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产生千人一面的现象,缺乏创新;教师讲得少,学生会无所事从,无从下笔,内容空泛,容易对作文产生厌倦。如何上好习作指导课?实现由“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的目的,是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 创设情境,营造写作氛围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指导作文教学,要注重创设作文情境。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比如在作文教学之前,我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让学生浮想翩翩,促使学生对说话、写作产生兴趣。如组织学生春游活动,我特意安排学生到大自然中找春天。郊游时让学生唱“春天在哪里呀?……”回到教室我让学生说说你们找到了春天了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迎春花开了”、“草地变绿了”、“燕子飞翔”、“小鸟欢叫”、“农民插秧”、“桃花盛开”等脱口而出。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抓住众多美景中的一种,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点,然后把印象最深的景物写下来。
二、 注重习作素材积累,让学生有话可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习作的关键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一是积累生活感受;二是积累丰富语言;三是积累写作基本功。学生的生活丰富了,习作时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教学中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其尽情地参与生活实践,快乐地感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品味生活,从而获得独特的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情感。
(一)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篮球赛、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自编手抄报、演课本剧、到著名景点游览等。活动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捕捉素材、认真思考,活动后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事物,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从而提高积累素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习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认真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比如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学校附近的花园参加爱绿护绿活动、到消防支队参观、当一名小交警指挥交通等。学生们亲身体验生活,经过亲眼目睹,亲耳聆听,感受颇深。季节变换时,及时提醒学生观察一下自然界的变化,主动到大自然中赏花、观草、看动物、游山、看树,积累个人习作素材。
(三)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寻觅生活素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每天发生着不同的故事,只要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如陪爸爸、妈妈走亲访友,家庭喂养的花、鸟、鱼、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新闻联播》、《人与自然》、有趣的儿童节目等,都能够起到丰富学生见闻,充实学生生活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在培养爱好过程中体会习作素材。当今小学生兴趣广泛,爱好多种多样,有的喜欢弹琴,有的擅长画画,有的爱踢球,还有的爱做手工等。学生在学习某种技艺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苦也有乐,这些都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因为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才能写起来有血有肉,学生既学有所长,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五)引导学生在记述日记中储备习作素材。记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点点滴滴记下来,一方面是练笔,另一方面写作时能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学生习作水平自然有明显提高。
三、 课堂延伸,编写“续集”
在教学语文《丑小鸭》一课中,当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就请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有学生这样问:“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还会发生怎样的事呢?”对这一问题我并没有解答以此来寻求它的标准答案,而这样的问题应该说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要一味地寻求,结果便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他们的想象能力。为此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课后延伸题,要求如下:“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还会发生怎样的事呢?”要求学生们发挥想象,自编成一个故事,字数不限,自由命题。如此,学生们想象的翅膀慢慢地煽动起来。
课文已经学完了,似乎该学的都已经学了,但对有的课文而言并没完,仍可大做文章。将要学完课文时,教师可创造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在已学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内容上的延伸,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编写“续集”。对“续集”内容的要求决不可多加限制,让学生的大脑天马行空随意地发挥想象。又如《树叶落了》一文,文中讲到树叶分别落在了地上、沟里、河里等,甲虫、蚂蚁、小鱼等看见了,有的把它们当做屋子,有的把它们当做船,有的把它们当做伞。对于这一课,教师可在课文将结束时提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写下来:树叶还会落在哪些地方?谁看见了?它会把落叶当做什么?
心理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想象活动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他们展开想象的源泉,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的适当指导与点拨将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根指挥棒,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当课文将结束时,如果教师不让学生进行质疑、反思;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定要去寻找它标准、有限的答案;那么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作为教师,要从一年级起,加强对学生作文的练习,在各种活动中,培养作文兴趣,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快乐中作文。
(南安霞美中心小学)
一、 创设情境,营造写作氛围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指导作文教学,要注重创设作文情境。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比如在作文教学之前,我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让学生浮想翩翩,促使学生对说话、写作产生兴趣。如组织学生春游活动,我特意安排学生到大自然中找春天。郊游时让学生唱“春天在哪里呀?……”回到教室我让学生说说你们找到了春天了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迎春花开了”、“草地变绿了”、“燕子飞翔”、“小鸟欢叫”、“农民插秧”、“桃花盛开”等脱口而出。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抓住众多美景中的一种,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点,然后把印象最深的景物写下来。
二、 注重习作素材积累,让学生有话可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习作的关键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一是积累生活感受;二是积累丰富语言;三是积累写作基本功。学生的生活丰富了,习作时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教学中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其尽情地参与生活实践,快乐地感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品味生活,从而获得独特的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情感。
(一)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篮球赛、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自编手抄报、演课本剧、到著名景点游览等。活动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捕捉素材、认真思考,活动后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事物,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从而提高积累素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习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认真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比如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学校附近的花园参加爱绿护绿活动、到消防支队参观、当一名小交警指挥交通等。学生们亲身体验生活,经过亲眼目睹,亲耳聆听,感受颇深。季节变换时,及时提醒学生观察一下自然界的变化,主动到大自然中赏花、观草、看动物、游山、看树,积累个人习作素材。
(三)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寻觅生活素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每天发生着不同的故事,只要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如陪爸爸、妈妈走亲访友,家庭喂养的花、鸟、鱼、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新闻联播》、《人与自然》、有趣的儿童节目等,都能够起到丰富学生见闻,充实学生生活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在培养爱好过程中体会习作素材。当今小学生兴趣广泛,爱好多种多样,有的喜欢弹琴,有的擅长画画,有的爱踢球,还有的爱做手工等。学生在学习某种技艺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苦也有乐,这些都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因为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才能写起来有血有肉,学生既学有所长,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五)引导学生在记述日记中储备习作素材。记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点点滴滴记下来,一方面是练笔,另一方面写作时能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学生习作水平自然有明显提高。
三、 课堂延伸,编写“续集”
在教学语文《丑小鸭》一课中,当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就请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有学生这样问:“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还会发生怎样的事呢?”对这一问题我并没有解答以此来寻求它的标准答案,而这样的问题应该说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要一味地寻求,结果便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他们的想象能力。为此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课后延伸题,要求如下:“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还会发生怎样的事呢?”要求学生们发挥想象,自编成一个故事,字数不限,自由命题。如此,学生们想象的翅膀慢慢地煽动起来。
课文已经学完了,似乎该学的都已经学了,但对有的课文而言并没完,仍可大做文章。将要学完课文时,教师可创造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在已学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内容上的延伸,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编写“续集”。对“续集”内容的要求决不可多加限制,让学生的大脑天马行空随意地发挥想象。又如《树叶落了》一文,文中讲到树叶分别落在了地上、沟里、河里等,甲虫、蚂蚁、小鱼等看见了,有的把它们当做屋子,有的把它们当做船,有的把它们当做伞。对于这一课,教师可在课文将结束时提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写下来:树叶还会落在哪些地方?谁看见了?它会把落叶当做什么?
心理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想象活动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他们展开想象的源泉,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的适当指导与点拨将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根指挥棒,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当课文将结束时,如果教师不让学生进行质疑、反思;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定要去寻找它标准、有限的答案;那么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作为教师,要从一年级起,加强对学生作文的练习,在各种活动中,培养作文兴趣,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快乐中作文。
(南安霞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