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无痕”论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文章,历来被认为是一件高雅而难的事,它与个人的气质、修养、学识、悟性乃至价值观念有关,且有一个从积累学习、内化吸收到创意表达的必然过程。
  然而,中学作文教学的某些实践却让我们常常困惑:作文可以通过短期强化训练达到“目标”;考场作文可以通过某些技巧而轻松取胜;作文课技巧满堂;报纸杂志多载“应试研究”。本应是日熏月染的功夫却一下子有了终南捷径。
  作文教学之所以如此“有痕”,缘自教师对教育目标的急功近利,对教学规律的粗浅把握,对创作特征的认识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里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无痕”教学提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情绪和状态,强调教学必须根据学生、教学的实际进行智慧而合理的调控。它主张作文教学不“教技巧”而要“有技巧地教”,教学着眼考试而又须不囿于考试,强调教学艺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主张教学在“不露痕迹”中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淡化意识,融写作于无意
  首先是淡化为考试而作文的意识。为分数而写作只会导致“假”、“空”、“伪”的文风,不符合“文以载情,文以载道”的规律。用恰当的方式先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化任务为“内需”,使学生作文的行动处于无意识高热情状态,这样,作文的教学才会显示出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科学逻辑。
  其次是淡化作文课的意识。不明确划分阅读课和作文课的界限,将作文教学有机地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只要时机适宜,内容适合,就可以在阅读课中进行写作训练。不明确划分作文和生活的界限,树立作文即生活观念,将作文教学有机地贯穿到生活实际中去。只要学生有生活、有感受、有欲望,就可以写,就可以“完成作文任务”。
  再次是淡化作文的“规范”意识。要松开“规范”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思维开阔,灵感涌现。作文“规范”的指导在不动声色中引导,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二、选题入情,引表达于无觉
  选题要切入学生生活。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寻找他们的热门话题,让他们有表达欲望,笔下“言之有物”。这样的选题学生是欢迎的,情绪是高涨的,表达是无觉的。
  选题要切中学生的情感。好的文题学生一见便浮想联翩,产生写作的冲动;差题学生搜肠刮肚也挤不出几个字。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性,将训练目标分解成几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阶段,从调动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
  选题还要求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既然文章是思想认识(情绪)的产物,而人的思想认识 (或情绪)又存在着个别差异和阶段差异,作文教学就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状态和阶段状态。集体要求与个别布置相结合,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手教示例,消技法于无形
  作文技法不可缺少,但技法统领一切,势必抹杀学生的写作个性。技法总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它并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
  手教示例的含义之一,是写下水文。有两种形式的下水文,一是教师根据文题自写的示例作文,一是教师选取学生有修改意义的典型习作,根据学生的思路和风格修改的示例作文。下水文的最大益处,就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最形象的蓝本和最具体的思路点拨,解决学生写作实践中的最实在的困惑。
  手教示例的含义之二,是与学生一起构思,从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给予学生全程的示范。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师只能做一个引领者而不能代替学生,指导时必须给足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肯定学生的创意,并随机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手教示例的含义之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师针对不同学生习作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具体点拨。不但指明问题,而且引导解决问题;不但引导解决问题,而且布置相宜的任务形成解决相似问题的能力。
  四、区别对待,寓有序于无序
  1. 认真分析具体阶段学生写作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到后续训练的方向。学生的写作知识体系是无序的、凌乱的,教师必须找准学生问题的切入口,以点带面,逐步构建学生的写作能力体系。
  2. 抓住生活中的写作契机,随机进行写作训练。比如新生入校,总有对过去生活的回顾留恋,对新生活热情的展望,教师就势引导学生对岁月进行感悟;比如寄宿学生不满寄宿生活的清苦,渴望家的温暖,教师可让学生大胆表达,引导学生在比较寄宿生活与以前生活时学会观察。教师须做一个豁达大度的智者,一方面能敏锐观察学生的情绪,一方面能包容学生短期内的片面认识,并有就势引导的能力。
  3. 建立个人写作档案,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跟踪观察,制定相宜策略。这对于整个班级而言,是无序的;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却是有序有针对性的,也是更具实效的。
  五、方式灵活,燃热情于无痕
