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行为的显示方式千差万别,究竟哪些教学行为更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呢?笔者计划首先设计观察量表,然后由教育专家修订、审核,最后试测、定稿。再之后到无锡三所高中随机听课并录像。(观察量表见附录)
通过对30节物理课堂实况录像的观察和统计数据的分析,笔者对当前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无锡市已实施了三年多,应该说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以讲授、多媒体为主的多种呈示方式并存。从观察结果看,教师平均课堂讲授时间为21.78分钟,占课堂时间的48.40﹪,而且95.46﹪的教师讲课的内容有组织性和逻辑性,说明讲授行为仍是当今课堂的最主要的课堂教学行为。讲授行为是一种快速呈现材料的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呈现较多的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只需要做少量的准备,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2.由教师权威的讲授变为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观察结果的数据显示,30节课中师生对话式教学(学生发言)平均7.47分钟,这说明当前课堂“话语权”已经有学生的一席之地了。从统计数据上看,当前课堂教师提问平均11.89个,教师已经基本树立用问题引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意识。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
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地对话,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课堂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难以进行下去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问答。教师掌握了课堂问答策略就有了课堂交流的基本工具。观察现在的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能经常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信赖的“我一你”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改变自身的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同时可以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为对话教学的开展提供操作的平台。
3.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观察结果显示,30节课中教师平均讲述时间为21.78分钟;学生课堂发言时间平均7.47分钟;讨论次数3.3次,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间平均3.35分钟;教师平均指导次数为5.3次,指导时间平均4.82分钟。这说明当前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课堂上多了许多学生的声音。教师不仅“讲授”和“呈现”知识,而且开始关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活动,课堂已逐步由教师“独占型”走向学生“自主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课程实施上,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创设平等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互相同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活动多起来了,课堂少了沉默、枯燥和乏味,多了动感、生机和活力。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中学生可以参与、合作、体验与探究,课堂是师生交往和对话的场所,是知识、生命共同成长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通过对30节物理课堂实况录像的观察和统计数据的分析,笔者对当前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无锡市已实施了三年多,应该说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以讲授、多媒体为主的多种呈示方式并存。从观察结果看,教师平均课堂讲授时间为21.78分钟,占课堂时间的48.40﹪,而且95.46﹪的教师讲课的内容有组织性和逻辑性,说明讲授行为仍是当今课堂的最主要的课堂教学行为。讲授行为是一种快速呈现材料的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呈现较多的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只需要做少量的准备,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2.由教师权威的讲授变为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观察结果的数据显示,30节课中师生对话式教学(学生发言)平均7.47分钟,这说明当前课堂“话语权”已经有学生的一席之地了。从统计数据上看,当前课堂教师提问平均11.89个,教师已经基本树立用问题引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意识。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
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地对话,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课堂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难以进行下去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问答。教师掌握了课堂问答策略就有了课堂交流的基本工具。观察现在的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能经常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信赖的“我一你”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改变自身的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同时可以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为对话教学的开展提供操作的平台。
3.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观察结果显示,30节课中教师平均讲述时间为21.78分钟;学生课堂发言时间平均7.47分钟;讨论次数3.3次,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间平均3.35分钟;教师平均指导次数为5.3次,指导时间平均4.82分钟。这说明当前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课堂上多了许多学生的声音。教师不仅“讲授”和“呈现”知识,而且开始关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活动,课堂已逐步由教师“独占型”走向学生“自主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课程实施上,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创设平等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互相同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活动多起来了,课堂少了沉默、枯燥和乏味,多了动感、生机和活力。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中学生可以参与、合作、体验与探究,课堂是师生交往和对话的场所,是知识、生命共同成长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