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鸣:享受愉悦的绘画过程

来源 :艺术生活快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洁得接近时尚先生的刘万鸣是个害怕坐飞机的人,他的娱乐就是绘画,他享受每一个绘画的过程,这样的迷恋,应该就是他当年对抗来自家庭、学校的巨大压力而坚持去画画的动力吧。有着全校顶尖排名的人,却执拗的走一条不同于寻常的追寻梦想的道路。曾经完全忘记了绘画,在因缘巧合下见到徐悲鸿的画集,成为他再次走进艺术并且一生投入到艺术里的机缘。这是刘万鸣和绘画的缘分,所以刘万鸣从不说想要画什么样的画,成为什么境界的画家。他愉悦的把绘画作为贯穿一生的游戏。至于成就,看老天怎么成全。
  
  绘画是一种强烈的愿望
  
  艺报:你是从小学画画的吗?
  刘万鸣:对,我是从小开始学的。
  艺报:是受家人影响还是自己喜欢?
  刘万鸣:应该是受我母亲影响,我母亲是手很巧的一个人,像剪纸、窗花这些手工艺品她做得都非常好,我们附近的村要是有这些活,基本上都求她。应该说我最初是受民间艺术的影响。当时也就五、六岁,但是对花、鸟啊这些东西就感兴趣,经常就拿着铅笔胡涂乱抹。我们家住在运河边上,京杭大运河正好过我们河北那块。小时候,运河里的水是特别多的,尤其是夏秋两季,运河两岸的风景非常美的,有很多树木、花鸟,包括很多动物,狐狸、野兔、田鼠、黄鼠狼,这些小时候我都亲眼见过,甚至于都去抓过。所以特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渐渐的就会把他们画出来。大自然给了我很多灵感。
  艺报:那什么时候正式学画画的?
  刘万鸣:我初中的时候扔掉了画,脑子里没有它了,完全投入了学习,我的文化课成绩非常好,在全校都是前几名的。正式学画画应该是在高一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高一的时候,我去新华书店,偶尔看到了一本徐悲鸿的画集,觉得非常震撼,突然间那种兴趣又萌发了,甚至是爆发了一种很强烈的愿望。然后到我们的一个文化馆正式学习画画,学习素描、色彩这些基本功,一下子就非常沉迷进去了,甚至都把文化课丢下了。我是高二考上了天津有个师范学校的美术专业。当时规定是初中毕业生才可以考,我高二考上的,而且是全县第二名,但是没让我去,被另外一个孩子顶下去了。因为那孩子的父亲是我们那儿的校长。就这么的错过了第一次机会。我高三考的天津美院,从天津美院毕业后开始工作,2006年从天津美院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艺报:那么好的成绩却要学美术,当时家里同意吗?
  刘万鸣:我父亲是非常不同意的,因为这个我们之间发生了无数次冲突。当时农村人是不知道有美术院校的。他认为画画就是一种乐趣,影响学习。最后是因为我实在是解脱不了对画画的痴迷,最后我父亲让步了。而且打听到也有专门的绘画的大学,也能通过这个走出农村改变一生的命运,他就默许了。其实不止我父亲,包括我中学的校长,因为这事都找过我父亲很多次,也是不希望我学画画,觉得这样影响学习。那个时候的中学校长对美术院校的了解是不多的,总觉得美术院校是不如其它的院校的,他们不知道学画画将来能干什么。当然,后来我的老师们对我绘画学习也是有很多帮助的。
  
