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录影像为载体的昆曲保护与传承方式探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昆曲具有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一代代老艺术家为保护和传承昆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似乎是“名不经传”的艺术家身上还有很多资料细节没能记录下来,而这些细节又是昆曲艺术的重要组成,因此需要使用多方位的影像记录等方式对其进行补充。通过近距离接触老艺术家,深入访谈,采取多种影像记录方法并将原始材料再梳理再制作,让这些宝贵资料在昆曲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作用,是新一代昆曲艺术工作者亟待从事且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昆曲;纪录影像;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34-03
  【本文著录格式】李雨亭,邵睿哲,查浚哲,赵婕.以纪录影像为载体的昆曲保护与传承方式探究——以“昆曲表演口述资料整理与创新性传承推广”项目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134-136.
  基金项目:项目即本文作者完成的苏州科技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昆曲表演口述资料整理与创新性传承推广”(项目编号:201910332026Z),指导老师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金红教授。文中涉及的示例均来自该项目内容。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1年5月,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推出,反响热烈,昆曲也由此在21世纪复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昆曲的受众群体发生了变化,因此如何将古老的藝术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充分发掘资料,并创造出更为年轻观众接受的形式,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资料保存是昆曲传承的重要构成,除了已传承的剧本和表演艺术,老艺术家身上还有很多亟待整理和记录的东西。尤其是一些似乎“名不经传”的老演员,仍有很多独具个性的拿手戏、表演细节、独到的艺术理解等。他们同样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年轻演员的榜样,只因年事已高,已经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这要求我们新一代昆曲工作者抓紧时间抢救这些稀缺资料,并且研究再整理与再传承的方式。本研究内容即从这里起步。
  一、三种不同类型影像的作用分析
  (一)访谈视频录制
  访谈,即访问交谈。在纸媒时代指的是“针对特殊的访问对象,就某话题或者是关于某特定话题选取典型相关性的采访对象而进行的记言、记事、记人的具有纪实性的报道”[1]。
  进入电视媒体时代,访谈视频指通过录像设备记录访谈全过程并加以后期编辑的一种视频形式。其主要优势如下。
  1.彰显人文关怀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访谈视频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有机融合,既包括主持人与被访者之间的人际信息传播,也包含视频本身通过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大众信息传播。在这两个过程中,访谈视频可以彰显独特的人文关怀。
  本项目中,被访者都是年愈七旬、八旬的老艺术家,许多都已行动不便。他们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演出很多,但是评奖少,出国演出无,甚至进京演出和出省演出的机会都不多,整体而言社会关注程度低。到了“文革”结束、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大多到了退休年龄,用“门前冷落鞍马稀”来形容并不夸张。但是,这批演员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都师从昆曲史上最著名的“传字辈”艺术家,表演水平可圈可点,艺术精神可敬可赞,绝对是青年演员和后来者的榜样。
  基于这种认识,本项目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关心他们,并登门拜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访谈。因为我们知道,虽然他们或许“名气”不大,但他们是昆曲艺术的承上启下者,是一代优秀演员,也是一代优秀的传承人,在昆曲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这些老艺术家录制视频就是一种走进心里的人文关怀。
  另外,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随处可见的短视频是越来越多的资本流量和当红影视娱乐明星,人们也很难做到平静地沉下心来细细回味过往。听一听老艺术家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哲理,为那些浮躁的内心空间提供潜在的心灵诉求。
  2.还原历史真相
  访谈视频以受访者们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为中心,完整呈现人物特有的历史瞬间和事件的发生背景,揭示“历史背后的历史”,使其他“遭难的、孤独的、失意的或狂傲的人们能找到共鸣”[2]。
