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新科技帮助土豆跨入“主粮界”
“吃、穿、住、行”,人类生存四大样中,“吃”为生存根本,所以居四大样之首。如果缺少粮食,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困难。
虽然许多人并没有忍饥挨饿的经历,但粮食危机的确与人类进化史如影相随。人类进化也是一个“逐食而进”的过程,学会了种植作物之后,人类拥有了一项有别于其他“物类”的高级技能。人类靠着农业发展的推力,有了“食无忧,智力优”的进化飞跃,渐渐成为今日地球的主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近三百年间,工业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业技术的发展速度,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目标远未实现,因为在广大区域里,人拉牛耕、靠天吃饭的农业落后状态依然存在,农业技术落后是粮食危机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避免可能的粮食危机到来时不知所措,科学家将气象科学、环境科学、卫星遥感等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对粮食生产的远景进行了模拟监测,结果发现:随着气候的变化,我国的华北地区将面临更加严重的缺水状态,华南地区因为工业用掉更多的水,也会出现缺水现象。华北是小麦主产区,华南是水稻主产区,这些地区如果缺水将导致小麦和水稻的减产!
小麦和水稻减产,粮食危机自然就会出现,因为小麦和水稻是我们一日三餐最为依赖的主粮!由于缺水而导致的粮食危机如何克服?一种耐旱且高产的植物将成为化解粮食危机的“利器”,它的名字叫土豆!
以后,土豆将跨主粮与蔬菜两界,成为主粮的土豆在新科技的帮助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口味呢?
浙江农林大学利用食品分子机能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土豆粉做成了“人造大米”。土豆粉做成的大米观感逼真,与真大米无二样,口感也完全是大米的味道,品尝者一点儿也感觉不出这大米有土豆的味道!
土豆粉既然能做成“大米”,那么做成小麦粉更是不在话下。用土豆粉模拟成的“人造面粉”做面条、面饼、水饺皮,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是正宗的“面粉”品质。当然,用土豆粉加工成“婴儿奶粉”可以替代传统的奶粉,婴儿喝“土豆奶”长大将不算奇闻。
土豆粉除了能做“大米”“白面”“奶粉”之外,还能将其加工成“牛肉”。食品分子机能学可以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改变土豆分子的原来结构,将其变为牛肉分子的构造,造出的“牛肉”也是“纯天然”味道。
科技帮助土豆变主粮。土豆变主粮并不是让我们天天吃土豆泥、土豆片,而是会让土豆变化成我们喜欢吃的各种“变造食物”。
科学探索
经测定,土豆里的营养物质多得“超乎想象”。土豆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好几倍,矿物质含量则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在土豆面前,苹果真是成了“烂苹果”。土豆还有三大主粮所没有的营养物质——胡萝卜素。此外,土豆是非常好的高钾低钠食品,每100克土豆含钾高达300毫克。饮食中的食盐过量,将导致体内的钠过多,进而诱发高血压,如果在饮食中增加钾的摄入,多余的钾排出体外时,可以带走多余的钠,所以土豆成为主粮后,高血压的发病率会明显降低,医药界也是欢迎土豆加入的。
趣味链接
16世纪,土豆被引入欧洲,结果让它经历了长达200年之久的“屈辱史”。土豆外表凹凸不平,切开后会变黑,欧洲人起初不喜欢它,认为土豆不仅会导致麻风病,还会带来梅毒、昏迷、淋巴结核、早逝、不孕不育,那时土豆可谓是“恶名昭著”。俄国为消除饥荒,强迫农民种土豆,结果引发农民暴动,土豆“不幸”被卷入其中,成为“暴动豆”。
高科技频育土豆新品种
土豆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作物,但是要让土豆成为人人接受的主粮,仅靠它的“古老身份”是不行的,因为这个“古老物种”用来果腹是可以的,但要满足现代人丰富的“口感享受”显然能力不足。只有利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品种丰富、品质更优的“新土豆种”,土豆才能满足现代人“享受于吃”的需求。
科学家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研制出“葡萄土豆”。这种土豆紫皮紫肉,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土豆高出30%,可以直接生吃。吃一口,酸甜美味,像是吃一粒大葡萄的口味。
利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的土豆新品种“黑薯”,身份更是金贵。它从皮到肉紫得发黑,其中的花色苷含量非常高。花色苷的身价贵过黄金,每克高达200美元。花色苷抗氧化、抗衰老、防止血管硬化,还是一种有效的抗癌物,这让“黑薯”成为地里产出的“仙人果”,吃一口简直可以“长生不老”呀!
