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练习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vi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老院的廊厅下,方明躺在一个灯芯绒的沙发上,扶手上的棕色漆面斑驳陆离,两只搭在扶手上的手,像裸露在地面的老树根。早晨的太阳照在他微闭的双眼上,他感觉眼前一团橘红色的温暖。
  旁边陆续多了几张模样相似的灯芯绒沙发,沙发上的人不尽相同,他们互相打着招呼,寒暄着。
  方明没搭理他们——没空,他在想他自己的事情。
  这辈子他能想明白很多事,唯独死亡这件事毫无头绪。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感受,人死之后是什么感受,那个存在的我到哪里去了……
  他不是没想过。他问过孔子,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他认认真真地学习如何生,指望有朝一日醍醐灌顶,顿悟什么是死,但最终还是没找到其中的关联。
  他问过坐在旁边沙发上的李老太。李老太乐呵呵地说:“从来没想过。听说超市的鸡蛋星期六打折,告诉你儿子赶紧去买。”方明重新闭目养神。
  他问过坐在旁边沙发上的老张。老张一生经历丰富,做过官,经过商,挣过大钱。老张先是黯然地说:“死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花精力想它干吗?趁活着干点儿有意思的事。”然后老张满脸挤着笑问方明:“我说老兄,这辈子和几个女人上过床啊?哈哈。”方明措手不及,没吱声。老张一撇嘴:“哎呀,白活了。”
  方明还问过曾经坐在旁边沙发上的老崔。老崔比自己小几岁,瘦高,看着身体没啥毛病,能长寿的样子。老崔说他没想明白死,但是他想明白了活,想明白了活的荒谬和毫无意义,他说如果死很可怕的话,那么活着就是另外一种死。老崔现在已经不在养老院了,前段时间他吃安眠药自杀了。说起来老崔,方明现在有点儿想他了。


  方明睁开眼,摸出手机,想给儿子打个电话,俄而,又放回手机。儿子最近埋怨他太悲观,说他总是提死什么的,不吉利。儿子让他别害怕,说他一定能活一百岁。
  护士小李向他走来。小李人不错,照顾他日常生活,就是话太少,说得最多的就两句:“老方把这药吃了。”“老方吃药了吗?”
  “老方把这药吃了。”小李塞到方明手里一个药包。
  方明低眼看着手里的药包,想,我为什么要吃药?是不想见到死亡吗?我不就是想了解它吗?不见怎么能了解?他环视了一周,李老太、老张和缺席的老崔。他想,了解死亡还得靠自己。
  方明搓了搓药包,又想,不过,我可做不到像老崔那样,我就是想了解一下死,不是真想死。不如这样,这包藥就先不吃。一包药不吃要不了命,但估计可以接近死亡,可以看清点儿死亡的模样。
  方明把药包攥在手里。
  他眯起眼睛,眼前一团橘红色的温暖。
  不知什么时候,他想起了父亲。他想让父亲原谅他。父亲弥留之际,说想去北京看看,那是父亲第一次对他提要求。他果断地拒绝了。他恨父亲,认为他没尽到父亲的责任,他不可能原谅他。父亲带着遗憾死掉的时候,他很解气。没承想,这记恨和报复却成了内疚,这么多年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胸口。现在他很想拉着父亲的手说一句他愿意带他去看看北京。
  他想起了老婆。他想让老婆原谅他。这辈子她和他在一起没享到什么福。福不是荣华富贵,是对她好,他对她不够好。他三十五岁那年,瞒着妻子和一个陌生女子过了夜。那短暂的快感,像苍蝇屎一样长在他的心里,一直扑打不去。如果回到那一天,他想待在家里,给老婆做顿饭。
  他又想起了自己。他想让自己原谅他。小时候他想成为一个演员,他确信自己喜欢那行当,这辈子没几件事让他那么确信。可是后来他做了一辈子小职员,即使凭此有了两套房,衣食无忧,但那不是他想要的。有个东西一直待在心里,刀一般割着他。那个东西叫梦想。他曾埋怨没有天时地利,埋怨那些暗示他是痴心妄想的人、规劝他客观务实的人。现在,他怪他自己。快要死了才知道,死是自己的事,怎么活也应当是自己的事,与世界和他人无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哪怕是回到去年,或者昨天,或者是刚才吧,他都要不顾一切地努力一把,活成他想要的样子,无论结果怎样。
  方明忽然意识到他看到了死亡的样子,原来死是留恋生,是不知死焉知生,是原以为明白的事其实不明白。
  方明觉得死亡练习起作用了,他感到一阵心潮澎湃。
  隐隐约约听见小李的声音,然后又听不见了,眼前那片橘红色的温暖渐渐地消失了。
  “老方,你吃药了吗?”小李问方明。
  方明没搭理她。
  小李伸手拉方明攥着药的手,药包掉在地上,圆形小药片滚落一地。
  方明死了,死于地球照转的某个时候。
  [责任编辑 徐小红]
其他文献
从前有座大寺庙,大寺庙里有个小沙弥,小沙弥每天只做一种事,准备好洁净的盆子和手巾,接待进山门的施主。  一天早晨,如同过去无数个早晨。这天,有个花农挑着一担鲜花进来了,他的双手沾满了泥巴。  小沙弥猜定花田离寺庙不远。他眼一亮,花瓣还托着亮晶晶的露珠呢。  花农仿佛进了自己家一样随便,他用盆子舀了水洗手,留下一水盆污泥。他拿起手巾擦手,手巾也留下了泥痕。  小沙弥来不及阻止。一个卖花的人,连问也不
