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十年前,我曾执教过“圆的认识”一课
  (以下简称旧案),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
  评,当时颇为得意;十年后的今天,我按照新的理念又一次上这节课(以下简称新案)。我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便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下面将两次的教学简案呈现如下:
  二、旧案与新案
  教学目标:
  [旧案]
  1.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圆,能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
  2.会用圆规画圆。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新案]
  1.在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圆,初步掌握圆的特征。
  2.在开放式画圆的情境中,渗透圆的特征,并会用圆规画圆。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合理性;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验圆的文化特性,感受数学美。
  引入部分:
  [旧案]
  1.师示范表演甩动着连细绳的一个小球问:你们看,老师手中的小球甩出了一个什么图形?
  2.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学过的平面图形,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3.引思:圆与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区别?
  [新案]
  老师这儿有一本儿童故事书,谁先抢到它,我就把它赠给这位同学,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站才是公平的呢?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
  展开部分:
  [新案]
  3.画圆。(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①提供材料。②小组交流,想出更多的画圆方法。③展示。(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一个圆,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体会并讨论:①画圆的步骤有哪些?②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3)生活中的画圆。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圆,有什么办法?
  2.通过自学,认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
  3.探究圆的特征。
  (1)引思:以前研究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用什么方法?(折、量、画、比)我们也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圆。
  (2)取出圆片、直尺、圆规等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研究发现单”上,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整理:师生共同完善半径、直径的特征,概括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5)让学生尝试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圆的半径(交流画法)。
  (6)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
  (7)讨论学生所画圆的大小和位置。
  练习部分:
  [旧案]
  1.基本训练。
  (1)填表:
  (2)判断:
  ①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
  ②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
  ③画一个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2.变式练习。看到了什么条件,你想到什么?
  3.思考练习。自行车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上?
  [新案]
  1.估测(连线)。
  r=4米 茶杯口
  d=2.4厘米 自行车
  r=0.4分米 手表表面
  d=70厘米 花坛
  2.想象。
  (1)动画演示:正方形不断地切割成圆形。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2)出示阴阳太极图:它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如果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3)一个圆形物体的面的半径是15厘米,你能想象出是什么物体吗?
  3.实践。如果你手上有一个圆,现在需要得到这个圆的一半,你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能说出理由吗?
  4.欣赏。生活中的圆形建筑,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自然现象中呈现的美丽圆形图案。
  三、对比与反思
  10年前,我是这样设计教案的:复习,为传授新知准备;导入,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注意;新授,讲解新知识,让学生理解、接受;练习,进行习题的操练,以巩固新知;小结,归纳知识要点,以突出重点。这样的教案及相应的教学,是出于我最初对教学的理解:数学教学就是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即: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解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很难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怎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我感慨以前的教学预设得太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阻碍其发展;我呼唤开放式的数学课堂,因为开放的课堂才会具有生成性,才是充满生命气息和活力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究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了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意义地进行整合,充分放大圆的内涵的文化特性,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
  1.教学目标对比反思。前者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要求,但经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后,学生除了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外,还能得到些什么,恐怕是微乎其微的!我认为学生的能力、态度等是在获取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的。为此,在新案中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悟数学思想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愉悦,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谐统一的整体目标。   2.引入部分对比反思。前后两次教学,我都努力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前者的情境,用甩动的小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从动态中感知圆,接着从已学的平面图形引入圆,有利于掌握概念。但是,这种情境基本上是从教材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挑战。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圆的认识?认识圆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怎样让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贴近?引入新知对学生更具智力的挑战性吗?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创设了新案中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自然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了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圆的感性认识,而且有机渗透了圆心、半径、半径都相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