台湾农科部门研制出的“红皮土豆”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很“肥肉”的样子,用这种土豆做的“素红烧肉”,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富含保健物质、能自然吸收的食品越来越受青睐。渐成主粮的土豆在科技的引领下,为适应人们的“吃要求”,像孙悟空一样,变换出许多品种悦人口舌。
所以说土豆主粮化的过程,将是土豆新品种不断呈现的过程。高科技育种技术,正是土豆主粮化的推动力。
科学探索
传统农业需要农民“自留种”,可以让作物“原种”一代代保留下来。而育种技术的发展,让农民不需要“自留种”,只需要种植出售的“商业种”,于是“原种”在种植面积上会萎缩,最终导致“原种”消失。但是优良作物的培育,离不开“原种”,“原种”资源是作物育种的“根源”。消失一个“原种”就等于消失了一个“种资源”,会导致农业育种成为“无源之水”。国际“种子库”里保存有230个野生土豆种和7000多个地方长期栽培种,这些土豆“原种”都是“新种之源”。 趣味链接
研发杂交水稻品种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它是自花授粉,难以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却认为自然界里应该存在“雄花不育”的“天然杂交稻”,如果找到这类“稻种”,就可以大面积搞人工杂交水稻育种了。袁隆平走进“山川野地”,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野外发现了一种“雄花不育”的天然稻种,从而开启了人工杂交水稻育种的科技先河,成为伟大的农业科学家。如果你能从野外寻找到一个新的土豆原种,说不定也会成为农业科学家呢!农业科学不仅要创造“新种”,还要努力发现“原种”。
数字化农业让土豆很幸福
用传统方式种植土豆,土豆的成长经历是比较“艰苦”的,缺水短肥的日子常有,所以传统方式种出的土豆大多是“干瘦”的模样。
数字化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核心技术,正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大显身手,不但能把农民从传统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将土豆从“艰苦”的成长经历中解放出来。数字化农业技术轻松了劳动者,幸福了土豆们。让我们走进数字化农场,看看土豆们是如何在那里幸福成长的吧——
数字化农场由一个个气泡温室大棚连缀而成,远远看去如同许多互相贯通的白色“蒙古包”。温室大棚外层覆盖的是双层薄膜充气气囊,保温效果很好。土豆生长在多层立体栽培架上,无土栽培,“喝”的是营养液,光照不够时会有LED补光灯照得它们“温暖无比”。
农场内安装着数字监控系统,角角落落,地上地下都有传感器,传感器将土豆成长影像和成长环境数据随时传送到农场的监控中心,再通过网络发送到管理终端,通过这套数字系统,管理者即使远在万里,也能清楚地看到农场里的土豆是否生虫,是否“口渴”。数字化农场的温度、湿度、光源、营养液进量等全部由电脑智能控制,管理者只要点点鼠标,就能把土豆养得“白白胖胖”。
土豆在这么“高档的家里”,可谓是吃喝不愁,只管专心成长就行了。一个占地40亩的数字化农场,有多套土豆生长“流水线”,一年可“轮番”生产土豆800多万斤呢!如此惊人产量,够吃吧!真是土豆主粮一登场,粮食危机不足惧呀!
