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大歌、廊桥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都说侗寨山乡有三样宝:一宝鼓楼、二宝太歌、三宝廊桥。
  侗寨山乡的三样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鼓楼之美,美在她像一棵根深叶茂的银杉,脚踏大地,头顶云天,挺拔、清雅、雄浑、壮观,于是,僻静的侗寨山乡,因之多了一份雄奇与美丽。
  大歌(亦称“鼓楼大歌”)之美,美在她如同天籁之音,萦绕于白云间,徜徉在蓝天下,于是,八百里侗寨山乡,天穹因之越发的美妙,大地因之勃发无限生机。
  廊桥之美,美在她像天陲边的飞虹,绽放着吉祥、瑰丽的霞光,于是,天上人间,洒满了侗家人的遐想和希望。
  侗寨山乡的三样宝,昔日藏在深闺,今日美名不胫而飞,广播天下。
  于是,“古老而纯正”,有如“清泉闪光”的侗歌艺术——侗族大歌,走出了国门,唱响五洲,走向世界,能歌善唱、“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侗族,赢得了“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美称。
  于是,一座座鼓楼、廊桥和吊脚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湘黔桂毗邻处有7座鼓楼,4座廊桥和3个古侗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廊桥经典之作——程阳永济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为此,堪称艺术瑰宝的侗乡居所建筑,备受世人瞩目和关注:自此,八百里侗寨山乡,游人络绎不绝,观者如潮。
  观者游人,有年长者,有年少者,有专家学者,有平民百姓。
  观者游人,感受深切,感慨良多。一是叹服这僻壤山乡,有如此动听迷人的歌声,如此美妙绝伦的风情风物;二是体悟、感悟到了什么叫生活的真谛,什么叫诗意地栖居。
  楼无樽栌节税之华,旨在坚,而昭其俭;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踞其中以望,凡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之语,花之香,兽之走,鱼之游,以极万类;举熙熙然回巧献技,无一不目悦耳娱,心旷神怡。每盛夏高秋,无少长,辄科头赤脚,成集于斯,或手挥丝桐,或口吹芦管,歌者歌,舞者舞,浴者浴,风者风,皞皞乎如无怀葛天之民。(姜玉笙《平流北楼记》)
  


  八百里侗寨山乡,古属牂牂牁夜郎地如下诗句,说的是侗寨山乡的特有特征
  桥楼架江上,
  标志我侗乡。
  古属牂牁地,
  族源骆越方。
  (张泽忠《侗族风雨桥·诗客名人题词赋诗录》)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风情风物。故而由古至今,那里处处崇楼杰阁,芦笙晚唱,琶笛临风,歌者歌,舞者舞,浴者浴,风者风,皞皞乎如无怀葛天之民。故而观者游人,留连于斯,向往于斯,且诗赋铭文,以表心扉,以示叹服。
  乃古之人所谓秦王金作柱,汉帝玉为梁,不过浮辞空论耳。……试观此奇桥伟梁,横亘绿野,峥楼嵘础,倒掩碧空,负砥强似灵龟,承梁胜于螭龙。黛白相间,酿青新为素雅,横坚交列,蕴隽于会融。不堆不砌,无缺无冗。和谐得体,稳建从容。有谓美在宜不在妆,雅在清不在艳,信矣。
  (张泽忠《侗族风雨桥·永济桥修复记》)
  观者游人,感受之深切,感慨之良多,一是出于情之所致,二是确因有感而发。情之所致,缘于八百里故地,诗意栖居景致,其影其形,可寻可觅,可追可忆。有感而发,缘于所见所闻,其趣迥然,体味殊深。山外,是别一样的世界,山里,是另一重天。山里,风光旖旎,天和、地和、人和:山外,“祛魅”重压,喧哗无度,让人劳顿如斯,困惑如斯。
  “祛魅”者,乃世界失去诗性魅力是也。“祛魅”原由,哲人以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以理性为工具来改造世界、控制自然,世界被程序化、符号化和功利化,世界因此失去神性、诗意性和审美意义,人的自身存在也出了问题,终日奔波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为此,人们以诗意地栖居相召唤,以“复魅”为旗帜,试图寻回心灵的安顿和栖息。
  人们慕名来到风光旖旎、景致迷人的侗寨山乡。
  人们皈依和谐,沐浴宁静:人们在此僻静的侗乡似乎看到了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所在,看到了走出生存困境、生态环境泥淖的希望所在,于是礼赞之情油然而生,诗句脱口而出:
  天地有大美
  侗乡有希音
  云头碧水处
  亭廊楼阁对峙飞
  琶笛临风舞者欢
  复有歌声惹人醉
  人们坦陈心扉,感慨良多,慰藉良多,然而亦不禁扪心自问:
  这“族源骆越方”的民族,这故地的八百里侗寨山乡,源自何时,缘于何因,锻造出如此旖旎的风情风物,如此瑰丽的栖居文化?
