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穿越”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_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部编《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材核心编者,湖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小学德育学科主任委员,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探访古代文明”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的一个学习主题,此类主题经常会让老师们觉得为难:一方面,诸如“早期文明发祥地”等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教学难免会遭遇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的尴尬;另一方面,教材仅有短短三四个页面,介绍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课堂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太少;还有对教师自身认知储备的考验……怎么办?时下青少年流行“穿越文化”不啻为一种解决思路。我们不妨带着学生“一起去穿越”,变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生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打破这一尴尬局面。
  从“阅读资料”转向“穿越探秘”,激发探究兴趣
  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老师常常会让学生搜集“早期文明发祥地”的相关资料。这既是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的培养,也是对课堂教学做必要的资源补充,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经常观察到,课堂上学生拿着从网上拷贝打印的成摞资料,照本宣科地念,听得同学们索然寡味。究其原因,学生往往用一种粗放的大水漫灌式的信息搜集方式,有的甚至由家长代劳,并未真正了解这些资料的意思与内涵。这不仅给学生、家长带来了负担,而且造成了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信息过剩”“信息疲劳”的问题。
  “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丰富、充实课程内容的途径可以是注重与学生生活联系,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相关信息固然可以让学生搜集,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教师提供资料(我们把这种方式成为“供料学习”)也未尝不可。尤其是在减负的大背景下,针对课堂教学“信息疲劳”的现象,我们更提倡老师多使用“供料学习”这一方式。
  无论是学生自主搜集还是老师“供料”,丰富、充实教学资源的关键是“信息”要“精准”、有“靶向”,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利于学生理解……就“探访古代文明”一课而言,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亲历早期文明,从而变机械地读资料为“穿越探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材呈现了河姆渡出土的碳化稻種的展示图片及文字说明,如果我们仅做知识讲授,不仅要引入大量信息,介绍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碳十四断代法,还要介绍此稻种大约距今七千年,甚至还要讲解稻种的相关知识……无论老师如何绞尽脑汁地希望讲得通俗易懂,对于小学生来说,依旧会听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
  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学生“穿越”到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那时的我们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衣冠楚楚”,学生们会饶有趣味地畅想自己可能披着树叶,裹着兽皮……因为“穿越”到那里的我们已成为“远古先民”。那么,问题来了,教材中展示的碳化稻种在远古时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千万别小看了这个问题,这需要跨越数千年的想象力;也千万别小看了孩子们,肯定会有学生告诉我们:“那将会是一捧金灿灿的颗粒饱满的稻种。”这样一捧稻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珍贵吗?它们能发挥什么用途呢?它们改变了那时人们的哪些生活呢?……这一系列问题可能是“穿越”到那时的学生们的疑问,也可以是老师有意识的引导设问。
  “穿越”仅仅是从今天回到过去,还可以从过去回到现在甚至未来。手捧稻种的“先民”有诸多疑问,学生们可以“穿越”回现在,在互联网上或向他人求教,寻求答案。同样是搜集资料,此时的学生将多了一份自己的理解与更加明确的目标;在交流中,也会引起“远古先民”伙伴们的更多关注和思考。“穿越”甚至还可以跨越太空,当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鸟瞰地球,会惊奇地发现人类早期文明分布的地区不仅都位于大河流域,还分布于温度适中、雨水丰沛的亚热带和北温带地区……于是,教材中的一幅图片,通过“穿越”的方式变成了孩子们可感知的神奇的生活场景,更为精彩的是,这样的生活场景竟然可以活动起来,而教室里的孩子已然成为其中的主人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
  以“角色扮演”促进“穿越卷入”,聚焦体验生成
  同样是“穿越”,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还是追根究底、下马看花,随着“卷入”的程度不同,学生生成的体验与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里就有一个对于课堂教学引入信息的认识问题。引入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维度的可能,一是以信息帮助学生拓展同一层面的认知,二是以信息帮助学生生成体验。两种维度的信息都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第二个维度信息的作用。这造成了教师使用教材往往力求面面俱到而深度不足的问题。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策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课共同探究学习主题,是为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获得一定的知识结论。物化为课本内容的历史知识,因脱离了其产生的历史时代和环境而成为静态的历史。因此,在教学“探访古代文明”一课时,我们利用“穿越”的教学形式,选取历史细节和彰显生命的历史叙事,将历史变成关怀日常历史人物、叙述细微历史事件的故事,进而以“身临其境”的探究学习帮助学生生成体验。借此,让历史以亲和、生动的姿态走近儿童,让学生展开与历史的对话,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远古先民的勤劳智慧,进而认识到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类用火的文明进步,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穿越”到远古。那时人类用火多是雷电引起树木着火或火山引起的自然界火,某个部落好不容易得到一个火种,老师扮演部落头领,要求同学们负责保护火种。同学们不断想办法,如不断添加树枝、木头来保持燃烧,到后来引火入山洞,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种,并不断加入柴草树木保持火种不熄灭。经过长期摸索,人们逐渐在火堆边堆上石块,以更好地维持火势,也有利于烧烤食物,这就是火坑的雏形。即便这样,好不容易保存的火种还是会意外熄灭,部落“族人”只好等待下一次雷电或火山爆发……   同学们的焦急与失望溢于言表,现代生活中学生们可能司空见惯的火,此刻显得弥足珍贵,这种独特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才能生成。此时,老师及时补充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的相关信息,同学们欢呼雀跃!这是发自内心的对于文明进步的欢喜与庆祝。老师顺势提供了一些石头,让学生来亲身体验击石取火。有同学反复尝试没能成功,有同学直呼太累了,还有同学碰出火星由于害怕没能成功……老师适时引导:先民们就像你们这样锲而不舍,通过千万次尝试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擦出火花,从而引出含有特殊的燧石原料的石头才能取火的经验。老师拿出准备好的野外求生使用的打火棒,告诉学生这正是运用先民发现的燧石为原料而制成。有没有“族人”敢为我们“部落”取到火种?同学们踊跃尝试,当第一缕火苗窜出时,课堂沸腾了。此时此刻,“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不再是书面话语,学生通过体验在脑海中烙下了深刻印记。
