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非宗教之后”的信仰观——应正确把握马克思宗教认识论的理论基石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宗教”的理论认识是马克思宗教观的独特成果,它确立了马克思宗教认识论的理论基石.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所要阐释的是宗教的认识论问题,而不是价值论问题,有一个顺序先后的设定和批判语境的不同程度.由此,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立足于“非宗教”的认识论,而不是定位于“反宗教”的价值论.进而,马克思把信仰的权力从宗教的特权中有效夺回一部分,形成“非宗教之后”的符合辩证法运动规律的信仰观念的构建,例如彻底的人道主义或人类的最终解放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和内涵.如此,共产主义的信仰成为马克思“非宗教之后”所构建的信仰观的核心内容.
其他文献
康德有关理性的理论不仅包括“理念”,还包括“理想”,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想以理念为根据,但离感性直观和知性经验比理念更为遥远.理性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处于一种很尴尬的
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逃禅成风,为禅宗的弘扬增添了新鲜血液.天然函呈禅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家弘法,于岭南大振曹洞宗风,摄受数千僧俗,使丛林为道德所属,缙绅遗老云集礼归,
文化比较需要一把“双面镜”,除了要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依据西方的思想体系和结构翻译与诠释中国文化外,我们更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通过回归经典去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的传
饶鲁在批判继承《中庸章句》的基础上,对《中庸》作出了不同的章节划分,对此后的《中庸》分章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最大特色是:不同于《章句》的三层三十三章说,主张六节三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个物质的感性存在,他受限于自然并依存于自然。但是,与此同时,人有能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他的最大胆的理念和计划。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在人的帮
以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像的发展演变为例,探寻其在印度、中亚、东亚的信仰演变情况,对二菩萨信仰在印度与东亚的异同及其理由、背景进行考察。
抑郁情绪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其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成为21世纪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抑郁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西方心理学家的重视:国外有关调查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语境下,马克思对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马克思思想的内部关系中,哲学思想对经济和政治思想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其二,在西方哲学史的外部
禅宗五家中,虽然沩仰宗和临济宗都是从体用一如的角度说明心性本体的理事圆融不二,但临济宗倾向于由体用一如而“即体显用”和“即用显体”,沩仰宗注重由体用一如而“摄用归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新抑制剂NL101对同型半胱氨酸(HCA)诱导大鼠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正常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方法:使用HCA(5 mmol/L)诱导大鼠皮层混合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