读声,抬头一看,我们停车的地方立着一栋中式的仿古建筑,上面挂着一块竖匾,上书:天主堂。一看日子,今天是星期天,村民们都在教堂做礼拜呢!轻轻地上楼,教堂的大门敞开着,几十位村民坐在里面,诵读着圣经。我们静静地听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唱诗,歌词听不懂,甚至听不出是哪种语言。唱完之后村民们突然纷纷站起来,彼此微笑,开始与身边的人紧握双手。把身边够得着的人的手都握一遍后,又恢复了安静。我们在后面看得出神,被那种祥和感动。
  秋那桶村离丙中洛镇15公里,这个小村子是丙察察的起点,也是终点,以前只有山间小道连接外界,现在公路修到村口了,进村的那条窄路也在平整和加宽中,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交通应该会更便利、旅游的人会更多。
  秋那桶是丙察察线的终点,但却不是我们此行的终点,我们把最精彩的句号留到了贡山县独龙族的村寨,纹面女,将是我们要造访的下一个精彩群体。
其他文献
据国外媒体报道,依据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子星相当于将两倍太阳质量塞入一个直径22公里的球体,这样的体积意味着黑洞通常可以直接吞噬整个中子星。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变成超新星后残留的恒星尸体,其密度非常大,一汤匙体积中子星质量放在地球表面,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重量,相比之下一汤匙太阳质量仅5磅。虽然中子星的质量多年以来保持一定范围,但要准确确定其直径仍十分困难。多数天文学家认为,中子星的质量被压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工程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尤其对于高速公路来说,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具体建设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的问题,这就会导致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主要阐述了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有关水土流失的相关类型,进一步提出相对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以期为我国的基础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速公路;水土
期刊
最近,化学圈、材料圈和物理圈都在关注一则消息:在近日公布的《2020研究前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核心论文篇数和被引频次这两项指标并不突出的无铅储能陶瓷,竟然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Top10热点前沿中排名第一。  无铅储能陶瓷如此出众,受访专家并不意外,他们均提到“环保”和“能源”这两个关键词。  “无铅”相对的就是“含铅”。作为有毒的重金属,铅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已广为人知。储能陶瓷一般含有铅元
期刊
水是生命之源,尽管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人类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的双重威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单纯的污水处理已经不能满足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的需求。污水再生与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新型水处理技术回收污水中富含的大量的碳、氮、磷等资源,同时实现污水的再生和循环利用。本文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科普了污水再生与资源化技术,以一滴水的视角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之间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越来越方便,然而,对于鱼类等其他生物,它们交流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它们之间的交流是否也同样容易?或许更重要的问题是,它们能互相交流吗?答案是肯定的,鱼类和人类一样,也可以互相交流,并且有着丰富多样的交流方式。  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声音、颜色、生物发光、动作、电脉冲和气味。这些交流形式通常在鱼类的导航、求偶、警告捕食者和战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声音  
期刊
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则迅速地发出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这是人还是某种动物?都不是!能做出这些反应的是那些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热闹。  最近,一项由中、德、英三国学者共同参与的最新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根部释放的化学物质互相“对话”。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
期刊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表示,一些植物承受环境压力时会发出“高频率尖叫”,但这种声音是高频超声波。  研究人员对番茄和烟草植物挤榨水分和切断茎叶,之后在距离10厘米处放置一个扩音器记录植物发生的反应,他们发现这两种植物遭受伤害后会释放20-100千赫的超声波,传递给附近的植物和生物。同时,该实验显示,当番茄株茎叶被切断,它将在1个小时内发出25种超声波求救尖叫。  烟草植物的茎叶被切除时会发出1
期刊
“无阿里,不西藏!”  从前听这句话,总觉得过于夸张,可当你真正走进阿里,才觉得这句话真是名不虚传!  这里有西藏“第一神山”,纯粹、神圣,是很多人此生必去的朝圣之地;  这里一措再措,却不会让人审美疲劳,每一个都美得不重样;  不用去澳大利亚就能打卡的粉红湖,随手一拍都能赞爆票圈;  仙境般的空中草原,既有江南的温婉,又有雪山加持的壮阔;  比《星球大战》特效更科幻的土林谷地、放大款的土耳其卡帕
期刊
日前,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娟联合国内外雪豹研究和保护机构,在国际保护科学期刊《生物保护》上发表英文论文,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这也是中国雪豹研究工作者第一次领衔对全球雪豹保护策略提出科学建议。  素有“雪山之王”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广泛分布于中亚的12个国家,主要在青藏高原和中亚山地活动,跨境保护困难重重。  值得注意的是,纵使拥有最庞大数量的雪豹,但自20世纪70
期刊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鸟吃东西时,都是整个儿吞咽下去的。这是因为它们没有牙齿,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环节。但是你知道吗,很早以前,鸟类也是有牙齿的。近日,我国科学家就通过探究古鸟类牙齿的微结构,发现了它们躲过6500万年前“大灭绝”事件的秘密。  或许不少人会问,是不是所有古鸟类都有牙齿?鸟类的牙齿和它们的食性有着怎样的关系?现代鸟类还会有一些类似牙的器官吗?为此,有关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大部分中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