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数学素质教育与教学环境、教法思想密切相关。本文拟从不同角度探讨数学教学中的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面对21世纪的接班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教学环境、教法思想的更新变革。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帅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这就体现了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氛围,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二、教学方法科学化,创设创新条件
1 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会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生发新见解,这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见,善于在不疑之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如: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在学完用面积单位去测量物体的大小后,有的学生提出,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足球场面积和高大建筑物表面的面积不太麻烦了吗?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学生能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积极探索的结果,长此以往,定会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2 发挥合作优势。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时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说说对讨论的内容的见解。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全班交流。“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三、强化思维训练,增强创新精神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四、开展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了面积计算,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等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圆柱、圆锥体积。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了比例,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木板面积除以圆形板面积,算出可以锯5个。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摆圆片试验想到只可以锯4个。
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上,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是教学活动的参谋者;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上。我们教师应恰当引导、点拨。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时间、空间、途径和物质准备,让他们都能成为中国的“爱迪生”。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面对21世纪的接班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教学环境、教法思想的更新变革。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帅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这就体现了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氛围,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二、教学方法科学化,创设创新条件
1 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会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生发新见解,这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见,善于在不疑之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如: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在学完用面积单位去测量物体的大小后,有的学生提出,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足球场面积和高大建筑物表面的面积不太麻烦了吗?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学生能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积极探索的结果,长此以往,定会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2 发挥合作优势。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时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说说对讨论的内容的见解。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全班交流。“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三、强化思维训练,增强创新精神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四、开展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了面积计算,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等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圆柱、圆锥体积。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了比例,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木板面积除以圆形板面积,算出可以锯5个。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摆圆片试验想到只可以锯4个。
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上,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是教学活动的参谋者;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上。我们教师应恰当引导、点拨。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时间、空间、途径和物质准备,让他们都能成为中国的“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