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视角下的洞穴隐喻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_wen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柏拉图的洞穴隐喻理论意在表明真理的发现者要使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合理的、不被滞后的社会关系所排斥的途径表达出来,并被滞后者所接受。本文站在法理学的维度,从法分析学、法的价值与作用的视角对洞穴隐喻理论作出新的阐释。
  关键词:洞穴隐喻;法的价值与作用;法律移植
  一、洞穴隐喻阶段式图解
  第一阶段:一群人居住于一个大的洞穴中,自孩童时代他们就一直住在这里,他们背靠着墙壁,火光是他们生存的“光线”。他们的墙后,有一群举着各种动物、器物模型的教徒,他们借用火光将这些模具投射出影子,而这些被囚禁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这些影子。
  第二阶段:其中一个囚徒被强制释放,他爬出了山洞,看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于是,他将他的同伴叫了出去,但他的同伴看到后并没有像他一样感到惊讶,他们认为山洞外面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山洞内他们所一直接触的才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为这个图做了两个阶段的假设。第一阶段:第一个走出山洞的人,在接触了外面广阔的真实世界之后,他会慢慢从茫然和懵懂走向理性和清醒,他会逐渐认清外部世界,看到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对真实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第二阶段:假设他又重新回到最初的山洞中,他希望告诉他的同伴外面世界的真实状况,纠正他同伴对这个世界的错误认识。但真实情况是,他的同伴会把他给抹杀掉。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是无法与这个已经形成根深蒂固之习惯的小型社会抗衡的,社会的习惯和舆论会淹没他的真理。
  从实际情况看,图中走出山洞、掌握真理的人其实代表着社会中的精英阶层,而山洞中不能自省的人,代表着那些受到滞后社会关系所约束的下层社会民众。作为精英政治的代表,柏拉图将这两种人对立起来,而作为少数的精英阶层,他们要为了心中的真理、正义和善良,和那些下层民众所认同的、当下运行的社会关系的“善良与正义”进行艰难的斗争。之所以说艰难,是因为那些熟悉洞穴的线路、部落、位置和阴影的正是精英阶层的对立者,而精英阶层正是要进入到黑暗的洞穴中去与之斗争,这很大程度上无异于自杀。
  因此,我们必须以合理的方式让社会通过真理获得解放,这才是这幅图的真正意义。
  二、法理学上视角下的洞穴隐喻
  (一)从法的分析角度——新的社会关系与滞后法的矛盾
  从法理学的意义上来看,洞穴隐喻与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性有很大关系。
  我们从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性来看,它体现在法律开放的结构和法律本身逻辑上的不自足性。开放的结构,意味着实行的法律制度并不是毫无缺陷的,它可能存有法律疑义,可能存在法律冲突,甚至出现法律漏洞。而逻辑上的不自足性,体现在法律用语自身的不明确性,立法者立法时总会局限于其自身表达能力的不足,他制定法律时不可能预见和穷尽所有的可能和变化。这种先进社会关系和法律的滞后性的矛盾,就像洞穴比喻中的真理求索的艰辛过程一样,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法律内容来弥补这种缺陷,这是一个新的法律理论纠缠与蜕变的过程。
  这种缺陷,利用法律推理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法律本身的开放性不仅是一种不足,也给予了法律弥补的途径。这是由法律本身的逻辑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决定的。逻辑理性体现的是法律自身的弥补机制,即法律自身的明确性、内在一致性和逻辑完备性,它们共同构建了法律流畅运行的基本体系;实践理性体现了法律出现的出发点问题,即目的上的合理性;而价值理性强调的是法律行为本身存在的价值合理性。法律推理的机制就是基于法律的这三个基本理性。我们通过形式推导、目的推导或者价值推导等法律推理的方式去重新定义新的法律关系和内容,从形式——目的——价值,由浅入深、分层次的进行定义和解释,结合新出现的法律事实和社会关系,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新的社会关系和滞后的法律内容的矛盾。
  (二)从法的价值与作用——对滞后社会关系的调整与规制
  通往真理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这种斗争的过程是可以通过法律来平衡与规制的。这是法律的价值与作用的体现。
  从法的价值来看,无论是秩序、自由,还是正义,无不体现着对社会平稳运行与发展的要求,这与真理的追求其实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从秩序的价值来看,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而法律的规制内容就是基于此。真理的追索正是在与社会生活的交织、在与普通民众的接触中进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社会化进程,正好与法的规制与调整对象是基本一致的。法通过调整人的行为来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真理的出现正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种秩序,我们预先将这种冲击的形式和方法通过法律规定下来,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斗争的危害;从自由与正义的角度看,法律对社会的调整与规制,其目的、调整方式本身的价值取向都是为了社会得到更好地治理,它体现了良法之治的思想,而真理追索的目的亦是基于此,二者不谋而合。
  从法的作用来看,无论是法的规范作用,还是社会作用,它们根本的价值追求都是实现社会的有序与公平正义,它们两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规范作用体现了对人们行为的调整,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行为模式,指引人们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它的预测作用可以使人们预先估计自己的行为和法律后果,让人们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同时法律的强制作用又为其提供了保障。与真理的斗争过程联系起来,这种规范作用可以将普通大众在与真理较量过程中的不合法行为进行合理限制,在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上使得真理让人们逐渐地得到接受。这也是法社会作用所追求的目的。
  (三)法的意义上的真理求索——良法之治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为我们展现的主题:是对真理的追求要勇往直前。而我们现代法意义上的真理追求——良法之治,它的追索过程也是艰难和曲折的。良法是法治的实质主义要件。人们所普遍遵守的法律本身,必须具有良善的性质,它体现为一种“中道的权衡”,而正义和理性要在法律中得以体现和反应。正是通过法律统治所体现的正义和理性,才能实现作为最终价值的人的“幸福生活”。这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追求。
  但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良法之治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须体现民主性、科学性和正当性,而这些性质要在我国法律中完全体现出来必须有一定的周期,而且也需要新的体现良法的内容来填充。从法的移植来看,社会发展和法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较落后的国家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必要移植先进国家的一些适合自己的法律,我国亦是如此。法的移植是法治现代化的过程和途径,而法治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这说明我国法治建设要实现良法之治必须要通过法律移植作为其途径之一;从法的继承来看,良法之治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我们要对我国传统优秀的法律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有选择的借鉴,使这些具有积极性的因素成为我们国家法治建设中新的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结语
  我国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良法之治,她的建设过程其实是我们法律意义上的真理的求索的过程,她是艰难和曲折的,但是我们要用法理学上的思维和方法,為良法之治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为真理的探索而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刘艳乔. 柏拉图—洞穴假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8.