  例如,尹继梅①老师就在访谈过程中讲述自己师从沈传芷②老师的学艺经历,分享舞台经验以及关于《卖子》《投渊》《窦娥冤》等曲目剧里剧外、台前幕后的各种故事。因为在很多相关学术专著中很难找寻这些故事的细节,这是一种遗憾,但是通过访谈视频,却能够被较为完整地记录与保存。这些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真相,填补了某些空白,对涉及到的唱腔、身段等昆曲表演内容的传授具有重要意义。
  (二)系列微纪录片制作
  微纪录片是一种新型的媒介形式,在保持纪录片原本特性的同时,控制了时间的长短,大概在5-10分钟之间,更好地符合了新媒体时代时长短和内容精的传播特点,也满足了观众的观看习惯。微纪录片主要优势如下。
  1.精炼短小
  在新媒体语境下,“短、平、快”成为大多数视频所追求的特点,也符合现在快节奏社会中人们的观看习惯。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在满足真实记录的基础上对相应内容进行合理微缩和调整,从而更加精炼地提取主题[3]。
  昆曲表演的特性决定很多昆曲视频时间都比较长,比如微纪录片《借茶》,完整版时长16分钟,不仅难以加入视频流中,观众也鲜有耐心观看。在保留表演精髓和不改变表达原意的前提下,用画外音解说代替了很多视频内容(画外音采用概括的叙述形式来代替一定时长的视频内容),最终完成了一条2分17秒的视频,像这样一条两分多钟的视频能够在各种新媒体平台播出,精炼短小的特点拓展了多样的传播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了传播。   2.客观真实
  真实性是微纪录片的另一优势。许多短视频为了迎合观众心理,吸引流量,无法做到传播客观真实的内容。但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受众开始注重短视频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微纪录片在记录昆曲的过程中,用镜头直接拍摄,达到对现场多方面的真实呈现。
  在《昆曲教学视频》的拍摄制作中,记录了艺术家刘继尧③老师义务教同学们学习昆曲的过程,拍摄中采用多机位、多景别的录制方法,对整个教学进行分时段记录,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减少信息差,立体呈现,真实再现,使观众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昆曲教学原貌。
  3.形式新颖
  在短时间内更好地传达影像内容,需要在视频形式上进行创新。微纪录片虽然在时长上比一般的纪录片短,但具有纪录片的各种元素。组合纪录片各类元素有多种方式,虽然本质上受限于传统的电影语言,但根据内容的特性,可以有更多层次的表现。完整的昆曲表演时间较长,表演语言中含有苏州话的变音,且节奏较为缓和,故较难理解。所以创新形式,更方便受众理解和观看,从而促进传播。
  《昆曲感悟》主要记录了一些接触或者从事昆曲的人们对昆曲的感悟,被记录者感悟各不相同。如果对每个人的感悟进行简单的拼接剪辑,视频就会变得冗长无趣。所以运用了多种元素进行组合,选用感悟中精彩的部分,然后加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元素,后面用字幕和音频做成“文字 声音”的模式。最后《昆曲感悟》视频总时长7分55秒,包含了四位被记录者的感悟,中间以视频和图片作为穿插,更饱满地展示了他们从昆曲中收获的感动之情。
  (三)纪实性视频跟踪制作
  保护和传承昆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用跟踪纪实性的视频能更好的展示他们做的贡献。纪录片有其独特的基本功能,对跟踪纪实性视频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因此选用纪录片这种视频形式来制作人物跟踪纪实性视频。其基本功能主要如下。
  1.真实再现
  真实性是指纪录片表现的人物和事件是客观真实的,是对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真实记录。昆曲是一种动态表演,因此文字描述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文字写作和再次阅读容易受到主观影响,跟踪纪实性的纪录片就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制作过程中,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拍摄,将人物的所作所为全面直观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筛选、制作,将人物更加真实立体地呈现出来。
  金红④老师感动于昆曲老艺术家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义务地跟踪采访昆曲老艺术家,在各个方面帮助昆曲保护和传承十多年。同样感动于金红老师的思想和行为,意识到保护昆曲的重要性,因此以金红老师为拍摄对象,跟踪记录长达两年,然后制作了《金老师与昆曲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全面真实的展示金红老师在保护和传承昆曲的道路上的重要贡献。
  2.保护传承
  纪录电影(documentary films)一词源起于法语documentai,原意为“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很多昆曲内容都是靠口传心授或者文字记录,但这些方式受制于个体记忆力、理解能力差异,常使一些信息在传承过程中遗失。跟踪纪实性纪录片提供一种更好的记载方式,可以选取某一人物为支点进行跟踪,然后将相关内容融入进来,减少了自然因素对录制过程的影响,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资料留存和传承更加全面深入。
  纪录片《金老师与昆曲的故事》便采取这种方式。内容上分层次地一一展示金红老师利于业余时间在昆曲资料记录和艺术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如对老艺术家的系列访谈、学唱昆曲、指导学生走进昆曲保护和传承研究等内容。制作上以纪录片为载体,将相关的资料精华进行汇总整理,包括过去十几年访谈的原始图文素材。最后项目组以整体面貌方式进行梳理、提炼,使之成为可以以一位老师的角度全面理解昆曲普及和传承意义的视频本,这样便既展示了保护和传承昆曲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又宣传和普及了昆曲艺术内容。
