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农村问题学生现象日益严重,这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家庭教育缺失,让留守儿童因身心得不到健康成长,农村教育资源的缺失,特别是德育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让问题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使得在错误的人生轨迹上越走越偏。加之学生思想认知的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染,在上述客觀与主观因素的结合下,使得农村问题学生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让农村教育质量严重滞后。因此,加强农村问题学生的专题调研,科学分析其产生的内外原因和负面影响,方能对症下药,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帮助农村问题学生迷途知返,亡羊补牢,重回正道。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学生;教育现状;转化策略
农村问题学生是我国教育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促成的,值得教育部门加大关注力度,通过制定科学的方案和措施来逐步解决。这其中,加强农村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势在必行,对问题早发现,早纠正,使其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才。本文将结合农村学生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转化方法,具体如下。
一、农村问题学生的类型与表现特点分析
(一)无视规范,纪律观念淡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问题学生当中,一类是年少无知,家庭教育在其习惯,品行的管教上存在疏忽,学校在对其品德教育、思想塑造上不够重视,使其放飞自我,任性而为,不把学校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放在眼里。而是在上课中好动,东张西望,无视老师的管教,以自我为中心,只凭自己的喜怒哀乐来进行随意的活动;另外一类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叛逆期中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使其叛逆性的心理高于理智性的心理,致使其产生否定权威,不服教育,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思想,以打破常规制度为荣。这些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染而成为问题学生。
(二)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落后
学生之所以有学习成绩优劣之分,主要在于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否强烈,坚定,对老师的知识点是否真正消化吸收,并不在于智商的高低。如果学生在学习上面没有学习动力和乐趣,觉得知识枯燥无味,加之父母的溺爱思想的放纵,社会上“学习无用论”的影响,就会让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导致上课不注意听讲开小差,课外不完成作业只想玩,甚至还出现逃学、旷课的举动,这样就会成为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不良学生”的典范,加之知识越来越难以理解掌握,学习成绩长期未能提高,让这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索性破罐子破摔,思想上麻木,丧失了自尊和自重,在“问题学生”的路上越走越远。
(三)惹是生非,品行不端正
一方面是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不够持续深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是如今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承受了过多的关心和呵护,其很多都有自私自利,享乐安逸的思想。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候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时候甚至不惜触犯道德底线,跨越制度界限。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学生从小形成的不端正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纠正,就会形成思维定势,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行事,进而会酿成更大的恶果。
(四)成长坎坷,心智有缺陷
孩子的成长轨迹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条线平行,并贯穿于其整个成长阶段。学校提供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引导教育,家庭提供孩子人格、思想、行为习惯等心智方面的引导教育,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我国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家庭父母进城务工,让农村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这就让其失去了家庭教育带来的重要作用。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问题学生中有70%是因为家庭教育功能丧失而产生的。
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没有父母在身边而失去了安全感的保护和依赖,使其产生生活的无助感、心灵的空虚感和心理的压抑感,内向型人格的学生会在社交沟通上自卑自闭,学习上缺乏信心,行为上懦弱逃避;外向型人格的学生会出现自我保护意识强,因心理不平衡而导致的妒忌心和好胜心,易怒暴躁,有言语和行为攻击行为。
(五)迷恋网游,成瘾不自省
网络有利有弊,对于学生来说不加以引导,便会及其容易沉迷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成为“网络瘾君子”。这样首先会消耗孩子大量的时间精力,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其次会因网游中色情、功利、暴力的情境画面,让孩子身心受到毒害,用不健康的思想指导人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让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浪费时光。
二、农村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因素的促使
社会风气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影响,孟母三迁便是对环境影响孩子教育的佐证。我国目前是多元化思想并存的状态,尤其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披着光鲜吸引人的外衣,容易让是非判断能力较弱的学生陷入其中,形成误导人生的有害思想。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一方面抵消学校真善美德育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认知的误区和偏差,最终贻害终生。
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在前文中已经有所涉足,俗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和老师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风向标的引导作用。然而一些家长自身行为不检点,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甚至用错误的思想灌输孩子,一些老师由于班级管理情况复杂,自身精力不够,加之片面地将问题学生归纳为差生行列,这样导致问题学生将错误的事情当作正确的来做,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亡羊补牢,导致问题学生形成思维定势,难以回头。