  [2]论真理的本质[M]. 华夏出版社 , (德) 海德格尔 (Heidegger), 2008
  [3]郭栋.法理的概念:反思、证成及其意义[J].中国法律评论,2019(03):124-139.
  [4]葛洪义.法理学的定义与意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03):3-12.
  作者简介:
  韩孟奇(1995-),男,汉族,山西晋城人,西北政法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法学。
其他文献
摘要:恩格斯以自然界的辩证法规律、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自然研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构建生态自然观。恩格斯生态自然观视角下的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人是由劳动从自然界中的猿转变而来;逐步脱离动物的人因为劳动等因素对自然界具备改良作用并且人对自然界的改良作用受到自然界的客观限制;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需要对社会制度施行变革。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  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的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婚内侵权行为的逐渐増多,但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只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而没有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制的主导地位使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但是随着婚内侵权案件的不断増加,一味否定显然不能很好解决婚内侵权问题,更无法很好保护受害方利益。我们认为现行法律已经不能满足对婚姻双方权利的维护。建立完善适当的婚内侵权法律体系实属必然。完善婚内法律体系不仅能填补现有漏洞,
期刊
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正值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我国各地的化工企业、制造型企业等越来越多。而这些企业的消防安全无疑是最重要的,但就实际来看,消防知识并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生活中安全隐患的增多。对此,我国急需加强国民消防的宣传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因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国民消防宣传教育的意义,并
期刊
摘要:《关于促进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国土资源大数据对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汇聚整合多源、多尺度信息,建成完善统一的国土资源大数据资源体系,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推动国土资源各系统协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可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有效解决国土资源数据监管和服务需求,也为全国土地调查、“多规合一”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对国
期刊
摘要:新时代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大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和市场经济自身弊端等因素,农民权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损害。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护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引导农民科学、规范、有序地流转土地,实现我国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更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时代;土地流转;农民权益  
期刊
摘要:在传统生态观的语境当中对人的角色定位是“統治者”,即人类把握自然,控制自然的走向及命运。但是海德格尔却对此呈反对意见,他从最基本的存在开始研究,重新打开一个新的境遇来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人类是自然的看护者。守护住了存在也就揭示出了真理。  关键词:存在;自然;此在;真理  一、海德格尔一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存在问题,生存问题可以从古希腊哲学贯穿到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一以贯
期刊
摘要:今天,观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很受启发。使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热爱的事情,跟金钱、名誉,甚至是自己的前程都无关。而是自己内心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当自己年老时,还能记忆犹新、恋恋不忘的事情。没完成时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想,然后努力的、开心的去实现它,做好它。在实现它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除了大家的赞同、认可,我们还会发现,这只是自己很想干的事,却为社会建设出了一份不小的力。  
期刊
摘要:随着社交平台的增多,人们在网络上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当表情包成为仅此于文字交流的工具后,形成了一种流行大众文化。本文将浅谈表情包的视觉语言符号。  关键词:表情包;符号;情感  表情包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线上聊天时表现情绪的工具,并未进入大众流行文化中成為集体文化现象的存在。但这一状况在近年有所变化,表情包开始融入到互联网交流当中,成为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戏仿的方式对社会公共
期刊
摘要:乡土树种是指自然分布的树种,或由人工栽植,而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已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能正常开花结果的树种。乡土树种具有很多优点:如实用性强、对当地气候有较强的适应性、能体现区域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个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乡土树种不仅可以使城市园林建设少走弯路,提高绿化效果,而且可以通过乡土树种的应用,展示城市绿化特色,表现城市风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法总则》单独设立民事责任一章的理由出发,对民总规定的民事责任深入探究,分析这些规定的优势以及原因。  关键词:民法总则;民事责任;民法理论  一、民法总则中规定民事责任一章的理由  (一)民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需要  民法从整体上看是调整民事主体之间平等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但是民法与私法一样,都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显然,民事责任基于其突出表现了需要依靠国家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