  人们深究细问,似乎在这个叫“干”的民族的生命共同体的称谓上找到了答案。
  侗族自称是一个“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的民族。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侗语叫“干”、“更”或“金”,而“干”、“更”或“金”即是侗族生命共同体的指称——族称。居所寓意,与民族生命共同体的指称(族称)在语义上直接同一,这多少有点神奇,然而这正是这个民族的居所建筑被称为人类珍贵遗存、人间艺术瑰宝的奥秘所在。
  


  鼓楼,取象于荫护初民的一棵银杉,耸立在寨子的“颇圣颇地”处(侗语,意为寨子的肚脐或宇宙的“中心”),其圣化品格令人景仰和膜拜。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观认为“石构建筑”才是“永久性的”、“纪念性的”,“伟大艺术”,木构建筑缺少神圣性称不上“史书”建筑,而侗族鼓楼(包括廊桥)的神圣性和雄奇性,却纠正了西方原有的建筑观念歧见和偏见。
  廊桥,表征了生命生成之过程,象征了生命圣化之“长廊”;坐落在她怀抱里的山寨,依山造势,依水布陈,以和谐的生命整体,表明了对宇宙时空和天地自然的顺应与尊崇。
  大歌叫“嘎老”(“嘎”,侗语指“歌”,“老”,侗语指“庄重”,“宏大”和“久远”),其意与敬仰祖先及表明渊源久远有关联,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水声,鸟鸣声等生命形式有关联;赢得“天籁之音”之美称,缘于时空老人对她的钟情与青睐。
  在侗族看来,“人——居所——天地自然”应对应关联、和谐共生:居所是人之居所,是天地自然之居所,因而,属于时间艺术的大歌,属于空间艺术的鼓楼、廊桥、吊脚楼,在“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的始初,即讲究顺应天时,讲究“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岁月更替,时至今日,不少山寨的栖居之所仍沿袭着古风:聚落空间四处由参天古树、栅栏和寨门四处楼环抱遮掩着,其意是表达对生命之源、人类母亲(大自然)的依恋和崇敬:即便(因故)新选寨址或重建寨落,如斯古风仍当首选。
  由此可见,始基性、本源性的“用树枝木栅把居所遮掩起来”的栖居编码与表征——遵从宇宙秩序的安立有序——依然影响、规范着侗民族栖居文化的价值向度和文明程度。
  学者以为,这就是“建筑意”和“场所精神”的魅力所在。
  观者游人以为,这就是“族源骆越方”的侗民族在故地营造旖旎风情风物、瑰丽栖居文化的奥秘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类遗产分为自然、物质和非物质三种形态,然而在侗族看来,三种遗产形态是生命的整体,浑然不可分开。
  盛典日在鼓楼坪演唱《大歌·女神萨子》,苍穹(空间存在)仿佛回复到远古,作为宇宙生命的时间之流仿佛旁逸和倒流到“当初萨子七千里路下界来”的那一神圣时刻,此时,舞者、歌者在体验元初宇宙图景再度现实化所带来的愉悦和欢乐中,身心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廊桥的生命形式尤其讲究与大自然的交往融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琶团培龙桥,人们认为它最有廊桥韵味,文物单位曾有意搬到南国首府文物菀去展设,最后打消了念头,原因是廊桥挪得动,但巨树古津,飘香稻田和潺潺溪流却挪不了,因为没有了这些,没有自然环境,廊桥便失去了品味和生命意义。
  演唱《大歌·女神萨子》离不开鼓楼场地,大歌在鼓楼里礼赞女神、接待尊贵宾客,大歌因此叫“鼓楼大歌”:廊桥与好山好水血肉相联,琶团培龙桥因此赢得了“气韵最为浓烈、传神,艺术性最高”的美称。非实物遗产、实物遗产和自然遗产在侗寨山乡浑然一体,如同生命存在不能肢解、不可分割。云头碧水,亭廊楼阁,芦笙晚唱,琶笛临风,舞者舞,浴者浴,少了风情,缺了风物,没了山水,没了一草一木,“建筑意”、“场所精神”就没了诗意可言。
  诗意地栖居,人们无限地向往和崇敬。
  为此,人们有理由铭记,一个唱着“天籁之音”的东方民族对人类栖居理念所作的贡献。
  为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鼓楼、大歌、廊桥名播天下。
  为此,侗寨山乡的栖居之所在人类建筑艺术史上留下了美名。
其他文献
昂首挺胸的大公鸡,是朝鲜族婚礼喜宴上最重要的菜肴。大公鸡的嘴里叼着红辣椒,象征着万事如意。迎娶新娘的彩车来了以后,为了表示对新娘的欢迎,男方的家长、兄嫂在门前翩翩起舞,这样的舞蹈寓意着男方有能力使新娘获得幸福。朝鲜族是以敬重老人为荣的民族,每年九月九日是“老人安慰日”。在朝鲜族,人们以“看老宴”款待60岁以上的老人,祝福他们健康长寿。老年人受到社会与家庭的普遍尊重。儿孙晚辈以照顾体贴老人为荣。  
期刊
畲族婚俗流行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婚嫁有女嫁男、男嫁女、做两头家等形式。  香香是畲族聚居区里的一位姑娘,几年前她本想外出打工的,可自从认识了村里一位叫俊杰的小伙子以后,就留了下来。香香会唱也喜欢唱畲族的山歌,她和俊杰的婚事,就是通过对歌定下来的。  《采茶歌》是畲族地区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这是畲族青年男女在山上采茶时,即兴编唱的情歌曲子。
期刊
