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采分点 提高得分率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找准命题老师给定的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因为文言文翻译题,一个句子往往会给定两到三个得分点,阅卷者根据采分点予以给分。下面以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要求翻译的句子为例,总结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采分点,以期帮助同学们有效备考,提高翻译题的得分率。
  采分点之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因此,在具体翻译时,准确把握一词多义词语的语境义项对翻译文言句子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1)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2011年高考重庆卷11题第②句)
  (2)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2011年高考江苏卷13题第③句)
  (3)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第①句)
  分析:(1)句中的“徇”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巡行、示众、当众宣布号令、掠夺地盘、谋求等。根据语境,可知“示众”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2)句中的“贷”字常见的义项有:给予、借出、借入、宽恕等。根据语境揣测,此处“宽恕”义项最恰当,如成语“严惩不贷”的“贷”就是此义项。此句应译为:(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3)句中的“让”常见的义项有:责问、责备、谦让、转让等。根据语境揣测,此处“谦让”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采分点之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某些词会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了某一新的意义,临时充当了另一类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的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状语),动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例如:
  (4)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2011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第①句)
  (5)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2011年高考江西卷第13题第③句)
  (6)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9题第①句)
  (7)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①句)
  (8)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7题第②句)
  分析:(4)句中,“新”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新修”;(5)句中,“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为贤”;(6)句中,“衰”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译为“衰靡的文风”;(7)句中,“树”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树立墓碑”;(8)句中,“死”是为动用法,应译为“为……而死”,“退”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退”
  参考译文:(4)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5)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6)韩愈(韩文公)的文章,振兴了八个朝代衰靡的文风。(7)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不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8)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采分点之三:古今异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特别是那些与现代汉语中的书写相同但意思和用法完全不同的词语。例如:
  (9)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第③句)
  (10)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③句)
  (11)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第②句)
  分析:(9)句中,“本事”是两个词,意思是“根本的事情”,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本事”;(10)句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节词,意义为“可以把”;(11)句中,“前行”也是两个单音节词,这里的“行”读音为háng,意思是“作战队伍的行列”,所以“前行”在这里是“队伍的前列”。
  参考译文:(9)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10)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11)(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
  采分点之四: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是文言文里的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翻译时必须加以注意。例如:
  (1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2011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第②句)
  分析:“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参考译文:(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采分点之五:重要虚词
  虚词是辅助实词构成句子语法结构或表达语气的。《考试大纲》规定了考生应掌握的18个重点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求掌握这些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大多数虚词既有其基本用法,表示其语法功能,又有意义,能在现代汉语里找到相对的虚词加以解释。有些考生因对虚词重视不够,对虚词的差别没有做细致的分析,导致在翻译时随意误译。因此,对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重点虚词要准确翻译。例如:
  (13)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2011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①句)
  (14)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2011年高考辽宁卷第7题第②句)
  (15)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2011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第②句)
  分析:(13)句中,“焉”,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14)句中,“所”,表大概数目,翻译为“左右”;(15)句中,“以”,介词,可翻译为“根据”。
  参考译文:(13)像你的才能,没有实行自己的主张不能做到的,哪里用得着赠送物品呢?(14)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15)(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采分点之六: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中正常句式语序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在翻译时将其变换成现代汉语惯常的句式。句式是翻译考查的重要方面,一般命题者选取句子都是仔细考虑了句子的句式特点。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例如:
  (16)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第②句)
  (17)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1题第①句)
  (18)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2011年高考江西卷第13题第①句)
  (19)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2011年高考上海卷第19题第①句)
  (20)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7题第②句)
  分析:(16)句中,“洵奇男子也”是判断句式,应翻译为“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17)句中,“弗之顾”是宾语前置句,即“弗顾之”,应翻译为“没有人理睬他”。(18)句中,“迁”在这里,根据上下文理解应为没有语言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翻译为“被贬”。(19)句中,“进之于楚庄王”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介词短语“于楚庄王”调整到“进之”前,再进行翻译。(20)句中,“不许”省略了主语“皇上”,翻译时应补充出主语来。
  参考译文:(16)(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17)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睬他。(18)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19)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20)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采分点之七: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指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固定结构在古汉语中大量存在,而在现代汉语里大多已经消失,考生不明了就没法翻译。所以积累一些固定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固定结构主要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什么……”),“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如……何”、“若……何”(这三个都可译为“把……怎么样”)等。例如:
