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专题之一 从“教师生涯规划”出发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及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实施、评价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教师是新课程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是课程改革重要使命的践行者,面对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以怎样的心理准备和专业准备来回应和适应改革,这关乎教师成长的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地进行自我升华,形成中国优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历史赋予教育的重任?我们带着教师成长历程中涉及的诸多问题,邀请到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刘良华博士以“教师成长”为主题,为读者进行三期的专题研讨。
  第一期,从“教师生涯规划”出发
  第二期,立足于“教师阅读”
  第三期,走向“教师行动”与“教师发表”
  
  刘良华:1968年1月出生,湖北洪湖人。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副教授。“中国教师成长网”(http://teacher.cersp.com)首席专家,“教育叙事研究”(http://xushi.cersp.com)主持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方法”。近年来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成长”研究,倡导“教育叙事研究”。
  出版的学术专著五部:《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有效教学论》(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教育自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师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翻译:《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近年来发表文章50余篇。
  
  教师成长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他人只能想象教师的成长状态或为教师的成长提交某种议案,但教师是否愿意启动自己的成长,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愿意规划自己的未来。
  有关教师的未来生活的规划,被称为“教师生涯规划”(或“教师生涯设计”)。教师的成长往往从“教师生涯规划”开始,经由“教师阅读”的通道,最后抵达“教师行动”与“教师发表”。
  
  一、“关于教师生涯规划的通知”——一份案例
  
  由于“教师职业倦怠”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因为“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声不断,于是,“教师生涯规划”在近年来开始受到理论界和中小学教育实践领域比较广泛的关注。
  2006年底,网上赫然出现一份《关于教师生涯规划的通知》,与这份“通知”相关,同时出现了一份《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方案》的补充材料(引用时标题略有改动,参见《校长建设年教师生涯规划通知》,http://www.yzyz.org/html/gongao/2006/1116/395.html)。
  各教研组:
  根据自治区校长建设年检查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请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并于2006年11月22日前将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电子文档(Word格式)交到科研处。(上交方式与论文上交方式相同)
  本项工作关系重大,务必按质按量完成。
  科研处
  2006年11月14日
  附: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方案:
  北京松多(化名)
  前言
  2005年3月至6月,我有幸参加了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海淀区学科带头人研修班”,聆听了各位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讲座,认识到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对教师个人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特进行此方案的设计,考虑到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方案设计不宜过于长远。
  一、外部环境的分析(略)
  二、自身素质分析(略)
  三、成长历程回顾与分析(略)
  四、自我定位及总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的短期目标是成为在海淀区有一定影响的教师,进入教委和进修学校教师培训部设立的“名师工作站”。
  五、时间周期和具体任务
  2005年-2011年
  1.在继续发扬轻松幽默风格的基础上,突出和强化课堂教学的严谨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精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周选一课时进行实况录像,根据录像暴露出的问题对症下药。
  2.编写完成校本教材《高中语文复习全攻略》。上课时段搜集素材,寒暑假集中撰写。
  3.继续订阅《新华文摘》、《文学评论》、《作品与争鸣》、《文汇报》、文史地类人大复印资料,保持与时代文化的协调。摘录、复印后,将重要内容印发给学生。《中学生阅读》、《中华活页文选》学生人手一册,与《语文读本》配套使用。
  4.继续订阅学科刊物和《中学生阅读》、《中华活页文选》等学生学习刊物,强化和完善学科思维。
  5.将现有网站《松多语文教学网》(网址:http://songduo.ik8.com)扩容,使之成为强大的语文资源库,同时担负起寒暑假期间的网络教学任务。开通资料上传通道,提供下载服务。
  6.重温《论语》、《大学》、《孟子》、《战国策》、《史记》,进一步强化古文史修养,同时,为选修课准备素材。摘录相关内容,编写选修课教材《中华经典智慧故事》。
  7.贯彻大语文思想;平时抓课堂落实;课后只留阅读和背诵作业。
  8.采用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堂操作模式。(背诵经典+精华赏析+阅读+影视文本+写作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
  9.每学期承担一次公开课。
  10.指导一位青年教师。
  11.承担一个研究课题。
  12.将自己发表过的文章整理成册,并联系出版事宜。
  13.争取加入“名师工作站”。
  
  二、何以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转向“教师生涯规划”
  