期刊
代理指导员带领战友闯进三里湾时,又冷又饿不说,好多战友还身负重伤。三里湾人分头把他们接到家里,挤出自家的口粮招待这些瘦弱的军人,还把私藏的苞谷酒送给伤员消毒使用。  草药伍更是忙里忙外。  有的战友伤势太重了,草药解决不了问题,急需一些西药。三里湾虽是两不管的地方,可垭口已被两边的保安团封锁,任何人不能进也不能出。代理指导员——就是个小红军,21岁的指导员牺牲了,17岁的他顶上——央求草药伍想法子
期刊
第一次去西街村搞贫困户核查时,我跟同事肖梅一组。别看肖梅比我小两岁,但她已经在扶贫一线待了快半年了,稀奇古怪的事儿、难缠的刺儿头,她都应付得头头是道。领导说:“跟着肖梅,抓紧熟悉一下流程,把肩膀磨踏实了。千斤重担,都在那儿等着人挑呢。”  西街村不大,三百多户,一千来口人,却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镇里初次调查摸底,就圈定了五十多户贫困户。厚厚的一沓资料摆上案头,我翻了足足一天,才在密密麻麻的数字蛛
期刊
有一种很古老的测验,目的在于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目。测验是这样进行的: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上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一段时间,而假設你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当你想象自己被隔绝在一个没有娱乐、没有资讯、没有可以理解的一般事物的世界时,你是否会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一些?你会觉得这样想象的情况有点儿稀奇古怪,不太真实。当真如此吗?我们不这么认为。在某种程度
期刊
侯德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天鼓: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寂寞的书》《那时候我们长尾巴》等专著、文集十五部,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等多种奖项。  2018年8月8日,我写过一篇关于丛棣也关于小小说的文章,题为《读丛棣:眼花》。我在这篇作品的开头,用二百多字的篇幅,回顾了我和他的友情基础,这里不妨将大意复述一遍。  我和丛棣的交往,始于19
期刊
吃罢早饭刷了锅碗,水玉抓了两把玉米撒到院里,倚着门框,看着鸡们争先恐后地吃。枣红色公鸡叼起来一颗玉米,咯咯咯叫着又放到地上,招呼母鸡们来吃。母鸡们一过去,它就趁机跳到她们背上了。  瞧着鸡冠血红、雄赳赳的公鸡,水玉想起了男人。天阴着,刮起冷冷的风,再过几天就是八月十五了。上次走的时候,男人还穿着单裤短褂,天冷了也不知道回来拿衣裳。  水玉正盯着公鸡母鸡们出神,街上传来锡匠打锡壶的嘹亮吆喝声。想起男
期刊
王麻子佝偻着背,舞着桑树棍,脸上的麻子一颗一颗亮起红晕,像铁枝老梅,咬牙切齿地开着。  “还尿裆不?”  王狗剩摇摇头又点点头。狗剩是王麻子的独儿。  “啥意思,点头摇头的?”桑树棍抽在王狗剩身上啪啪响,狗剩把嘴唇咬得惨白,像抿着一片儿纸。  “码砖有我风光?”  狗剩摇头。  “剃头有我风光?”  狗剩摇摇头。  “吃香的喝辣的,村里谁最风光?”  “村主任……不,是爹。”  “那老实跟我学,杀
期刊
小小说创作的核心在于“写什么”,也在于“怎么写”。  这个命题并不新鲜,但却是关于小小说创作的本质叩问。  写什么?换句话说就是选什么材。课本里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断,换为“叶氏语录”:艺术来源于苦难,高于苦难。  这个论断很有诗意。  论断的前半句很多大家已经论述过了,从尼采到周国平,无一不在强调生活的苦难性,无一不在强调苦难之于艺術的重要意义。后半句似乎少有人提,即便提起,也就三
期刊
每天他和她都会在同一个公交站点等车,一个月了,但却从未搭过话。他们都在等对方先开口,也都知道对方在等自己开口。一个月,再不互相说点儿什么,就太不正常了。可是一个月都没有说话,再开口,也显得有点儿刻意和别扭。他曾想故意晚来或早到一会儿,错开和她在一起等车的时间,头一天都决定了,第二天又鬼使神差准时准点地来了。  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偶尔还会戴一副浅色眼镜。那样就会使她的脸显得更精致。他喜欢她戴眼镜的
期刊
老顾那些事,是郭万达和马连生说给我的。我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老顾就那样随随便便死了。  竹坞和顾庄隔着一道岭,那岭叫摩天岭,最高处叫牛头山。竹坞的人去顾庄,或者顾庄的人去竹坞,很少翻这摩天岭,原因很简单,岭太高。这次我翻越摩天岭的时候,尽管有马连生陪着,但还是觉着心里空得慌。路在山上拐来拐去,一不留神就没了踪迹,林子太大了,人太小了。我看一眼马连生,他脸上已经成赤红色,一头卷发被汗水弄得贴着头皮。我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