  (21)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1题第②句)
  分析:“得非……乎”是固定结构,可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参考译文: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道:“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采分点之八: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对于单音节词一般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
  (2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1题第②句)
  分析:句中的“裘帽”是两个单音节词,我们在翻译时应将其分别凑成双音节词,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参考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貂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采分点之九:古代文化
  古文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古代文化。文言中保留着不少礼仪、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称谓、人事活动等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便难以深入理解,更不可能准确翻译。例如:
  (23)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第②句)
  (24)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2011年高考辽宁卷第7题第②句)
  分析:(23)句中的“足下”是一个敬词,表示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翻译为“你”。(24)句的“苦节”是这一句的关键词,它涉及到人文典故。《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於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参考译文:(23)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24)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采分点之十: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是比喻,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则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是借代,就应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如是互文,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是委婉,则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25)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1题第②句)
  分析:句中的“布衣”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因为在古代布衣一般为庶民之服,所以用“布衣”借指平民。如果不了解此修辞而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参考译文: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道:“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着力找准采分点,力争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尽量避免失分。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莞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在几千年的中国人文传统里,以人为中心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但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还是有些狭隘,悲悯情怀更具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悲天悯人,首先更应该“悲天”,对包括整个自然界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悲悯。面对恐龙的灭绝、白鳍豚的灭绝,我们除了想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类自身面临的苦难之外,更应该认识到
期刊
【考题趋势】  有人说语用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百花园”、“创新地”,此话说的一点也不为过。高考语文试题中近年来创新元素最多的就是语用题。语用题命题取材的视野极为开阔,命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很大,试题与时代、生活、语文素养密切相关,又是主观性试题,考生审题的干扰性因素较多,故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具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好的语用题常常是试卷的亮点。高考语用题中的仿句题是常见题,也是常考常新的题型,仿
期刊
并列式论证方法是议论文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此法在论证过程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论证方法的特点是,形式上结构清晰,角度多样,层次分明,给人以井然有序之感,且能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增强文章的立体感,丰富文章的内涵。  要写出一篇议论文佳作,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究竟如何恰当运用论证方法写作议论文呢?
期刊
高考诗歌鉴赏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很好地反映出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但它的提问多种多样、变化无端:景象、形象、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往往让考生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造成失分。下面,以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帮助考生掌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步骤,以期给考生有益的启示。  一、“意境情感”型  1.命题特点。此类题型一般从两个方面来
期刊
游了寒山寺后,那旷远的钟声,久久撞击着我的心扉。吴中古寺,蕴涵文化价值的确实不少,唯有寒山寺声名远播。古寺的钟声,张继的诗,是一只大鹏的劲翼,背负着它,早已翱翔在云天之外。  然而,遥想当年,一个风高月暗的秋夜,古寺旁,枫桥边,摇摇荡荡地泊下一只孤舟,冷月滑下了山脊,风霜遍地,在寒气相逼的秋夜,数只乌鸦声声悲啼。萧萧江枫,点点渔火,映着舟中的愁客。这钟声还有现在的况味吗?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学
期刊
优秀记叙文一般有三个基本要求:①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这些要求,应该人人明白。然而,现在很多考生写记叙文,多是信马由缰的作文,既不见“事”,又不见“人”,更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描写。  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
期刊
凝视  冯永杰    对一幅名画凝视  对一束鲜花凝视  对一抹远山凝视  对一泓碧水凝视    凝视,是一种品味    对一尊塑像凝视  对一座丰碑凝视  对一面旗帜凝视  对一枚勋章凝视    凝视,是一种瞻仰    对一片竹林凝视  对一扇窗口凝视  对一行大雁凝视  对一叶归帆凝视    凝视,是一种思念    对一个老人凝视  对一群孩子凝视  对一双泪眼凝视  对一朵笑靥凝视    凝
期刊
这篇撼人心魄的小小说,以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为描述对象,以“圣诞礼物”为线索,用一个饱含真情的故事,讴歌了纯真的童心和真挚的爱,谱写了一曲温情的爱的颂歌,告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们,不要將“冰冷的手”伸向那“暖烘烘的小脸蛋”。其实,在孩子们那稚嫩的胸腔里,流淌着最真挚、最纯洁的爱。这种爱甚至会比成人更炽热、更无私;这种爱就像永恒的星辰,璀璨耀眼,让这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作品的写作技法主要表
期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梦想登临泰山的愿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登顶飞来峰后的豪情。古人喜欢登高,常以五岳为尊。或许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我们这些后生的血管里也流淌着对登临的向往。  一  登临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追求的是梦想,追求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俗语有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理性的追求,而不是像野兽那样只对
期刊
小小说《做客》反映了这样一个并不鲜见、令人悸动的事实:因为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间太长了,孩子们都快忘记他们是“一家人”的身份了,觉得爸爸妈妈是客人一样,放假去与他们相聚,被孩子们理解为是到“他们家”做客。“家人做客”,反映了一种莫可奈何的社会现象,令人动容的同时,能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以下几点可供写作时借鉴:  1.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巧妙安排。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但是作者又写了那群小伙伴,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