  以“思辨比较”引发“穿越碰撞”,引领价值内化
  无论是探访早期文明发祥地还是了解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主题的设置都是希望学生建立初步的认识祖国与世界的基本观点,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这提醒我们,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停留在各种信息的罗列上,而是要通过多种信息的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要求教师要善于用信息去“碰撞”信息,用“碰撞”的火花点燃学生辨析、比较的“引信”,进而引起思维的“爆炸”。毕竟,只有自己思考得出观点才能实现观念与价值的内化。
  还是让我们“穿越”到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远古先民手捧的稻种可是极其珍贵的,它意味着先民们已经掌握种稻的技能,能够播种、收获、储藏稻米,相比茹毛饮血、采集渔猎的饱一顿、饥一顿的生活,特别是漫漫长冬,野稻枯萎,果实凋敝,无猎可狩,大批先民可能饿死的惨状,这些先民凭借智慧实现了伟大变革,农耕文明从此产生。
  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孤证”是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材因篇幅限制,仅从住、食、用等方面开启了一个端口,实际上是希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此引入相关信息,促进学生展开深入学习。碳化稻种意味着农耕文明的出现,但是,如果没有与当时地球其他地方远古先民的采集生活方式,或本地区农耕文明出现之前的生活方式相比较,学生很难感受到文明进步。而对于这些信息,老师是可以通過课堂教学“供料”来完成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更为高效地进行教学。
  在“穿越”中,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得出,远古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在狩猎生活中渐渐学会驯化、饲养动物,这一捧稻种来之不易!我们还可以来一场更为宏大的“穿越”:古埃及人取水灌溉的壁画,两河流域人种植谷物的印章,古印度人驯养动物的印章……不约而同地印证了人类早期文明发祥于农业文明。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的碰撞会在学生脑海里烙印下世界观的基本观点:世界文明发祥于四大文明古国,世界文明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因为如此,世界文明之园才能生机盎然。
  世界文明不仅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明之间还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有老师在执教时,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建立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观点,还专门设计了古今文明在“穿越”中“对对碰”的活动,引入大量贴近学生认知或现代生活元素,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今天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年历、台历……与之对应的可以是古埃及的太阳历;我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再传到世界各地;现代的各种法律、法典,可以追根溯源到“汉谟拉比法典”;现代数学的几何图形可以对应莎草纸上的三角形……学生自然会为文明古国创造的灿烂文化所折服,深刻感受到它们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与重大贡献。
  其实,“穿越”的教学尝试,就是从教师视角“穿越”到学生的视角,看看一节课怎样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观点与基本的态度。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师生一起“穿越”,定会生成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共同经历美好的教学生活。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指向法治思维的表现性评价学习活动,通过整合道德与法治高年级法治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活动,提炼六大法治教育主题,进而设计系列表现性学习任务。其一般流程为:发起表现性任务
审辩式思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中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实践性作业为载体,作业设计指向探疑解疑,作业指导注重包容异见,作业评价凸显力行担当,引导学生学会
根据机载ATE计量保障的要求,针对ATE整体性的特点,通过研究某型机载ATE的测试资源,结合当前部队实际计量工作,提出了确定机载ATE总体技术指标的原则,并对部分总体技术指标进
针对姿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获得的大量试验数据如何快速处理进行了研究;简介了试验的特点和Pacific-6000采集原理,重点介绍了Pacific-6000的原始数据文件格式,分析了常用数据处
比较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在莱芜黑山羊胃肠道内的分布,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胃肠壁各层及各肠段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血管活性肠肽以贲门部数量最多,结肠、空肠、幽门、盲肠
目的:探讨微脉冲半导体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自身对照病例研究。将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
兴国环形断裂对岩浆岩及金银矿的产出具有控制作用,其空间展布格局控制岩浆岩及金银矿带的展布方向,其派生的次级主干断裂控制金银矿田的产出,褶皱构造及其派生的走向断裂、
<正>~~
期刊
当年的我,几经波折,才寻得在一所开满桃花的小学校中短期代课的机会。我反复准备,跌跌撞撞讲完了那节课。下课铃响过,我老实告诉孩子们,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节课,感谢他们的配合。随后,我深深鞠了一躬。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欢呼着和我围在一起,争着想跟我说话,不停地找我要联系方式。十天之后,当我离开这个班时,全班同学洒泪相送。而我,也为此踏上了一生的为师之路。  转眼间当年的学生早已升入大学校园。时光轮
基于"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的文本分析,能够发现教科书对公共生活的具体内涵、实现方式以及基本主体进行了叙事。基于对这些叙事文本的深入反思,需要在教科书研制过程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