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城,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和沃土。广大语文教师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要让孩子认识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让青少年逐步成为撑起中华大厦的梁柱,让传统文化在新一代手中发扬光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呢?
一、背诵古诗词,品味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阆苑中馥郁芬芳的一块园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长久以来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子孙,对他们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古诗词的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极易背诵的特点,采用多侧面、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诗词歌赋在教学中的作用。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诗词,指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感受古诗词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徜徉,感受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民族文化艺术雨露的滋润。这样就可以利用点滴时间传授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利用成语,学习传统文化
成语则是经典古籍之精华,是文化传递和文化精神保存的极好载体和种子。成语中的相当部分由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谚语俗语、史实逸闻以及诗文语句凝聚演化而来,往往有深刻的寓意、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成语中的许多内容表现出民族的进取和改革精神,我们应该珍视它、学习它、运用它。收集成语故事、开展讲成语故事比赛,可以增长成语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可爱,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各类成语词典,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在报纸、杂志等资料上收集有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利用晨读前的五分钟时间,每天由一名学生,讲解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讨论给我们的启示。引导学生重点探讨成语故事对今人的借鉴意义。如讲“负荆请罪”的故事,“将相和”带来了赵国的稳定和强盛,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使国家和民族坚如磐石、固若金汤,立于不败之地。引导学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正确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向上的友谊。再如讲“胡服骑射”的故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使赵国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现实,使学生认识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不竭动力。通过讲成语故事,挖掘并汲取成语中蕴含的积极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中,通过辩证思考,看清事物的本质,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自觉吸取传统文化中先进的、正确的、美好的东西。
三、收集春联,感受传统文化
春联既是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的一种文体,又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形式成双成对、两联彼此相对,内容相互照应、紧密联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贴春联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既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园地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每年寒假,我总会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让学生收集春联,收集有关春联的起源、演化、传说、特征等相关内容。到开学后,我总能惊喜地发现学生对这项作业的热情非常高,于是,我便在班队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交流归类。学生收集的春联种类繁多,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成果的等等;有关春联的起源、演化、特征、传说的交流,学生更是竞相发言,辩争激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积累了语言,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采撷警语名言,继承传统文化
古今名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留下许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语。这些警语既是他们做人、做事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收集这些语言的精华,继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还能帮助我们去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警语的收集方法不拘一格,如采用分类收集法,可以将所收集到的警语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归类:“思想火花”、“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间篇”、“知识篇”、“恒心篇”等。将收集的警语制作成卡片会更便于分类、便于贮存。为了激发同学们收集警语的积极性,可以在班级板报上开辟出“警语专栏”,刊出同学们收集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的警语;也可以在学校、在班级开展警语展示、警语评比等活动,制定出评分标准,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背诵古诗词、学习成语、收集春联警语等方法,可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火炬代代传下去。■
一、背诵古诗词,品味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阆苑中馥郁芬芳的一块园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长久以来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子孙,对他们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古诗词的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极易背诵的特点,采用多侧面、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诗词歌赋在教学中的作用。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诗词,指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感受古诗词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徜徉,感受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民族文化艺术雨露的滋润。这样就可以利用点滴时间传授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利用成语,学习传统文化
成语则是经典古籍之精华,是文化传递和文化精神保存的极好载体和种子。成语中的相当部分由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谚语俗语、史实逸闻以及诗文语句凝聚演化而来,往往有深刻的寓意、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成语中的许多内容表现出民族的进取和改革精神,我们应该珍视它、学习它、运用它。收集成语故事、开展讲成语故事比赛,可以增长成语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可爱,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各类成语词典,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在报纸、杂志等资料上收集有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利用晨读前的五分钟时间,每天由一名学生,讲解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讨论给我们的启示。引导学生重点探讨成语故事对今人的借鉴意义。如讲“负荆请罪”的故事,“将相和”带来了赵国的稳定和强盛,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使国家和民族坚如磐石、固若金汤,立于不败之地。引导学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正确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向上的友谊。再如讲“胡服骑射”的故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使赵国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现实,使学生认识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不竭动力。通过讲成语故事,挖掘并汲取成语中蕴含的积极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中,通过辩证思考,看清事物的本质,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自觉吸取传统文化中先进的、正确的、美好的东西。
三、收集春联,感受传统文化
春联既是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的一种文体,又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形式成双成对、两联彼此相对,内容相互照应、紧密联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贴春联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既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园地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每年寒假,我总会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让学生收集春联,收集有关春联的起源、演化、传说、特征等相关内容。到开学后,我总能惊喜地发现学生对这项作业的热情非常高,于是,我便在班队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交流归类。学生收集的春联种类繁多,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成果的等等;有关春联的起源、演化、特征、传说的交流,学生更是竞相发言,辩争激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积累了语言,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采撷警语名言,继承传统文化
古今名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留下许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语。这些警语既是他们做人、做事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收集这些语言的精华,继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还能帮助我们去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警语的收集方法不拘一格,如采用分类收集法,可以将所收集到的警语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归类:“思想火花”、“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间篇”、“知识篇”、“恒心篇”等。将收集的警语制作成卡片会更便于分类、便于贮存。为了激发同学们收集警语的积极性,可以在班级板报上开辟出“警语专栏”,刊出同学们收集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的警语;也可以在学校、在班级开展警语展示、警语评比等活动,制定出评分标准,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背诵古诗词、学习成语、收集春联警语等方法,可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火炬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