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学本体思想的演变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传佛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道儒,有着复杂的本体论思想演变,受道家与玄学的道、无、本、元气等本体思想的影响,汉传佛学的本体是无、空或气;受道家元气与民间“神识”观的影响,出现了神本论。
  关键词:汉传佛学;本体论;道;无;元气;神本论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149-02
  一、本体论的界定与研究价值
  印度佛学构建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本体思想体系。自公元一世纪初起,它的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并与道儒等思想融合成汉传佛学。汉传佛学在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更为丰富的本体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中外哲学界对本体有不同界定,但本体论都是关于世界与自我最本质、最根源性问题的理论,它是哲学的基石与内核。考察中国汉传佛学本体思想演变,对于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动力、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华民族的生命意义观、价值观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汉传佛学本体论的思想渊源
  中国佛学分为汉传佛学、藏传佛学与南传佛学。印度佛学是建立在对婆罗门哲学与六师外道反叛的基础上。从佛陀创立原始佛学起(公元前530年)至密教晚期(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学经过了原始佛学、部派佛学、大乘佛学、密乘佛学四大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本体论思想。
  原始佛学苦集灭道四谛说、四法印说,以中道为方法论,对法、我是否有本体未做说明;部派佛学认为,和合法因缘和合,故非实有;但细法却是实有的,即法体恒有。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般若经典主张法我性相皆空;华严经提出一切唯心造。《观无量寿经》指出是心是佛。龙树提出无自性说、八不缘起性空说。中晚期大乘先后有三个本体思想系统:《如来藏经》为代表的如来藏思想系统,《解深密经》为代表的阿赖耶识思想系统,《楞伽经》为代表的综合以上两种思想的系统。密教伴大乘渐兴,盛于八世纪,灭于十三世纪初,先后经过了陀罗尼乘、持明乘、真言乘、金刚乘、瑜伽乘、无上瑜伽乘等阶段。密教认同以如来藏为本体,但从体、相和用三方面,建立了由六大(体大)、四曼荼罗(相大)、三密(用大)组成的“三大”本体学说,将体用、色心统一起来。
  佛学初传中土时,汉地历经了先秦诸子哲学的争鸣与两汉经学的繁盛,正处于儒、道初步融合的阶段,处于人生意义迷失的阶段。在本体论上,有老子与庄子的道本体、孔子与孟子的天本体、荀子的气本体等思想,还有魏晋玄学的无本体;在文字上,有已成熟的汉语作为思想传播载体;在思维上,汉地人的思维具有浓厚的现实性、秩序性与直觉感悟性;在文化心理上,两汉经学越来越呆板、虚妄、迷信,束缚了人性,不能给心灵提供终极意义;上层社会充满了腐败与迷茫的气息。玄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知识阶层心灵迷失的反映。
  三、东汉、三国与两晋时期汉传佛学形成与发展简述
  据史书《魏略·西戎传》(已佚)和《后汉书》载,印度佛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至东汉哀帝年间(公元60年),初传入中国汉地,佛学被汉地文化接纳、消化,有个漫长的过程。在鸠摩罗什传译佛经前(公元401年),汉地对佛经的理解多有乖谬。
  最早的佛经翻译家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初年(公元147年)至洛阳,共译经籍三十五部,共四十一卷。主要是印度小乘上座部的经典,多属禅数类。其代表译作是《阴持入经》和《安般守意经》。前者宣扬“诸法无我”,安世高译“无我”为“非身”。致使汉地在理解“我”的本体论上发展重大歧义。经中“安般”说被附会为“元气”说。
  支娄迦谶是中国翻译和传播大乘佛教的创始者。于桓帝末年(公元167年)到洛阳。他译的大乘經有三部,共十四卷,在所译的小品《道行般若经》里,支娄迦谶借用道家概念,把“波罗蜜行”译为“道行”,把“如性”译为“本无”等;后来支谦将此经重译改订为《大明度无极经》,他借助汉地空、无、有、道、本、末等范畴,将般若经中双遣、有无、缘起性空的观念,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来了。支谦的解读,是汉传佛学真正的萌芽。
  竺法护于太始二年(公元266年)回国译经。据《出三藏记集》,竺法护所译经籍有159部,以大品《光■般若》为主,也包括华严、宝积、大集、涅■、法华等。竺法护强调“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更加忠实原本,使译经质量大为提高。
  三国时,“般若学”开始形成。小品般若从无、本、末等传统概念译介佛学;大品《放光般若》、《光■般若》及后来的《四十二章经》则通过色 、空、法、性、无常、无我、实相等新的本体范畴,使佛学更独立了。
  至西晋,自西域入汉地的高僧大德络绎不绝,般若经的注释本也出现了。西晋中叶后,社会动荡,玄学陷于停滞,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更加迫切。这促进了佛学日益独立的发展。以后,牟子《理惑论》不仅直斥神仙方术,而且分辨儒、释、道三家的本体思想,虽志在调停三教,但却以佛学为“至尊至大”。至此,汉传佛学已完全独立了。
  四、东汉、三国与两晋时期汉传佛学的本体思想
  罗什关河之学兴起前,汉地佛学研究主要有两方面:格义和六家七宗。作为印度佛学初步汉化的尝试,格义违而乖本;六家偏而不既,使得汉传佛学涌现各种本体思想。
