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

来源 :中国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升对长江流域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的认知程度,突破以往单独从地表水或地下水角度进行评价的局限性,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将水文地质单元和地表水流域有机结合,划分长江流域地下水评价单元,建立典型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开展了新一轮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水循环要素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以中游最多,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夏季,且长江北岸比南岸集中程度更高;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东部高于西部的特征,最大值集
其他文献
1 研究目的(Objective)rn锰结核作为海洋表层环境的典型产物,其对于深化海洋地球化学循环、海洋热液喷流作用、古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锰的表生循环会影响多种生命
期刊
越冬冻害是猕猴桃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探讨低温对猕猴桃的伤害机理,建立猕猴桃越冬冻害指标体系,2020年12月—2021年2月利用MSX-2F霜箱系统模拟越冬期低温过程,采用组织褐变率、细胞伤害率等参数对结果母枝冻害特征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冻害指数与低温的Logistic关系模型,研究6个主栽品种结果母枝冻害特征。结果表明:结果母枝主芽半致死温度以海沃德最低,为-16.5℃,瑞玉、徐香、金福居中,分别为-14.8℃,-14.9℃和-14.2℃,翠香、红阳较高,分别为-13.4℃,-13.8℃。-16℃~-10℃
华北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同时也是粮食主产区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雄安新区皆位于区内,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地下水是华北平原主要的供水水源,占总供水量70%左右,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地下水开采强度不断增大,长期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形成规模巨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而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湿地退化、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地下水位演变可以为地下水超采治理及降落漏斗修复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华北平原2019—2020年高密度地下水位统测数据及历史水位资料,研究了2020年现状地下
英国地质调查局执行首席科学家(负责脱碳)Mike Stephenson教授和伦敦地质协会政策与合作部门负责人Florence Bullough最近在《科学进议会》刊物上联合撰文提出,若要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地球科学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地质有关的脱碳关键技术有三种: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地热能和氢燃料,本文以英国为例介绍其应用与进展(图1)。
松辽盆地北部铀矿地质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利用岩心、测井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学、盆地分析、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对松辽盆地东北隆起区内的沉积建造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1)理清了松辽盆地东北隆起区盆缘的地层结构及含铀含氧水渗入窗口的时空分布特征,绥棱以北嫩江组以下地层整体为超覆结构,仅海伦隆起泉头组在盆缘具有削蚀结构从而具备渗入窗口;而绥棱以南的晚白垩世地层整体在盆缘都呈削蚀结构,均具备窗口。(2)研究区可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滩坝及半深湖—深湖相这7种沉积相类型;在海伦隆起、绥棱背斜、庆
松花江—辽河流域(简称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下水资源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97.31×108m3/a,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276.4×108m3。松辽流域地下水面临着水资源局部短缺,局部水位持续下降,“三氮”污染加剧,以及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驱动因素分析,主要是气温升高导致水稻适宜区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地面积特别是水田面积大幅增加,造成地下水过量开采、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受到扰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面临压力,亟需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本文选取2001年和2020年MODIS和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
广东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是中国菠萝、香蕉、甘蔗等农产品重要产地。土壤氮、磷、钾等养分是作物生长需要最多的营养元素,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雷州半岛土壤取样,首次对该地区土壤氮磷钾的背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成土母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钾的含量水平,探讨了氮磷钾人为影响因素和时空演化规律,并进行了土壤肥力评价。研究发现,雷州半岛土壤中氮、磷、钾分布受地质背景制约,并受人为活动干扰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上中下游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水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黄河流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饮水安全状况。黄河流域年度地下水资源量393.55亿m3,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7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81.91亿m3,占比超过20%;黄河流域地下水质量以I~IV类为主,劣质地下水主要受总硬度、硫酸盐、铁、溶解性总固体等天然原生组分影响,砷、氟、硒、碘等原生组分超标是流域部分地区地下
发育进程是作物的生理年龄,发育模式是作物生长模型的时间指针。但目前的发育模式只关注某时段(日)气象条件对作物发育的影响,其准确率也难以满足作物生长模拟的需求。根据作物发育速率不仅与气象条件有关、还与其所处发育期有关的理论假设,重构发育进程模式,并利用1980—2019年我国甘蔗发育实测数据进行模式适应性分析,比较传统模式与重构模式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重构模式中,发育单位日序模式和温度日序模式对甘蔗发育进程的适应性均较好,尤其在后期温度不断降低的发育进程以及低温年型的模拟中,其适应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模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