  1. 构建结构分数体系,融分析于评判。将作文分数划分为构思、选材、立意、书写等若干部分明示学生,学生每次依据分数的结构对自己作文的得失进行反思。分数的组成部分教师视班级写作实情而定。
  2. 重视评语的情感热度。杜绝无批语、批语潦草、只批不改等现象。评语重视内容的引领、探讨,有教师真情实感的流露。对学生写得好的地方肯“热评”——感情热烈,喜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如旁批“拍案”、“问得妙绝”、“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反对将困难反抛给学生,将学生想不出(或用得不恰当)的词、无法衔接的段落、升华不力的地方,在毫无指引的情况下回扔给学生改。重视对学生的纵向评判,肯定学生个人的进步,慎作班级横向比较。
  3. 拓展评价途径,多面褒扬促进。教师要善于创新评价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契机和资源,在不断的褒扬和有技巧的点拨中燃起学生的写作热情。课间“喜不自禁”的欣赏目光,将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传阅”或寄给其家长,为学生习作结集,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习作等等,均是点燃学生热情的好方法。表扬要真,神态语言均无做作;表扬要热,欣赏之情要溢于言表;表扬要实,所有表扬均有依据。提倡多用委婉形式指出问题,反对突兀批评或简单批评。
  综上所述,中学作文无痕教学的若干特征,是建立在对创作形成的特殊规律、人的认知的客观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规律认识之上的。它的提出,只不过是要表露:在课改轰轰烈烈进行着的今天,我们该用怎样求真务实的精神去面对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润物无声”(即“无痕”),这是对教育对象不露声色的引领,是洞悉教学规律后的熟稔,是教学实践中高超的调控,是一种厚积基础上的睿智。
  (作者单位:如皋市实验初中)
其他文献
外出观光觉得山川是美的,居家休憩觉得闲适是美的,阅读经典同样让你感到魅力无穷。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名作《珍珠鸟》就是这样一篇百读不厌的经典,精致、细腻、动人的文字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真好”的世界。    一、情感“真好”    文以情动人,《珍珠鸟》向我们展现了人与鸟美好的情感,它既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信赖。“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独词成句,置于篇首,然后补上“真好”的内涵,如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语第二册(必修)时,发现有的课文的语句在表达上存在一些问题。现撷录如下。以期同行在教学时注意。    一、推理不严密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南州六月荔枝丹》  句中说“荔枝原产于我国”,其理由为“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仅凭“两地有野生的荔枝林”,就断言荔枝原产于我国,这太不严密。“野生荔枝林”和“荔枝原产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前沿领域,现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四种融资模式的流程及其风险要素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结果发现:线上供应链金融协同效率有较大担升,但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影视歌曲则更为特殊。在此类翻译中,除了要让歌词节奏与音乐相匹配,内容与背景相结合,还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原作与译作不仅要符合认知结
2017年12月21日,由国家电网公司与巴西国家电力公司联合中标的巴西士800千伏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一期工程(以下简称“一期”)投运仪式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埃斯特罗托换流站现
题,额也;目,人眼。(许慎《说文解字》)  可见,题目就如同一个人的前额和眼睛,拟好了,让人一见钟情流连忘返;拟不好,让人视而不见心生倦意。所以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所谓窗口式题目,就是文章以一个具体小巧、言简意赅、别开生面的词语或短语作题目,引导读者透过这扇窗口来感知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在眼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主宰的写作训练中,在成千上
根据对外贸易相关理论,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对安徽省1997年到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选取5个合理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其次,运用MATLAB软件对安徽省对外贸易影响因
在阿伦特和本雅明的思想体系中,“讲故事”都是很少被关注的重要命题。阿伦特将讲故事当作反抗权力、保障自由的方式,故事具有记录行动的政治价值,它以其偶然性和多元性避免
采用硅烷偶联剂Z6020对六方氮化硼(h-BN)进行改性,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改性氮化硼(PI/f-BN)复合薄膜。利用红外光谱仪、自制调频耐电晕装置和宽频介电谱测试仪对复合薄膜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终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课本上林海音女士提及的《骊歌》是一首流行于我国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由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填一首外国名曲而成。当时的学校常常把这首歌当作“毕业歌”来唱①,那么“告别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