  元气说。代表人物是支谦和康僧会。该说将四大种视为万法本体,并统一于道家的气或元气。支谦云:“天地人物一仰四气: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人之身中,强者为地,和淖为水,温热为火,气息为风。生借用此,死则归本。”[1]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卷八《察微王经》云:“深睹人原始,自本无生。元气强者为地,软者为水,暖者为火,动者为风,四者和焉,识神生焉。”[2]元气的强、软、暖、动四态说成是地、水、火、风“四大”现象。人由于“四大”和合才有生命,才有心识、心灵的产生。“四大”之元气是世界万物和人身的本原。
  “识含”说。代表人物为于法开。“于法开立识含义: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3]又说:“于法开著《惑识二谛论》说,若觉三界本空,惑识斯尽,位登十地。今谓以惑所睹为俗,觉时都空为真。”[3]世间事物为“识”所“含”。三界本空。然其所以不空,因众生有种种惑识。及至惑识尽灭,则登位十地而成佛矣。“心识”为人我之本体。   “幻化”说。代表人物为道壹。《中论疏》说:“壹法师云:世谛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经云,从本已来,未始有也。”[3] 安澄《中论疏记》补充说:道壹著《神二谛论》云,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心神犹真不空,是第一义。若神复空,教何所施?谁修道?隔凡成圣,故知神不空。万法为空,但人我有心神本体。
  “缘会”说。代表人物于道邃。《中论疏》言:“于道邃明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故即无,称第一义谛。”[3] 《中论疏记》补充云:缘会故有是俗,推拆无是真。譬如土木合为舍,舍无前体,有名无实。故佛告罗陀,坏灭色相,无所见。这里以事物之缘是“会”还是“散”来讲有、无。“缘”若会聚,就是“有”;“缘”若散败,就是“无”。此“无”是第一义谛,是真。因此,主张以无为本。
  无为的道本体说。晋时孙绰撰《喻道论》说:“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4] 可能产生于东晋末年的牟子《理惑论》对佛陀所证悟的“道”是这样理解的: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大为表,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此处的“无为”是涅■境界。引导人们证涅■而成佛的是道,佛是体道者。道无形无声,虚无恍惚,如同《老子》所讲的“无为”,是“先天地生”的最終本原、本体。
  心无说。倡导者是支敏度,支敏度认为,心体是无,如太虚,虚而能知,无而能应。要想观察色空,只要心中无物就行。强调从心这一主观方面来理解空义。他受到郭象的“至人之心”思想的影响。僧肇评语: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虽然看到了心的空寂,但没有看到物的假有。心无说从主体角度强调,心体是无,从而物质也是体无。
  本无说。本无是“如性”的初译语,表示性空义,后又被译为“真如”。支谶译的《道行般若经》第十四品和支谦改译的《大明度经》第十四品,均将“真如品”定名为“本无品”。梵文原义本是“如性”,即如实在那个样子,而现象事物是“不如实在那样”,“如性”就是空性。译成“本无”应无大碍,但将“本”联系到玄学的“本末”之“本”意,则是汉地学者的误解。这种误解启发了本无宗的产生。本无宗的代表人物是竺法汰(公元320—387年),也有人认为是竺法深,著有《本无论》,今已不存。《中论疏记》载有其言:诸法本无,壑然无形,为第一义谛;所生万物,名为世谛。《肇论》评: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通顺事实。将假有、假无抹杀了。本无说从客体角度强调,一切事物的本体即是无。
  即色本空说。代表人物是支道林(约公元313—366年,也称支遁)。他综贯内典外书 ,援庄入释 ,又引佛入道 ,创立即色宗 ,著有《释即色本无义》、《即色游玄论》,均已佚。他的主要思想是即色本空说和即色游玄说。他说: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见《世说新语·文学》引自支道林的《妙色章》,该文已佚)。色不是自己成为色的,所以是空,但也不同于空。僧肇评说:色不自色,虽色而空,只明白色之非有;但没有明白色之非无,即假有的一面。从本体论上说,即色本空,并不是说色的本体是空,而是说,根本没有色,更不用说色的本体了。支遁所说的色,是指色的共相,不是指色的自相。也就是说,离开名言,色是不存在的。但他的即色游玄说又认为:“夫至人也,览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支遁:《大小品对比要钞序》,载《出三藏记集》)。这是说,至人的精神虚而感通十方。似乎又说心灵本体无处不在。
  性空说。代表人物道安(公元312——385年)。他不仅“能使佛教有独立之建设,坚苦卓绝,真能发挥佛陀之精神,
  而不全藉清谈之浮华者。”[5]他的弟子僧■在《大品经序》里说:“亡师安和上(尚),凿荒途以开辙,标玄指于性空,落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道安之学“以不住为始,以无得为终,假号照其真,应行显其明。”道安前期也许曾持有本无观,但成熟期的道安已定心于性空说。他认为,万法(包括心法)的自性是空寂的,这就更符合般若中观的思想了。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籍教师作为主要师资力量,对中外合作办学是否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外籍教师,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基于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双本科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教管理经验,总结了该项目中外教管理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如何优化和规范外教管理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中德合作;外教管理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俄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在进行俄语第二课堂建设时要遵循思想性与创造性兼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