  有传承才会有创新
  
  艺报:那你是怎么看待花鸟画在传统和继承上的关系的?
  刘万鸣:中国的花鸟画从古至今,汉、唐、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今天,每个时代的花鸟画能够传承下来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对于传统的继承。现在我们的花鸟画创作,我还是主张继承的,严格的继承,甚至是严肃的继承。在继承当中通过发挥我们对现代生活的感受,对技巧的探索来发挥个性。当然个性是创新,有的人认为创新是第一,但是我始终认为继承是第一。尤其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第一要继承,有了继承才能谈个性和创新。
  艺报:很多人觉得现在花鸟画其实在处在一种逐渐衰落的状态。
  刘万鸣:我也是这个观点,中国画从明清开始,就已经走向衰落了,不单是花鸟。当然人物画出现了像徐悲鸿这样的搞中西合璧的,形成了一代高峰,他是借用了西方的笔墨语言。但是从花鸟画和山水画来说,我个人认为比起人物画,它退步了。当然中国的人物画,就人物本身的精神来说,也在退步。形式上有别于古人了,造型严谨。从西方吸取了解剖,解决了形的问题,但是用笔墨语言本身,我认为人物画也走下坡路,但是它弥补了造型。就花鸟和山水上来说,不用辩论,就是彻彻底底的退步。我们现在很多山水和花鸟画家,更多的还是关注于技法,把山水和花鸟那种精神的东西丢掉了。所谓精神上的东西就是中国画所提倡的画外之功,也就是我们全方位的修养达不到。那种精神本质就体现不出来。
  艺报:那你觉得花鸟画要传承下去,这一代画家应该做些什么,或者你要做些什么?
  刘万鸣:我认为我要做的就是我一开始谈的,对传统艺术的研究与继承,这是第一位。然后再走近生活。无论我们这一个时代的,还是比我们再早一代的,甚至我们下一代的,面临的危机都是缺乏对传统艺术的研究与继承。
  艺报:那你对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要求?
  刘万鸣:我不是希望我自己能做什么,说我必须去做的,首先是对传统的研究与继承。从传统当中借用传统精神再来挖掘现在的东西,而并不是借助我本身的笔墨来挖掘传统的东西。因为我们的笔墨都是很肤浅的,还是要需找一种绘画的本质。中国画绘画的本质就是精神,也就是哲学,解决我们思想和意识问题。
  艺报:那你平时是一个在创作上特别有规律的人吗?
  刘万鸣:不是,我画画的状态是随自然,我有感觉了就画,没感觉了就停下。我认为画画不是一种劳动,不能有计划的去实施。我们精神也是没有计划的,我们精神状态的好坏我们自身决定不了。因为精神状态更多决定于外在的东西,环境,包括整个时代。时代之外你所处的环境,时机。所以对我来说画画没有一个规律。
  艺报:那你是每天都画吗?
  刘万鸣:不好说,我有时候读书的时间超过绘画。我要是进入状态了,甚至于一天不吃不喝都在画画。我画画的时候不希望我身边有人,也不希望身边有一点动静。我希望能够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我是画写意的,画写意更注重一种精神状态。
  艺报:那会不会碰到灵感枯竭的时候?
  刘万鸣:倒说不上灵感枯竭,但是会遇到感觉迟钝的时候,就会突然觉得我没有感觉了,那时我就停下来调节自己的状态。这个是不定的,也许突然间又来了。有时候我精神疲劳了,可是一画画我又精神了。所以我特别坚信董其昌的观点,中国画是养生的。它和西画不一样。夏天特别闷热的时候,我翻一翻前人的书法、碑帖集子,马上就感觉心里凉爽了。这都是自我调节。但是我不是有意去调节的。不是说我觉得枯竭了,我赶紧调整一下。没感觉了我自然就不画了,不会有一种很慌张的感觉。有的时候我画画都接近尾声了,我突然间感觉不好,我就不要了。绘画是一种有乐趣的东西,你不要认为它是一种劳动。它是一种游戏,你享受了这个快乐过程就好了。当然有时候画不好画会很苦闷。我们虽然关注结果,但不应该把结果看得太重。
  艺报:刚才你提到除了绘画,还会有大段的时间阅读,你平时都看什么书?
  刘万鸣: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在的书是基本不看。我认为现在的一些东西会抑制你的创作,扰乱你的精神。中国画提倡的是一种和谐,你观赏中国画会有一种很平和的感觉,它和西画不同,它不张扬。中国画最高境界是虚淡,所谓虚淡是一种似有似无的东西,无论是造型还是笔墨,高境界的画都是让你的心平稳,让你的心清澈。我主要阅读一些古籍、画论、哲学主要是读东方哲学,西方哲学以前上大学的时候读,现在不读了,你读完东方哲学之后,你会发现西方人探讨的那些哲学,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探讨过了。包括一些杂书,人物志等等,我觉得绘画就是一个触类旁通的东西。你知道的越多,你的思维就越宽泛。就不存在一个灵感的枯竭。
  艺报:你是认同艺术家必须有很高的文学修养的?
  刘万鸣:那是当然的,所以宋代人首先提出了,画家必须有文学的修养,从古至今的大画家都是文学家、诗人。
  