  以往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是“教师专业发展”。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成果。既然如此,为什么需要再提出“教师生涯规划”?
  其实,“教师生涯规划”也还是不得不谈论“教师专业发展”。但是,“教师生涯规划”除了谈论“教师专业发展”之外,它鼓励由教师本人“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它不再是给教师从外面提出一种资格标准,也不再是让教师听从某种“教师资格”制度的指令。“教师生涯规划”的提出使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发生了一些转向,它由外面的他人提出的“专业资格”以及相关的“专业要求”转向教师本人自己的专业选择和专业谋划。
  此外,“教师生涯规划”还有另外的追求:严格地说,与“教师生涯规划”邻近的词语并非“教师专业发展”,而是“教师发展”或“教师成长”。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离开“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说法,以“教师发展”或“教师成长”取而代之。
  “教师发展”(或“教师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或“教师专业成长”)有什么不同?
  可以见到的不同是:“教师专业发展”只关注教师的“专业”的发展;而“教师发展”牵涉教师整体的发展,包括专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发展。
  什么是教师的“日常生活”?
  教师的日常生活与常人的日常生活没什么不同,涉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等,都是生活的内容和主题。
  这样看来,“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关注教师的上课技能、班主任策略等;而“教师发展”除了关注教师的上课技能、班主任策略之外,还牵涉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等。
  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另一种提法是“教师生命发展”。这种“教师生命发展”的用意,也还是指教师的“整体生命”(含专业生活与非专业生活)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专业发展”。
  与“教师发展”、“教师生命发展”相关,还有一个词语比较“合用”,这个“合用”的词语就是“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是在“教师发展”或“教师生涯规划”中间,加上了“个人”。“个人”一旦介入,“教师发展”立刻变得感性而丰富起来。
  “教师个人发展”是一个温暖的词语,它直接关怀具体的教师个人,直接牵挂教师个人的生活质量。很多“教师个人发展”构成了整体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但相比之下,前者更贴近人性,更贴近人的生活。
  所谓“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它是直接为“教师个人”、“教师本人”的美好生活的规划,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单纯谈论教师专业发展,难免有一种把教师视为“工具”的嫌疑。尤其对校长而言,只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容易让人感觉这位校长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以便获得学校的发展。
  对教师来说,学校发展不是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幸福。有人会反驳说:“没有学校整体的发展,哪来教师个人的幸福呢?”也许有人会反驳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无法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认定那样的提问是一个老式的提问,提问的方式就错了,无论怎样回答都会陷入这种提问的陷阱中。
  可以考虑的思路是:
  “无数个人的幸福,构成了整体的幸福”,相反,“整体的幸福并不直接承诺个人的幸福”。
  也可以换一种说法:
  “一切为了教师的幸福,这是所有教师生涯设计活动的唯一宗旨”,相反,“对于那些纯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教师有权拒绝参加”。
  