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毛泽东时代,我们知青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插队。我所到的生产队是个长满翠竹、绿树环绕的壮乡小村,当时生产队长很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村子。村里有两棵几百年的老树,浓郁茂密的枝叶把树下的地盘变成了绝妙的乘凉处;村子里到处是一簇簇的绿竹,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有几棵木菠萝树,一条水渠盛满潺潺流水绕村而过。我们8位插青参加队里的劳动不久,就和队上的青年共十多人去参加公社(如今称为乡)组织的修水
期刊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品位  城市遗产,则是一个城市的根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传承、延续不断,特别是华夏城市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过,其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址等物质遗产,和留存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华夏独特而灿烂的城市遗产,其重要的内涵对今天的中国城市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此外,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有着人文历史、
期刊
虽然这篇文章的字数很少,也不是对第三帝国党卫军历史的详细介绍,但文章中的图片却真实再现了党卫军——二战中最恐怖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战争进程中的战斗和生活场景,从这些照片中可以感受到来自党卫军士兵的荣誉,忠诚以及战争的无奈。可是如果能熟悉一些二战前德国政治气候和纳粹帝国的崛起,对我们近距离观察党卫军士兵还是有帮助的。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巴伐利亚成为政治派系争夺政府统治的主要战场。其中的一个
期刊
在深圳,上海宾馆是深南大道的标志性建筑。宾馆虽然不高,但罗马式外形却是独一无二的;宾馆所处的位置虽然不是市中心,却是交通要冲,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过去,上海宾馆是深圳城乡结合处的地标,现在却成了深圳新老市区的分界。因为上海宾馆,海派文化成了深圳情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符号。      城乡结合处的地标    在深圳人的记忆当中,上海宾馆所处的位置。是深圳老城的城乡结合处,新老市区的分界。  1983
期刊
新疆喀什,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西部城市,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其民居在不失伊斯兰韵味的基础上,又融进了很强的生活气息。目前,喀什民居已成为中外游客观光的一个亮点。    喀什的维吾尔民居,是在多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最先融入的是陕甘地区和西亚的建筑风格。上世纪初,一部分俄罗斯人移民新疆,其建筑风格对当地的民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维吾尔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古丝绸
期刊
喜欢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俯望下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喜欢走进中国第一家票号的“日升昌”,去感受祖先当年的富丽繁华;喜欢静静地站在县衙公堂,倾听曾经威武的县太爷审案;也喜欢一个人走在文庙的石板路上,细细感受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街巷里面看数字    平遥城中原有4条大街、8条小街、72条小巷(据说这个数目也是和城墙上的望楼一一对应的)。四条大街中,东西向的有三条,南面的一条,连接着东边的文庙和西边的
期刊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  这支歌是唱西双版纳的,曾经有位老测量员对我讲起过它,它的美丽和神奇,那宁静的傣家竹楼,能歌善舞的傣族姑娘,还有那大片大片的,凝着绿色之魂的、莽莽苍苍的热带原始雨林,这一切,都勾起了我对她一往情
期刊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项石破天惊的重大考古成果:历经18个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堪称“中华第一城”。    一直以来,位于浙江杭州余杭的莫角山遗址作为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中心,受到了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良渚古城是一个国家,那么良渚遗址就是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