(二)学生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事物的发展需要内外因相结合,其中内因是关键。农村问题学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再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外在因素对学生的干扰,让其自身思想品德,人格修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存在短板,最终让自己在成长之路上因缺乏各种优良素质的有效激励,自然便会陷入到各种消极和负面的心理情绪和思想感受之中,而且会让问题学生在这负面心理效应的恶性循环中最终迷失自我。在课堂上的表现为,首先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薄弱,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差,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而是自身的内心波动。由于其自我控制力差,便会出现影响课堂教学的小动作,小表情出现,在老师的批评之后又会因心智发展不成熟而陷入害怕同学嘲笑,家长批评的挣扎中,如果家长放任不管,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性格和情绪会越来越麻木,严重时会出现顶嘴,攻击等反叛行为。以此类推,学生将这种行为方式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将自己推向极端。
三、农村问题学生转化策略分析
(一)情感转化策略是前提
前文所述,农村问题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在于家庭关爱的缺失,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情谊,是让农村问题学生感受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形式。这其中,老师要提升自己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的能力,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让其有迷途知返,浪子回头的顿悟感,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上要公正,公平,不以成绩论优劣,要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发扬。老师还要积极构建温馨友好的班级氛围,让同学们不用戴有色眼镜看待问题学生,而是让问题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学习活动中,让问题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回集体荣誉感,在互帮互助的班风中找回自信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关心问题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并促成其和父母多沟通,多联系,让其感受到父母在外拼搏的艰辛不易,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多元化教育策略是重点
多元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打破应试教育桎梏行之有效的方式。农村教育由于资源有限,一直以来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就使得农村问题学生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又找不到另外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不得已撞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而发展多元化教育,能够发现农村孩子在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天赋,引导学生来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就能够转移其注意力,将更多的心思依旧放在自我能力的提升之上,能够为日后的职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农村问题学生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才,也是教育成功的表现。
四、结束语
农村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还应包含法律法规制度的教育和约束,只有让学生明白触碰法律底线之后的代价,才能让其产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敬畏心,形成知法守法的意识。而且学校还应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用积极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道理和故事感化问题学生,重铸其思想道德观念,让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盛洁芳.浅析农村“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1):76-77.
[2]沈培英.农村小学“问题学生”帮扶转化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7(32):25-25.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学生;教育现状;转化策略
农村问题学生是我国教育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促成的,值得教育部门加大关注力度,通过制定科学的方案和措施来逐步解决。这其中,加强农村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势在必行,对问题早发现,早纠正,使其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才。本文将结合农村学生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转化方法,具体如下。
一、农村问题学生的类型与表现特点分析
(一)无视规范,纪律观念淡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问题学生当中,一类是年少无知,家庭教育在其习惯,品行的管教上存在疏忽,学校在对其品德教育、思想塑造上不够重视,使其放飞自我,任性而为,不把学校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放在眼里。而是在上课中好动,东张西望,无视老师的管教,以自我为中心,只凭自己的喜怒哀乐来进行随意的活动;另外一类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叛逆期中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使其叛逆性的心理高于理智性的心理,致使其产生否定权威,不服教育,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思想,以打破常规制度为荣。这些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染而成为问题学生。
(二)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落后
学生之所以有学习成绩优劣之分,主要在于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否强烈,坚定,对老师的知识点是否真正消化吸收,并不在于智商的高低。如果学生在学习上面没有学习动力和乐趣,觉得知识枯燥无味,加之父母的溺爱思想的放纵,社会上“学习无用论”的影响,就会让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导致上课不注意听讲开小差,课外不完成作业只想玩,甚至还出现逃学、旷课的举动,这样就会成为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不良学生”的典范,加之知识越来越难以理解掌握,学习成绩长期未能提高,让这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索性破罐子破摔,思想上麻木,丧失了自尊和自重,在“问题学生”的路上越走越远。
(三)惹是生非,品行不端正
一方面是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不够持续深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是如今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承受了过多的关心和呵护,其很多都有自私自利,享乐安逸的思想。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候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时候甚至不惜触犯道德底线,跨越制度界限。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学生从小形成的不端正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纠正,就会形成思维定势,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行事,进而会酿成更大的恶果。
(四)成长坎坷,心智有缺陷
