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心情,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几天在一家馄饨店,和一对母子坐在了一起。孩子大概10岁左右,身材微胖,神色倦怠。这母亲倒是眉毛挑得老高,一副打满了鸡血的模样。
  起先还挺安静,但从孩子的筷子进入馄饨碗里开始,这位母亲就像小马达开动一样:“儿子,昨天老师说了,你上课不太积极发言,你今天记得要改正啊,不懂的就举手问,懂的更要举手回答。”
  儿子说:“知道了。”
  母亲又说:“你数学小测验因为粗心丢了几分,你今天测试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检查啊。不检查两遍,不要交卷子。”
  儿子:“知道了。”
  母亲还说:“你的铅笔还有几支没有削,你记得到了教室里赶紧削好,否则就影响书写了。”
  儿子:“知道了。”
  母亲:“你一直都说你知道了,你到底听见我说话了没有啊?”
  儿子突然爆炸了,嗷嗷吼:“你今天已经说了第九遍了,你说我听到了没有!”
  我被孩子高分贝的音量震到了,抬眼一看,发现这孩子完全没有一个少年该有的朝气,而是一副青春期没到,更年期已经提前来的早衰模样,让我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著名作家刘震云提到亲子教育时,直言不讳非常反感唠叨式教育,他说,一切的啰嗦重复都是父母在发泄焦虑以及转嫁责任的表现,反反复复的叮嘱,不是在促进孩子的进步和独立,而是在消磨他们的生命活力。
  再回到这个母亲,孩子都十岁了,她还当他是婴儿,各种嘱托和啰嗦,让这孩子连口安生饭都吃不好,她不知道这轻则会影响孩子消化,重则会破坏孩子整个身心健康吗?
  2
  多年前我先生刚开车的时候,我是紧张多过兴奋的,因为他那时候刚拿到驾照,是真正的新手。但是上海的路况大家都知道,几乎都是十字交叉路,四面来车,流量又大。
  所以我每次坐他车都捏一把汗,他一提速我就鬼叫:“不能快啊,马上就要撞车啦。”他一变道,我更发慌:“这样穿插很危险啊。”遇到别人斜插进来,我马上说:“你让他嘛,让一让安全一点。”
  刚开始几次,他自己也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而无暇回应我。但是有一次,我在他变道后又嚷着说危险的时候,他憋不住朝我喊了一声:“下车,你来开。”
  這五个字顿时把我给噎住了,因为我不会开车啊。“要不自己来,要不闭上嘴。”多简单粗暴的道理啊,我为什么就不懂呢?
  从此以后,我养成了一个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就是一上车就将自己的命托付给他,眼睛和嘴巴都闭上。这样做最初有点像在冒险,有时候就像潜在海底的老龟,憋了一肚子气,每次下车都有捞回一条命的感觉。
  但后来当我放下防备和紧张,才发现是自己过度紧张和不信任他,而自从我闭嘴,他每次都开得挺稳的。我原来愚蠢地以为他开快车,乱变道是对我的生命不负责,却荒唐地忽略了,他方向盘手里还拴着他自己的一条命呢。
  此后,他还送了我一句话:“不干涉别人,是对自己的尊重。”我拿来奉为金句,每当想对别人指手画脚的时候,都拿这句来约束自己。
  3
  亲戚家的孩子,两三岁就得了哮喘病。这个病一般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日渐减轻,到青春期基本就会自愈,但是,由于亲戚家条件很好,四个老人又都健在,所以,全家上下所有的关注点,全在孩子的健康上。
  可是,疾病这个东西,并不会因为你们人多力量大他就怕你,不来骚扰你了。相反的,过多的担心和焦虑,反而成了一种无形的引力,让哮喘挑衅似的,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孩子身上。
  与之匹配的,是家里草木皆兵的气氛。
  四个老人如履薄冰地伺候着小爷,小爷的母亲更是经常夜不能寐,担心孩子半夜哮喘发作。这样环境下,孩子的情绪会怎样呢?