  二、纪录影像的问题和发展探究
  纪录片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强化纪录影像的拍摄质量并最大程度保留影像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最核心的问题。根据实践经验,本项目组通过纪录影像对保护和传承昆曲的方式进行探究和总结。
  (一)纪录影像的问题
  1.拍摄前(访谈前)的准备
  该项目主要面对那些“继”字辈老艺术家,该群体的特性决定了许多在访谈环节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访谈者面对的是在昆曲领域卓有成就和底蕴的老艺术家,这对访谈者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金红老师十多年来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也接触了许多“继”字辈艺术家,每次进行访谈前,都必须做大量的功课,才能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访谈架构。
  其次,由于老艺术家的年龄和身体情况,访谈者必须照顾被访者的条件,从而针对性地选择访谈的时间地点,以及访谈的方式技巧。
  2.拍摄中——纪录拍摄的干扰
  场景拍摄中,一些被拍摄者,会因为镜头的存在而在行为和语言上有所顾忌。拍摄过程也会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
  以慢书房刘喜尧老师的小型访谈会为例,5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容纳了将近40人。观众走动、不时传出的手机铃声等都会干扰到视频的录制。对这种情况,拍摄前应当熟悉书房的环境,与管理者协调出避免干扰的拍摄机位,然后确保拍摄影片的完整和质量。
  3.拍摄后——原始资料的损耗
  很多昆曲資料是关于保护传承昆曲的老师前辈们的音视频资料,其中就包括 “继”字辈老艺术家们的访谈,内容深入、富有见解。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许多音视频不清晰,画面记录不完整,这给视频的传播带来了一些困难。
  新媒体时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视频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凭借其互动性强、传播迅速、自由开放和拥有海量数据等特征[4],许多昆曲的原始性资料可以改用短视频形式来传播。
  (二)纪录影像的理论价值   1.传播价值
  包括昆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期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或者是通过剧场表演进行小范围的组织传播。如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來[5]。昆曲的纪录片发挥了“文化价值”的作用,为受众建立起了与之相关的文化体系,通过广泛的新媒体平台以及不同形式的新媒体影片,传播给了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群体[4]。
  2.文献价值
  无论是昆曲艺术家的访谈,还是昆曲的纪录片和短视频,制作的初衷都是对昆曲原始资料的整理和传承,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文献价值。
  金红老师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访谈了包括尹继梅、尹斯明⑤、凌继勤⑥等多位“继”字辈艺术家,无论是唱段的表演方法,还是作品创作的过程,很多细节都被真实的记录下来,这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昆曲表演者和昆曲学者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参考。
  注释:
  ①尹继梅,女,原名尹家琪,1940年出生。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苏州“继字辈”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剧)代表性传承人。
  ②沈传芷(1909-1994年),男,昆曲“传字辈”艺术家。1986年1月应聘为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并积极参与昆指委主办的昆剧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向学员们传授了《击鼓》《堂配》《卖子》《投渊》等多折小生、正旦拿手戏。
  ③刘继尧,男,原名刘喜尧,1943年出生,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苏州“继字辈”艺术家。
  ④金红,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教师,本项目指导老师。
  ⑤尹斯明,女,1921年出生,苏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剧)代表性传承人。
  ⑥凌继勤(1940-2019年),男,原名凌学勤,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剧)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文献:
  [1]来晓菲.访谈类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2]易钟林.试论我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特色与价值[D].广州:暨南大学,2006.