  三、如何“规划”教师生涯
  
  1.目标:我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在教育工作中,我现在最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或者,我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困境是什么?
  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所教的学生是否显示出较好的“学业成绩”?我的管理是有效的吗?我在学生中是否有足够的威信?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我现在最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或者,我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困境是什么?
  我如何寻求我的爱人?我如何与我的爱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我需要为我的亲人提供哪些帮助和支持?我如何与我的亲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人总是活在自己的需要和欲求中,而人的需要和欲求总是难以满足。于是,人就不断地遇到困难和困境。有人的困难和困境大一些,有人的困难和困境相对小一些,但没有人敢说自己没有任何困难和困境。
  如果有人感觉自己没有任何困难和困境,说明这个人比较麻木。人一旦处于麻木状态,他的困难或困境就会被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只要人不再麻木,他一定有需要解决的困难或困境。不断地遭遇困难和困境,这是每一个人的宿命。对于人来说,没有“安逸”,唯有“忧患”。可以见到的事实是:人总是生活在“安逸”与“忧患”之间。每个人都在化解“忧患”、追求“安逸”的旅途上。这个困难与困境克服了,另外的困难与困境紧跟着出现。安逸是短暂的,它是人的暂时的寓所;忧患是永远的,它是人的觉醒状态。
  我们需要思考的只是:我如何将这些困难或问题转化为个人追求的“目标”?
  2.计划:我怎样“改善”我的生活?我的“计划”是什么?
  要抵达目标,我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根据时间的需要,我能否作一个“一年计划”或者更长远一点的计划,比如“两年计划”、“三年计划”?
  第一,我的计划能够实现吗?
  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劣势是什么?我周围的环境给我提供了哪些机遇?我周围的环境给我设置了哪些障碍或威胁?
  第二,如果我感觉我的计划不能实现,我如何调整我的计划?
  我是否应该争取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如果我无法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我是否应该降低我的期望?
  第三,我可以寻求哪些“帮助”?
  我可以找到一个具体的亲人、朋友、同事或导师来帮助我吗?我的“重要他人”是谁?我应该如何与这个“重要他人”保持友好的交往?
  或者,我可以通过学习(主要是“读书”)来帮助我吗?如果我需要有人能够激发我的激情、梦想、使命感,我应该读哪些书?如果我需要有人能够为我提供具体的课堂教学或班主任工作的操作要领,我应该读哪些书?
  除了寻找具体的他人帮助和自助式阅读,还可以考虑:是否需要选择正式的学习(顺便拿一个学位)?我是否应该拿一个本科学位?或者,我是否应该拿一个硕士或博士学位?
  3.反思:“我是谁”及我有哪些特殊的经历与故事?
  人不可能彻底地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难题。“教师生涯规划”所期待的“认识你自己”仅仅涉及:我能否回忆我的人生经历?我的人生经历显示:我的性格是什么?我的性格适合做教师吗?
  人们很难判定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做教师,只要愿意,似乎人人都能胜任这个职业。但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教师尚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一般而言,做教师的人需要基本的“言语智能”(善于讲课,有演讲才能)、“人际交往智能”(善于与他人交往,尤其善于与孩子交往)、“等待的耐心”(像龙应台说的那样能够容忍“孩子,你慢慢来”)、“阅读的习惯”(比较喜欢读书)。教师可以提出的询问是:按照类似的职业条件,我的性格适合做教师吗?
  接下来比较困难的提问是:我现在的工作即使不是我最喜欢的,但至少是我比较喜欢的吗?如果我不喜欢我现在的工作,我可以换一个工作吗?如果我不喜欢我现在的工作,我显然没有条件再更换一个新的工作,我应该怎样适应现在的工作呢?
  完整地回应这些问题是有困难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回应显示出某种“超越性”,它超越教师的“现实状况”而进入教师的“可能生活”。
  4.改变:我的“可能生活”及我如何设计个人的未来?
  教师的“可能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超脱与改变。与这种改变相关的提问包括:我崇拜某个他人吗?我在读他的传记故事时,是否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我也可以过那样的生活?我除了像过去那样做事、生活之外,我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做事,我是否可以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还有哪些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我可以把我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吗?
  更紧要的提问是:我有比较丰富的“业余爱好”吗?如果我的“工作”与我的“爱好”正好合二为一,我的生活将比较幸福。可惜,很少有这样的状态,极少数科学家除外。如果我的“工作”是我不太喜欢的,而我又没有条件更换新的工作,那么,我还是可以过一种幸福生活。
  在不太喜欢自己工作的前提下,我如何追求我的幸福生活?唯一的办法是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如果一个人不太喜欢他的工作,那么,他的生活的幸福程度就取决于他的“业余生活”质量。由于“工作”与“爱好”合二为一的情形极其罕见,所以,大体可以断言:人的幸福程度常常不取决于他的“工作”,只取决于他的“业余生活”。
其他文献
心理学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孩子与一般孩子相比,普遍存在自卑、委屈、沮丧、敏感、渴望关注、渴求交往等特点,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导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今年笔者新接手的学生小威(化名),正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  小威,男,11岁,5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母亲因忙于生计,将小威交给姥姥看管。姥姥因年迈,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外,学习等方面的辅导基本没有。由于家庭教育
期刊
实验区报告之学校篇    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前身是有近百年优良办学传统的广州市师范学校。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使人们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广州市从2001年拉开了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的序幕,并于同年决定将广州市师范学校转办普通高中,确定为广州市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2003年,学校成为广州市首批新课程样本实验学校,参与新课程改革实验。2007年3月,学校通过“广
期刊
2004年秋天,我们满怀希望踏入课改的洪流,也带着担心走进了新课程。蓦然回首,我们已走过了三年的课改探索实验。三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路上,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发现了一些困惑。    一、新课程区域实施带来的变化与引发的困惑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等在教师中开始确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建立了平等、和谐、合作的
期刊
一、统考科目解读    把语文、数学、外语作为统考科目,一是突出了基础学科的地位。目前,国家统一高考和各省份都把这三门作为必考科目,语数外三门学科在高等教育和学生终身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同。同时,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语文、数学设计了附加题,这与新课程标准和学生修习的实际情况也相一致。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有选拔人才不同标准的要求,也为学生进一步发挥潜能提供了机会
期刊
石鸥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  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30多项,一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获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教育学专家,直接参与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咨询和实验工作。   
期刊
执 笔:王修勇 广东省深圳市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一、研究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在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习等,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出
期刊
编者按  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所形成的新的教育生态也逐渐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变化里有教育价值判断、教学方式、教学文化等诸多内容,也必将为国人的教育带来崭新的面貌,带动中华民族的复兴。  改革意味着秩序的重新调整,关注课程改革必然要关注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声音、观点。学校校长或者学校管理者的声音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本期《视点》栏目从课改前沿传来的相关声音里选取有代表性的几辑,希望能够为课改人提供些许
期刊
(说明:文章中的家长、学生姓名均为笔名。)    一、活动原因    在班上总有一批思想松懈,爱旷课、迟到或改校服(把裤脚变窄)的学生,他们这些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影响了班级积极进取的风气,也影响到班级在常规管理中的评比分数,这让着急的班主任经常为之动怒,常规做法一般先是将问题学生训斥一顿,然后请家长,这样既没能让学生认识自身的问题,又没能根治这一现象,还使师生在批评中“两败俱伤”。因此,对于学生这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偶像与自我》的第一节《透视“追星”》,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自己的路”。  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向往和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交往重心开始转向同学和朋友,会面临合群中的盲从、独立与自主、崇拜与自我等问题。因此,本单元首先从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从众现象着手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克服消极从众现象,学会自主选择,发
期刊
一、“几度春秋”:校本教研从文本到制度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推进中,“校本教研”早已是一个令人熟知的话语,纳入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校本教研”的明确提出,与其说是一个引进“school-based”的外来语,不如说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着力在不同学校鲜活教育情景下的积极探索。如果课程的理念与追求仅仅停留在观念、文本层面时,远离教师行为实践、远离学生真实收获的课程远不足以实现课程的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