  据说孩子听了家人催眠似的叮嘱,对环境充满了恐惧和敌意。认为外面一切都有细菌,都有可能是导致哮喘的元凶,因此处处小心,拘谨得不像个孩子。
  几年下来,该做的努力都做了,该看的专家都看遍了,哮喘还是成了家里的座上宾,动不动就过来骚扰一下。最后全家人做了个一劳永逸的决定,决定移民去空气好的国家。
  听说移民后孩子的哮喘真的神奇般地自愈了,全家人终于温馨和谐,睡得安稳了。我看了那孩子的照片,他在草丛里打滚,在果园里奔跑,做了过去只敢看,不敢做的很多事情。而那自如的神态,和从前拘谨的样子完全判若两人。
  亲戚说这完全归功于那边的好空气。我不否认,但也不完全认同。与其说是空气救了孩子,不如说是全家在好空气面前,放下戒备后的情绪救了孩子。
  剥夺他人快乐者,等同于犯罪。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的同时,不干扰和侵犯别人的情绪,这应该是文明社会人人要遵守的守则。
  要想赢得合作,要想提高效率,切忌掠夺和打压,而要微笑和鼓励,因为在能力和健康的前面,必先有情绪做铺垫,而愉快才是能促成一切的,最大的生产力。
  摘自《祝你幸福》
其他文献
“恶言”相向几十年  我专门和公司请了年假回到常州老家,探望奶奶,因为奶奶肺里长了个良性瘤。医生建议,趁她身体各方面都好,赶紧开胸切除。但奶奶不同意,她说:“是良性的,就让它长着吧。”  母亲打电话给我,要我回来劝她做手术。那天,我一进门就吓了一跳。家里的气氛有点古怪。奶奶站在阳台上抽烟。母亲顾不上和我亲热,给我使眼色,让我过去。我走过去说:“亲娘,你肺里长瘤子还抽烟。”  常州话里,奶奶要叫“亲
期刊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就严厉地问:“为什么没有考第一名?”我正发抖时,母亲一把把我抱走,说:“别理你爸爸。”我好感谢那样的拥抱,仿佛把一切我无法承担的压力都纾解了。  我常感觉母亲有一双魔术师般的手:我小时候盖的被子,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人家送我母亲十几种毛线,她就织成毛衣,每年过年再把旧毛衣拆了,用旧毛线织出新花样,便又是一件新衣了。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在母亲
期刊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在教育孩子时,希望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他们。那么,在孩子心中,父母是什么模样呢?2020年,我们邀请您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  打我有记忆开始,我妈就表现出了她的与众不同和富有天赋的鬼畜。  她没让我上幼儿园,每天带着我去她报社上班,到各种地方采访。她说我满月后,她就上班了,就像一只袋鼠把我吊在胸前。于是,我3岁的幼小心灵里便埋下了一粒种子,记者这个职业太轻松太
期刊
外婆一辈子不曾嫁人。  外婆不是我的親外婆,她是子衿姨的娘。我母亲从小就和子衿姨要好,她们两家住对门,数着日子一起长大的。  我小的时候,母亲忙着做活贴补家用,常把我送到外婆家去。子衿姨很疼我,视我如己出。在我歪着脑袋想该如何称呼子衿姨她娘的时候,子衿姨摸摸我的头,笑盈盈地说:“叫外婆。”  外婆正坐在镜子前拢头发,并未回头,我从镜子里依然看到了一张苍老但美得生动的脸,亲昵地向我笑。花白的头发在她
期刊
女儿一天下午放学后,不慎摔倒,鼻子撞到了地面上的钢筋。我担心她鼻骨骨折,晚上下班回到家,便立刻带她去医院看急诊。为了不让她害怕,我尽量表现得镇定。但是一路上,她都很紧张,小手紧紧地拽着我。  走进医院,她忽然指着夜空问我:“妈妈,你看,月亮!她为什么一直跟着我们啊?”我故意哄她开心:“她肯定是喜欢你呗,听说你受伤了,不放心你,所以要跟着你过来看一看。”虽然她刚上小学一年级,对月球的科普知识还所知甚
期刊
每天送女儿上幼儿园,总会路过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步行的时候,我就拉着女儿的手从公园中心直接穿插过去,可以省去不少时间。有一次,女儿突然问我:“妈妈,我们怎么不在这条铺好的石子路上走呢?”“傻丫头,你看這条石子路弯弯曲曲的,要比我们走的这条路长很多呢。而且你在石子路上走脚会疼。”我笑着回答女儿,颇为自己的生活小经验感到得意。女儿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小眼睛却盯着那条石子路看了许久。  直到那天,我带着
期刊
一个朋友,结婚前十指不沾阳春水,可没想到婚后没几年,竟然从厨房小白修炼成美食家,各种菜式都会,并且会做各种各样的糕点、甜品。问她原因,她幸福地笑着回答,孩子早产,经常生病,她很担心孩子长不高,身体差,于是决定在饮食上下功夫。  她还记得第一次给孩子做营养米糊,水放少了,结果米糊干巴巴的,只得扔掉重来。后来,她做的米糊又细又香,孩子极爱喝。为了孩子,她开始学着煮鸡蛋、煎牛扒、做蛋糕,一次一次地尝试,
期刊
1  有位朋友曾与我说过一件事,我记了很久。  去年朋友的妈妈生病,住院半个月后她才知道。朋友说,她永远忘不了自己赶到医院后,剛看到母亲的样子。  母亲没有惊喜,也没有开心,只是默默擦起了眼泪,像做错了什么事。又怪丈夫多嘴非要告诉女儿,倔强地说自己根本没有多严重,还一个劲儿地催她早点回去:“对不起啊乖乖,耽误你工作了。”  那一瞬间,朋友再也忍不住眼泪,在心里骂了自己一万遍。  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就
期刊
在儿子面前,  我也有弱势的一面  周末,老公去出差了,家里只剩我和儿子。  快到晚饭时间了,我仍躲在书房里对着电脑忙碌。上初一的儿子来敲门:“妈妈,怎么还不做晚饭?我饿了。”  我无奈地对儿子说:“再等会儿,妈妈做完这段PPT就来。”  周一上级领导要来检查工作,单位里让我好好准备一下,特意叮嘱要弄个漂亮点的PPT。我一听头就大了,说实话这不是我的强项,平时部门里有需要PPT,我都是交给小周去做
期刊
老家来了一个亲戚,临走时,母亲对那个亲戚说:“给二丫带个‘好’”!亲戚说:“您放心,回去后我一定把您的‘好’带给她!”  过了几天,二丫打电话给母亲,二丫激动地说:“您带的‘好’我收到了,非常感谢!您带的‘好’,我一定要好好珍藏,时常想到您的‘好’!”  一个简简单单的好,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它让人感到了一种天长地久的温暖和感动。  说出一个好容易,但是,记得说出一个好,让这个好带给某一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