  [3]胡晓燕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14):100-101.
  [4]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53-157.
  [5]刘筠梅.全媒体时代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7(6):29-34.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李雨亭(1999-),女,宁夏银川,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学;邵睿哲(1999-),男,江苏苏州,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学;查浚哲(2000-),男,江苏南京,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学;赵婕(1999-),女,甘肃兰州,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学。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而言,非遗展示在国内还处于探索期,高校内课题研究成果也并不算多,学术界和媒体主要发出的是担忧的声音。本文以中国传统“家空间”的视角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通过最为普遍真切的“家文化”带入展示空间,来说明非遗文化并不是玻璃展柜里的摆件,而是与我们生活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关键词】非遗展示;家空间展厅;新中式家具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
【摘要】红色歌谣保存着我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积淀着我党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以及自身建设的先进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推广传播红色歌谣,可以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红色歌谣;红色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永恒
【摘要】本期公益夏令营研学重点:走进南粤主要博物馆、美术馆和岭南四大园林(清晖园、梁园、余荫山房、可园),还有中山的主要宗祠建筑、白石红色研学基地等。坚持“以美育人,传承南粤优秀文化。”贯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南粤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富有的岭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侨文化、乡情民俗等,特开展本次的“南粤美,我传承
【摘要】新疆罗布人文化遗产有必要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要么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其传统的文化内涵,要么将传统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文化内容,这都能引起人们对罗布人文化艺术及其价值的注意和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新疆罗布人;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宣传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今日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的尉犁、若羌、且末县以及轮臺县的草湖乡、库尔勒市的普惠乡等地,居住着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参与下,与黄河沿线九省区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发起“文化黄河发展基金”,助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生生不息的黄河流域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里生发的文化艺
【摘要】当下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进行“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呼唤课程改革,边疆地方民族高师抓住政策、形势、地域上的优势构建以本土民族美术进行差别化建设的美术课程体系,并结合国家教育部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高校开发适合本土的地方课程,通过设立民族高师壮族美术课程主要建设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本土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教学价值与多元文化特色完成学科差别化发展,最终形成课程体系内具
【摘要】公共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实践中,基于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角度促进民族团结,能进一步彰显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增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效果。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特色服务的构建入手,对公共图书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促进民族团结的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希望能进一步发挥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加快民族传统文化地传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指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理、编辑、制作,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并应用于语文课堂的一种教学手段。那么,多媒体语文教学在推进语文课堂教育素质化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功能很多。本文试择其一二与同仁探讨。    一、融入作品意境,增强情感体验    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语文教学必须以真、善、美来熏陶学生,让
86岁的宗振荣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曾任河北省临西县县长,退休后他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去年他用一年的时间创作出了《党史之歌100首》,作为献给党的100岁生日礼物,同样也希望以此来让青少年铭记党史,并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见到宗振荣老人时,他拿出这本《党史之歌100首》,诵读起来。《党史之歌100首》,描述了党和军队的创建,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品逻辑清晰,词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国内省、市、县都在加快非遗馆的建设力度。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语境下,县域的综合性非遗馆作为以展示、体验、交流兼顾的保护利用设施,在建设理念、功能定位、空间展示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博物馆有较大区别。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和非遗资源,如何把非遗馆打造成地域性的文化标识,发挥其文化惠民的属性特质,强调社区参与和普及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