  生活中的刘万鸣
  
  艺报:你平时除了画画有什么娱乐活动?
  刘万鸣:我的娱乐活动,就像我刚说的画画是一种精神愉快的过程,可以说我的娱乐活动就是画画。再一个就是收拾屋子,我觉得收拾屋子的过程,就像是创作的过程,心里很舒服。收拾完你坐那儿欣赏那种明净的时候,简直就是创作之后的愉快。这是我的一种癖好,包括擦地、摆书。我还有一种癖好,就是老变我们家的家具,我们家的东西老是过一段就变,过一段就变。其它业余爱好我没有,像旅游什么的我都不喜欢,很多次要去美国、日本,飞机票都买好了,我又不去了。因为我不敢坐飞机,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坐飞机。如果不得不坐飞机,我都是带着极恐惧的心里去坐。
  艺报:那出去写生怎么办呢?
  刘万鸣:写生一般都是朋友车接车送了,而且我写生不多,我看的多,画的少。我认为我们这个年纪这些东西已经没有必要了,二十多岁的时候应该多用笔头子,我们这个年纪对景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思考,是理解艺术的本质。
  艺报:对于艺术的追求,你希望自己最终达到一个什么境界?
  刘万鸣:这个不能说我想达到什么境界就可以的。这取决于我们本身也取决于环境和时机。你自身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外界的东西。画家的状态,就像一个幼苗一样,它长到什么程度,苗本身是不知道的。我认为一种真正的身心都投入到艺术里面的人是不会想他的状态和境界的。这些不能求,完全决定于天。
其他文献
阿岱尔·阿德斯梅(Adel Abdessemed)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说法:“压榨意义”(Squeeze Meaning),“我是个对意义着迷的人,为意义生病的人。只有意义应当停留。挤压,像踩扁一个柠檬一样,挤压意义。”  朗西埃近期来华聊到阿岱尔时最大的感慨,他还非常年轻。是啊,作为七零后的艺术家他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未来还有很多的变数。可是从他的经历来看,很多艺术家即使七八十岁去世时恐怕也很难经
期刊
艺术时代=ARTTIME  阿岱尔·阿德斯梅=AA  ARTTIME:我阅读一本你和伊丽莎白·勒波维奇(Elisabeth Lebovici)对话的小册子,书中你谈到了福柯、德勒兹和阿尔都塞等,显然你受到他们作品的影响?  AA:没人曾经影响我。一切都让我印象深刻。  ARTTIME:哪些他们的话题你最感兴趣?“我是一个思想的雕塑家。”福柯自认为如此。那么你怎么看自己呢?  AA:他们对于“权力结
期刊
股市低靡,楼市受控,艺术品市场应运而兴。国内外拍卖行春季拍卖落幕后,几大拍卖公司成交金额都超过十亿人民币,营业额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国内拍卖场上违约交割事件层出不穷,态势日趋扩大。国际拍卖公司不断对中国买家提起诉讼,国内拍卖公司也因几位大买家不愿意如期付款而困扰。据说,一家成交额高达十亿人民币的大型拍卖公司至今收到的款项不到一亿(十分之一)。一位服务于国际拍卖公司十多年的专家说,像今年这样,违约交
期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最近在北京大学作了名为“美术馆:知识生产与公共性”的讲座,向最高学府的知识精英们介绍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发展。“知识生产”作为一个当代感强烈的语汇,已经成为策展人们定义自身工作的常用词,但这种说法背后也有很大的危机,因为“知识”这个词在公共话语中正在贬值;“公共知识分子”、“理论家”这些称号在全球范围内都正遭遇质疑,其罪状有制造与传播谣言、输出商品式的花哨却
期刊
作为王壶的妻子,我是断断续续才了解了他前几年的那些事,他告诉我,自从老董走后,他在梅雨季节潮湿的被窝里辗转反侧,失眠了三天,他不是不能再拐回头,心平气和地雕刻些花乌鱼虫,自从和娜塔莎谈上恋爱,他认识了普希金,通过普希金,他觉得自己和诗歌有了一个暗自连接的通道,一个别人无法体味的心领神会,他不想屈从,他并不具体知道屈从什么,虚无像梅雨季节牛毛般的细雨,密密麻麻笼罩着他,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就是普希金,
期刊
迭戈·里维拉是墨西哥壁画艺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他所倡导的壁画运动将当时唯现代派马首是瞻的风气一变,使绘画的创作转向墨西哥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题材,在民族、原始与世界、现代之间寻得一种融合和平衡,对拉美艺术史,甚至整个世界艺术史的书写和进程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  作为拉美艺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0年代开始,墨西哥壁画运动就已悄然展开,并对世界艺术史进程和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领导这场艺术革
期刊
当“事件”生效并成为经典的时候,它已经成为死去的标本。这个标本并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也难以还原它在出现时那种生动的语境,它只是过去的历史。“事件”难以被模仿,也难以被某一方完全主导与策划。“事件”首先是反经典的,也是不断被抛弃的。  “事件”的鲜活在于它的不可预料性。事件很难有先决性的方案,只有应对与反击,它是多次反应与运动的结果。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事件的形成往往是失控的,随时面临危险,这种危险
期刊
历史一旦过去,就只能存在于阐释之中。而今人对历史的书写,如果不是亲历者,就只能凭借资料、图像、文物及他人叙述;即使是亲历者,也已处在当下叙事语境、现实影响和权力关系之中。所以,历史书写的有限性和主观性不可避免。  最想以此为由来否定历史真实的人,就是艺术界的机会主义者。既然主观书写不可避免,那历史的客观与否、真实与否就不再重要,故改造历史以服务于功利目的又有何不可?在这帮人看来,历史可以买断,可以
期刊
2012年年底,在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研院主办的“延安时代的文学、文化与社会”的研讨会上,理论与历史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左派认为史料绑架了历史,不要动辄就将挖掘秘史视为“神棍”打倒一切;右派则认为理论抽离了历史,真相其实没那么复杂。不过有趣的是,双方似乎都在强调历史观——尽管指向有所不同,前者是“人民史观”,后者是“自由史观”。当然,也有人提出能不能走出这两种极端的叙述,选择新的观看视角。  事
期刊
2013年5月12日,雅克·朗西埃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发表《什么是当代艺术的时间》的演讲。  我的演讲题目,意在连接关于时间的两个问题。什么是当代艺术的时间?这个问题问的是:我们如何来描述当代艺术被创作和展示于其中的那一时间?当代艺术是如何发生于这一时间中的?当代艺术在多大程度上依附、跟从或反映了这一时间?但这同时也在问:当代艺术是如何来处理这个既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构成要素,又作为其展示形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