科学探索
无土栽培技术最早是19世纪中期初创,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规模化推广。当前,农业环境面临缺水缺土的制约,省水且无须土壤的无土栽培技术于是大显身手,发展更为迅速。沙漠、荒滩、礁石岛、盐碱地等等这些先前都不宜种植作物的场地,现在都可建设日光温室,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了。无土栽培让农业生产摆脱了环境不良因素的制约,走上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道路。
趣味链接
16世纪,法国科学家帕门蒂尔为了推广土豆,将土豆花送给了当时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非常喜欢,之后出行经常要戴土豆花,对推广土豆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果。帕门蒂尔还在巴黎西郊种植了一块土豆,白天派重兵把守,以示土豆的珍贵,夜晚则假意贿赂士兵,让他们撤防,然后让农民有“偷窃”土豆的机会。果然有许多农民偷到了帕门蒂尔的土豆,视若珍宝,带回家种植。用这种奇特的“招术”,土豆在法国渐渐扩种起来。
(编辑 孙世奇)
“吃、穿、住、行”,人类生存四大样中,“吃”为生存根本,所以居四大样之首。如果缺少粮食,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困难。
虽然许多人并没有忍饥挨饿的经历,但粮食危机的确与人类进化史如影相随。人类进化也是一个“逐食而进”的过程,学会了种植作物之后,人类拥有了一项有别于其他“物类”的高级技能。人类靠着农业发展的推力,有了“食无忧,智力优”的进化飞跃,渐渐成为今日地球的主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近三百年间,工业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业技术的发展速度,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目标远未实现,因为在广大区域里,人拉牛耕、靠天吃饭的农业落后状态依然存在,农业技术落后是粮食危机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避免可能的粮食危机到来时不知所措,科学家将气象科学、环境科学、卫星遥感等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对粮食生产的远景进行了模拟监测,结果发现:随着气候的变化,我国的华北地区将面临更加严重的缺水状态,华南地区因为工业用掉更多的水,也会出现缺水现象。华北是小麦主产区,华南是水稻主产区,这些地区如果缺水将导致小麦和水稻的减产!
小麦和水稻减产,粮食危机自然就会出现,因为小麦和水稻是我们一日三餐最为依赖的主粮!由于缺水而导致的粮食危机如何克服?一种耐旱且高产的植物将成为化解粮食危机的“利器”,它的名字叫土豆!
以后,土豆将跨主粮与蔬菜两界,成为主粮的土豆在新科技的帮助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口味呢?
浙江农林大学利用食品分子机能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土豆粉做成了“人造大米”。土豆粉做成的大米观感逼真,与真大米无二样,口感也完全是大米的味道,品尝者一点儿也感觉不出这大米有土豆的味道!
土豆粉既然能做成“大米”,那么做成小麦粉更是不在话下。用土豆粉模拟成的“人造面粉”做面条、面饼、水饺皮,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是正宗的“面粉”品质。当然,用土豆粉加工成“婴儿奶粉”可以替代传统的奶粉,婴儿喝“土豆奶”长大将不算奇闻。
土豆粉除了能做“大米”“白面”“奶粉”之外,还能将其加工成“牛肉”。食品分子机能学可以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改变土豆分子的原来结构,将其变为牛肉分子的构造,造出的“牛肉”也是“纯天然”味道。
科技帮助土豆变主粮。土豆变主粮并不是让我们天天吃土豆泥、土豆片,而是会让土豆变化成我们喜欢吃的各种“变造食物”。
科学探索
经测定,土豆里的营养物质多得“超乎想象”。土豆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好几倍,矿物质含量则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在土豆面前,苹果真是成了“烂苹果”。土豆还有三大主粮所没有的营养物质——胡萝卜素。此外,土豆是非常好的高钾低钠食品,每100克土豆含钾高达300毫克。饮食中的食盐过量,将导致体内的钠过多,进而诱发高血压,如果在饮食中增加钾的摄入,多余的钾排出体外时,可以带走多余的钠,所以土豆成为主粮后,高血压的发病率会明显降低,医药界也是欢迎土豆加入的。
趣味链接
16世纪,土豆被引入欧洲,结果让它经历了长达200年之久的“屈辱史”。土豆外表凹凸不平,切开后会变黑,欧洲人起初不喜欢它,认为土豆不仅会导致麻风病,还会带来梅毒、昏迷、淋巴结核、早逝、不孕不育,那时土豆可谓是“恶名昭著”。俄国为消除饥荒,强迫农民种土豆,结果引发农民暴动,土豆“不幸”被卷入其中,成为“暴动豆”。
高科技频育土豆新品种
土豆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作物,但是要让土豆成为人人接受的主粮,仅靠它的“古老身份”是不行的,因为这个“古老物种”用来果腹是可以的,但要满足现代人丰富的“口感享受”显然能力不足。只有利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品种丰富、品质更优的“新土豆种”,土豆才能满足现代人“享受于吃”的需求。
科学家利用转基因育种技术,研制出“葡萄土豆”。这种土豆紫皮紫肉,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土豆高出30%,可以直接生吃。吃一口,酸甜美味,像是吃一粒大葡萄的口味。
利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的土豆新品种“黑薯”,身份更是金贵。它从皮到肉紫得发黑,其中的花色苷含量非常高。花色苷的身价贵过黄金,每克高达200美元。花色苷抗氧化、抗衰老、防止血管硬化,还是一种有效的抗癌物,这让“黑薯”成为地里产出的“仙人果”,吃一口简直可以“长生不老”呀!
