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1例

来源 :诊断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32岁.因发现左足跟包块伴间断性疼痛2月入院.查体:左足跟见一大小约2 cm×2 cm的近圆形隆起,表面皮肤粗糙,黄褐色,肿块边界较清,质地较硬,活动度差,无压痛.rn病理检查巨检:带梭形皮瓣的不整形软组织1块,大小3 cm×2 cm×2 cm,皮肤面积3 cm×2 cm,切面灰白间灰红色,质地较硬.镜检:皮肤组织鳞状上皮角化过度,真皮层内见畸形扩张的血管,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并机化(图1),新生的毛细血管相互吻合成网状(图2),局部呈乳头状增生(图3),乳头轴心为胶原化的纤维组织,表面被覆单层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肥大,轻度异型(图4),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乳腺低级别腺鳞癌(LGA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例乳腺LGASC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女,56岁,因发现“右乳肿块半个月”就诊.该患者经临床查体和乳腺彩超等检查,提示右乳实性结节伴钙化(BI-RADS 4a级),行乳腺单纯肿块切除术.肿物直径约2 cm,灰白色,质韧,无包膜.镜下病变边界不清,乳腺间质中杂乱分布着小腺管样结构及鳞状分化的细胞巢.病变细胞形态温和,大小一致,无明显异型性,
目的 探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并探讨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1例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累及小肠、大肠及盆腔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特异性基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病变累及部位原有结构被破坏,肿瘤组织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巢状、条索状及片状分布,瘤细胞体积中等大小,胞界不清,胞质红染/淡染,核类圆、略不规则,深染,可见核仁及核分裂象,间质多量纤维组织增生伴片状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EMA、desmin、NSE、W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小细胞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类癌和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1].其中小细胞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均可与其他类型癌混合,称为复合性小细胞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类癌包括典型和非典型类癌,占所有肺恶性肿瘤1%~2%,主要发生于支气管周围和肺门部[2-3].发生于肺部周围较为少见,肿瘤为多发性且呈梭形细胞形态者更为罕见.我们诊治1例乳腺癌患者肺部周围型多发性梭形细胞类癌,极易误诊为转移性乳腺癌,现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类肿瘤的认识,避免误诊.
伴核反转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neoplasm with reverse polarity,PRNRP)是新近命名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文献报道较少,其在病理形态、分子表达、染色体核型、KRAS突变检测等方面与传统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通过报道我科近期一例PRNRP,分析其在临床诊疗特别是病理诊断方面的特异性,并通过文献复习讨论,旨在提供该类肿瘤精确全面的认识.
肺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以双肺多发囊泡影为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罕见疾病,可分为散发性LAM和家族性结节硬化性LAM.女性中LAM的发病率约为1/40万,而约有30%~40%患有家族性硬化的患者会有LAM的肺部表现[1].目前认为肺LAM、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肺透明细胞糖瘤(CCST)和一组起自于软组织和脏器的具有相似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的肿瘤同属于PEComa家族.WHO(2013)骨和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将PEComa定义为\"一种间叶性肿瘤,瘤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均为阴性并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均无效.TNBC的诊治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近年来关于TNBC分子分型和特殊类型TNBC的研究提示不同亚型T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宫颈癌筛查可显著降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病理诊断是诊断宫颈癌的金标准,但传统病理诊断存在主观性强及病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病理诊断不断融合,使病理诊断逐渐走向智能化.本文将就人工智能在子宫颈细胞学病理诊断和组织学病理诊断两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予以阐述,以提高对宫颈病变自动化病理诊断的全面认识.
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治疗靶点的深入研究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快速发展,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分子靶向治疗逐渐跻身一线治疗行列.因此,快速、准确的EGFR靶点检测对EGFR-TKI治疗尤为重要.目前FFPE组织EGFR检测方法包括[1-3]直接测序法、基于即时PCR基础上的方法(如ARMS法)及二代测序技术(NGS)等,但这些方法需要繁琐的人工操作步骤和较长的实验时间,导致人力成
EBER是EB病毒编码的小RNA,是EB病毒的表达产物,受EB病毒感染的细胞核中以高拷贝数存在.目前EBER原位杂交已成为组织和细胞中EB病毒检测的金标准[2],检测方法有手工操作、半自动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操作法.本科室刚引进新的EBER检测试剂盒并运用Ventana BenchMark ULTRAL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进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我们对产品说明书推荐的EBER原位杂交法进行性能验证及条件优化.本实验将从以下四个可变参数:氯化钠柠檬酸钠清洗缓冲液(SSC)的稀释度以及
随着分子病理学和个体靶向治疗的发展,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作为分子诊断的主要工具,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及[1],除了辅助诊断淋巴瘤、软组织肿瘤、尿路上皮癌等各肿瘤之外,也成为乳腺癌、肺癌等各肿瘤的用药及预后指标.为了防止荧光信号的淬灭,FISH结果的判读必须借助荧光显微镜在暗视野下及时地进行.FISH自动扫描分析系统代替人工镜下观察,将FISH结果直接扫描至电脑通过专用软件分析,无须限定暗视野的分析环境及观察时效,并且可以轻松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