孩子的成长轨迹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条线平行,并贯穿于其整个成长阶段。学校提供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引导教育,家庭提供孩子人格、思想、行为习惯等心智方面的引导教育,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我国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家庭父母进城务工,让农村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这就让其失去了家庭教育带来的重要作用。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问题学生中有70%是因为家庭教育功能丧失而产生的。
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没有父母在身边而失去了安全感的保护和依赖,使其产生生活的无助感、心灵的空虚感和心理的压抑感,内向型人格的学生会在社交沟通上自卑自闭,学习上缺乏信心,行为上懦弱逃避;外向型人格的学生会出现自我保护意识强,因心理不平衡而导致的妒忌心和好胜心,易怒暴躁,有言语和行为攻击行为。
(五)迷恋网游,成瘾不自省
网络有利有弊,对于学生来说不加以引导,便会及其容易沉迷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成为“网络瘾君子”。这样首先会消耗孩子大量的时间精力,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其次会因网游中色情、功利、暴力的情境画面,让孩子身心受到毒害,用不健康的思想指导人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让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浪费时光。
二、农村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因素的促使
社会风气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影响,孟母三迁便是对环境影响孩子教育的佐证。我国目前是多元化思想并存的状态,尤其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披着光鲜吸引人的外衣,容易让是非判断能力较弱的学生陷入其中,形成误导人生的有害思想。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一方面抵消学校真善美德育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认知的误区和偏差,最终贻害终生。
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在前文中已经有所涉足,俗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和老师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风向标的引导作用。然而一些家长自身行为不检点,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甚至用错误的思想灌输孩子,一些老师由于班级管理情况复杂,自身精力不够,加之片面地将问题学生归纳为差生行列,这样导致问题学生将错误的事情当作正确的来做,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亡羊补牢,导致问题学生形成思维定势,难以回头。
(二)学生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事物的发展需要内外因相结合,其中内因是关键。农村问题学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再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外在因素对学生的干扰,让其自身思想品德,人格修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存在短板,最终让自己在成长之路上因缺乏各种优良素质的有效激励,自然便会陷入到各种消极和负面的心理情绪和思想感受之中,而且会让问题学生在这负面心理效应的恶性循环中最终迷失自我。在课堂上的表现为,首先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薄弱,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差,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而是自身的内心波动。由于其自我控制力差,便会出现影响课堂教学的小动作,小表情出现,在老师的批评之后又会因心智发展不成熟而陷入害怕同学嘲笑,家长批评的挣扎中,如果家长放任不管,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性格和情绪会越来越麻木,严重时会出现顶嘴,攻击等反叛行为。以此类推,学生将这种行为方式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将自己推向极端。
三、农村问题学生转化策略分析
(一)情感转化策略是前提
前文所述,农村问题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在于家庭关爱的缺失,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情谊,是让农村问题学生感受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形式。这其中,老师要提升自己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的能力,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让其有迷途知返,浪子回头的顿悟感,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上要公正,公平,不以成绩论优劣,要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发扬。老师还要积极构建温馨友好的班级氛围,让同学们不用戴有色眼镜看待问题学生,而是让问题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学习活动中,让问题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回集体荣誉感,在互帮互助的班风中找回自信和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关心问题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并促成其和父母多沟通,多联系,让其感受到父母在外拼搏的艰辛不易,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多元化教育策略是重点
多元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打破应试教育桎梏行之有效的方式。农村教育由于资源有限,一直以来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就使得农村问题学生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又找不到另外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不得已撞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而发展多元化教育,能够发现农村孩子在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天赋,引导学生来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就能够转移其注意力,将更多的心思依旧放在自我能力的提升之上,能够为日后的职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农村问题学生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才,也是教育成功的表现。
四、结束语
农村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还应包含法律法规制度的教育和约束,只有让学生明白触碰法律底线之后的代价,才能让其产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敬畏心,形成知法守法的意识。而且学校还应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用积极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道理和故事感化问题学生,重铸其思想道德观念,让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盛洁芳.浅析农村“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1):76-77.
[2]沈培英.农村小学“问题学生”帮扶转化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7(32):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