台湾农科部门研制出的“红皮土豆”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很“肥肉”的样子,用这种土豆做的“素红烧肉”,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富含保健物质、能自然吸收的食品越来越受青睐。渐成主粮的土豆在科技的引领下,为适应人们的“吃要求”,像孙悟空一样,变换出许多品种悦人口舌。
所以说土豆主粮化的过程,将是土豆新品种不断呈现的过程。高科技育种技术,正是土豆主粮化的推动力。
科学探索
传统农业需要农民“自留种”,可以让作物“原种”一代代保留下来。而育种技术的发展,让农民不需要“自留种”,只需要种植出售的“商业种”,于是“原种”在种植面积上会萎缩,最终导致“原种”消失。但是优良作物的培育,离不开“原种”,“原种”资源是作物育种的“根源”。消失一个“原种”就等于消失了一个“种资源”,会导致农业育种成为“无源之水”。国际“种子库”里保存有230个野生土豆种和7000多个地方长期栽培种,这些土豆“原种”都是“新种之源”。 趣味链接
研发杂交水稻品种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它是自花授粉,难以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却认为自然界里应该存在“雄花不育”的“天然杂交稻”,如果找到这类“稻种”,就可以大面积搞人工杂交水稻育种了。袁隆平走进“山川野地”,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野外发现了一种“雄花不育”的天然稻种,从而开启了人工杂交水稻育种的科技先河,成为伟大的农业科学家。如果你能从野外寻找到一个新的土豆原种,说不定也会成为农业科学家呢!农业科学不仅要创造“新种”,还要努力发现“原种”。
数字化农业让土豆很幸福
用传统方式种植土豆,土豆的成长经历是比较“艰苦”的,缺水短肥的日子常有,所以传统方式种出的土豆大多是“干瘦”的模样。
数字化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核心技术,正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大显身手,不但能把农民从传统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将土豆从“艰苦”的成长经历中解放出来。数字化农业技术轻松了劳动者,幸福了土豆们。让我们走进数字化农场,看看土豆们是如何在那里幸福成长的吧——
数字化农场由一个个气泡温室大棚连缀而成,远远看去如同许多互相贯通的白色“蒙古包”。温室大棚外层覆盖的是双层薄膜充气气囊,保温效果很好。土豆生长在多层立体栽培架上,无土栽培,“喝”的是营养液,光照不够时会有LED补光灯照得它们“温暖无比”。
农场内安装着数字监控系统,角角落落,地上地下都有传感器,传感器将土豆成长影像和成长环境数据随时传送到农场的监控中心,再通过网络发送到管理终端,通过这套数字系统,管理者即使远在万里,也能清楚地看到农场里的土豆是否生虫,是否“口渴”。数字化农场的温度、湿度、光源、营养液进量等全部由电脑智能控制,管理者只要点点鼠标,就能把土豆养得“白白胖胖”。
土豆在这么“高档的家里”,可谓是吃喝不愁,只管专心成长就行了。一个占地40亩的数字化农场,有多套土豆生长“流水线”,一年可“轮番”生产土豆800多万斤呢!如此惊人产量,够吃吧!真是土豆主粮一登场,粮食危机不足惧呀!
科学探索
无土栽培技术最早是19世纪中期初创,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规模化推广。当前,农业环境面临缺水缺土的制约,省水且无须土壤的无土栽培技术于是大显身手,发展更为迅速。沙漠、荒滩、礁石岛、盐碱地等等这些先前都不宜种植作物的场地,现在都可建设日光温室,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了。无土栽培让农业生产摆脱了环境不良因素的制约,走上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道路。
趣味链接
16世纪,法国科学家帕门蒂尔为了推广土豆,将土豆花送给了当时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非常喜欢,之后出行经常要戴土豆花,对推广土豆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果。帕门蒂尔还在巴黎西郊种植了一块土豆,白天派重兵把守,以示土豆的珍贵,夜晚则假意贿赂士兵,让他们撤防,然后让农民有“偷窃”土豆的机会。果然有许多农民偷到了帕门蒂尔的土豆,视若珍宝,带回家种植。用这种奇特的“招术”,土豆在法国渐渐扩种起来。
(编辑 孙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