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剖析了贸易竞争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国家的未来发展取向。结论显示:(1)贸易竞争呈现以社群内竞争为主的"内部型"社群特征;主要贸易社群演化为较固定的最大利益集团;社群间的利益协调是通过社群成员在社群间的匹配与流动实现的;(2)国家竞争优势呈现出非对称性;国家出口产业以社群内升级为主;贸易分工角色以社群间晋升为主;(3)分工角色竞争、全球治理模式、经济活动、地理邻近是影响贸易竞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未来发展取向上:(1)国家应积极参与社群内竞争,培育新兴竞争缺失产业,融入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向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剖析了贸易竞争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国家的未来发展取向。结论显示:(1)贸易竞争呈现以社群内竞争为主的"内部型"社群特征;主要贸易社群演化为较固定的最大利益集团;社群间的利益协调是通过社群成员在社群间的匹配与流动实现的;(2)国家竞争优势呈现出非对称性;国家出口产业以社群内升级为主;贸易分工角色以社群间晋升为主;(3)分工角色竞争、全球治理模式、经济活动、地理邻近是影响贸易竞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未来发展取向上:(1)国家应积极参与社群内竞争,培育新兴竞争缺失产业,融入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向高级社群融合或向更优竞争位置攀登;(2)以强制造业社群为技术产业高点向边缘社群实现产业的"雁阵"布局;(3)控制调节对贸易竞争结构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变量。
其他文献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发展相互共生、良性互动.回首过往,新中国70年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不但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谱写出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走出了一条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之路,而且也彰显了来自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涌现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丰硕成果。现在来看,新中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实践更加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功。
当前中国的反贫困进程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系统总结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反贫困政策和思想体系的演进路径,对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借鉴作用。本文采用统计分析与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对1949-2019年期间国家层面颁布的301份反贫困政策文件进行分析,认为新中国的反贫困政策经历了五个不同核心的阶段。共同富裕是各个时期反贫困思想的主线,但不同发展阶段所赋予"共同富裕"的内涵不同,直接导致不同时期扶贫政策的侧重点与战略规划的差异。文本的分析结果支持了未来扶贫工作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反贫困
本文在总结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反贫困思想的演进历程与“精准扶贫”理论的形成,系统整理和归纳了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的科学内涵,阐述了“精准扶贫”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精准扶贫”理论体系的内容包含三个大类九大精准,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当代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为指导,从发展和创新的视角,对新时代背景下扶贫、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提出要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有着大量关于合作社历史作用的论述。论述高度评价了合作社的伟大历史作用,指出合作社的兴起与发展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是吸引农民参加工农联盟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是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历史作用的阐释,从提高认识、推进组织创新和优化合作社治理等层面,对当前新型合作社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创新结构的视角出发,构建适应性金融结构模型,同时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中国金融结构与创新结构的适应性。研究发现:与创新结构相适应的金融结构与创新风险、股权融资效率负相关,与创新潜在价值、债权融资效率正相关;当参数发生变化时,与创新结构相适应的金融结构有一个从纯债权融资到债权融资主导、股权融资主导、纯股权融资的连续演化过程;当前中国创新结构已转型为高风险的R&D和产品创新为主,以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已不能适应创新结构的升级。因此,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风险
数字经济创新事关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及其国际竞争力,事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鉴于中国数字经济的“创新端”还相对薄弱,仍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本文从理论上对数字经济应如何创新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地探讨。本文分析认为,中国应坚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文化创新为底蕴、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综合式创新,以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合力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地创新发展。
人口增长向低度均衡路径收敛,是大规模工业化之后发达国家的普遍经历,现在和未来较长时期,中国将面临类似的局面,这是城市化发展和结构条件变化的必然。借助"公共政策-经济效率"的一体化协调,实现低度均衡路径上人口增长的补偿,以免人口增长长期滑出合意的均衡路径。为了实现城市化阶段的发展可持续性,人口质量问题无疑是政策优先选项,唯此才有望实现"经济效率-民生保障"的良性循环。政策次序上以人口质量提升为先、兼顾质量提升和数量增长的再平衡,是理解中国城市化人口问题的根本切入点。
小农生产是造成我国农业竞争力持续弱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和政策制定必须面对的基本农情.在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国内外竞争包围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很有必要立足小农实际,构建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进而加快提升小农竞争力,这是我国农业在激烈竞争中实现突围的现实选择。为了给我国竞争力导向的政策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借鉴,本文选取参考价值较大的日韩两国进行经验分析,详细梳理了近年来两国旨在强化小农竞争力的系列改革的主要举措。发现日韩两国构建的旨在增强小农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具有强化政府主导、注重
2019年12月1日,“全国第十三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在郑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50多所大学的学者参加大会。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杂志社与郑州大学商学院共同举办。与会学者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基于出口导向战略的全球价值链依附性嵌入模式是在国内供给和需求"双弱"背景下的理性选择,但这却造成了内需和出口之间的结构性背离,从而导致本土企业被锁定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化解这种结构性背离的关键机制,是以动态比较优势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即依靠强大的国内有效需求建立起"以我为主"的全球化产业分工组织机制。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拥有自生能力、强调动态竞争、重视大国优势和较长的产业链延伸四个方面。中国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需要从微观层面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从中观层面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