  3.展开部分对比反思。10年前的教学中,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学生在折纸找圆心、认识半径和直径到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虽然学生也有发现和思考的成分,但是教师主导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设计中,问题的答案基本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学生不敢也不会越雷池半步。而现在,我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这是基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正确认识和恰当把握,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实现了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又突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可见,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经验的重要性,才能设计好探究活动,实现有效的探究和互动。
  4.练习部分对比反思。旧案中,我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可是,这种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制作标准件”的练习,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案中,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的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周髀算经》所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田。此外,我还引入了估测、想象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进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问题与思考
  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课堂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把握,要使教师能从课堂教学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有意义的方法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教学案例的研究和积累,来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1.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教师应该学会反思,即学会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个人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以求进一步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省察,并探求贴切的改进方案,这是促进教师成长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可见,教师专业成长最需要的是学会反思。
  2.教师在不断的“磨课”中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因素固然很多,但课堂实践依然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一堂关键的课往往会影响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如果能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地感悟,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积累,就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在“磨课”中成长起来。
  一个高明的医生必定积累不少的病例及其医疗方案,一个好的律师必定收集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在积累了大量的典型案例中“优秀”起来。案例研究既是一种研究方式,更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职业生活乃至专业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发展着自己的理性,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盲目重复过去已有的经验。近几年我一直在进行的,就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案例研究,撰写了100多篇教学案例与反思,我最深的体会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评析:云县爱华完小杜光花  一、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
期刊
读罢龚老师《劳动中的公平》一文,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龚老师纠结于对劳动任务的分配是否均衡,纠结于对体弱者是否给予照顾,更纠结于对偷奸耍滑者屡屡投机的担忧……龚老师细腻的心思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值得点赞。然而,我认为龚老师的公平价值取向存在偏颇,不敢苟同。  不难看出,对于拔草的劳动任务,龚老师采取了平均分配的办法。从表面上看,平均就是最大的公平,可一旦付诸实施,就会发现貌似公平的平均任务里隐藏着诸多
期刊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借鉴’就是让学生‘读’中学‘写’,‘写’中学‘读’。”读中学写,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畅游祖国,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巧拟题,彰显祖国美丽风光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本中
期刊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课文编排也很特别,入选的四篇文章,均写的是历史文化名人鲁迅。《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放在独立阅读部分,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传诵不衰的名作。下面从审美角度谈谈自己对此诗的看法,提供一点备课资料,供教师们参考。  一、质之美  质就是内容。你写这首诗,你作这篇文,选什么材料,写什么,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立场问题、正负能量问题,还涉及一个审美效果。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
期刊
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初任班主任后对如何开展工作常常感到茫然,下面我结合多年经验,提出班主任工作入门的八个要点,供刚刚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轻同仁参考。  一、要以身作则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班主任除了言谈举止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外,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例如:要求学生上学不能迟到,班主任就要比学生来得早;要求学生保持地面清洁卫生,自己就要做到不乱扔垃圾。“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快速切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手中的两张白纸,你发现了什么?  生1:形状不相同,一张是长方形,另一张是平行四边形。  生2:上面都画有小方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谁能猜猜这两张白纸哪一张要大一点呢?  生1:长方形这张白纸要大一点。(多数同意)  生2:平行四边形这张白纸要大一点。(少数同意)  师:用什么方
期刊
“黎老师,快来看学生送你的礼物。”  一进办公室,同班的殷老师就急不可待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看着手里的礼物,暖意四起。只见小小的纸片上画了一个爱心桃,里面写着“黎老师,优+”。这是学生为我打分呢!看来我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哦。  是谁的创意呢?殷老师告诉我,是郑欣小朋友。惭愧!我对她的评价却没有这样高,只是偶尔在她的作业上批过“优”,而她竟给了我一个“优+”!  记得以前有学生说郑欣买垃圾食品吃,
期刊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教学是数学六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认为,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资料链接”“精心设问”“数形结合”等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中理解算法算理,构建解题模型,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期刊
回归本原的价值审思  2011年12月28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出台,随后,各大版本数学实验教材也相继修订并推广使用,这在一定程度表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向学科本身回归,是这一阶段比较鲜明的特征。也就是说,数学课要更加具有“数学味”,数学学习要能充分地显示出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这种回归可以看成是对前一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修正。《人民教育》记者李帆曾发表过这样的评论: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圆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由学习直线图形扩展到学习曲线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