配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结合俄语学生实际与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深化,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俄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阶级形成、国家产生以来,就以一种普遍的实践活动而客观存在,在现代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通过对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取向、形态和方式的比较研究,找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直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
摘 要:朝鲜半岛统一问题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项长期课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方面的差距,统一方案尚未形成,这些阻力因素的存在,使得半岛问题尚未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共同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半岛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等动力因素,也为半岛统一提供了可能性。结合统一问题的由来,在充分分析半岛统一进程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和动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
期刊
摘 要:当前,党和国家在大力推进马克思大众化,而马克思大众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资本论》的广泛传播。高校学生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走向,马克思思想或者《资本论》能否在高校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影响下一阶段马克思大众化能否继续进行下去。库恩的范式理论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强调范式的建立给一个学科的发展和传播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对于如何做好《资本论》传播工作很有启发。将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对《资本论》在高校中的传播机
期刊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地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计进城务工,而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而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会阻碍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期刊
摘 要:新型城镇化的原则在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拟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原资源开发和保护为个案,探究煤炭开采作为当地工业化道路的深层原因和对环境、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分析破解资源诅咒下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资源依赖型;县域经济;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93-02  新型城鎮化是未来中
期刊
摘 要: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深受一些问题的困扰,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数越来越多已成为较为凸显的问题。网络成瘾,不仅是青少年个人的问题,也和家庭及社会息息相关。以典型个案为例,引入系统理论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对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系统;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以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际状况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个体特征、社会外部环境氛围和志愿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等因素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113-04  引言  随着社会主
期刊
摘 要:我国封建监察制度中,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运作、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监察管理运行机制,而唐朝御史弹劾制度是整个唐代监察体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十分宝贵的政治财富。唐朝御史弹劾制度经过历代发展至唐朝已趋渐成熟,自成体系。对其制度的研究有利于以古为鉴,对当今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唐代;御史;弹劾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