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回归实证研究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联合进行的“东亚五国一区政治发展研究”,自调研报告发布以来,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该调研的阶段性成果已在《文化纵横》2010年第5期刊发。为与学界同仁充分沟通,课题组和《文化纵横》杂志联合邀请了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等二十余名学者砥砺思想,畅所欲言。《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环球时报》《东方早报》、新浪网等媒体也应邀出席了研讨会。
  在开幕致词中,《文化纵横》总编杨平强调,当前无论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语言,还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各种政治学说,都与中国客观现实有明显差别。当务之急乃是从意识形态话语回到实证层面和经验层面,把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文化背景相同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作为观察对象,会有更大的收获与启发,这正是本次“东亚政治发展研究”课题的意义所在。
  课题组负责人房宁研究员对课题基本情况和调研成果做了概括性的阐述。通过对东亚“五国一区”的调研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即在建国初期仿效西方建立政治民主体制,经过约15年左右,纷纷转向威权体制时期。在威权体制下,人民的经济、社会权利有所保障和扩大,政治权力集中,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随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转向了多元体制,其表面现象就是开放了选举。单纯从宪政体制来看,自由体制和多元体制并没有明显差异,但实质上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能够使得体制转变发生并稳定。这些国家在进入多元体制之后,由于政治成本提高、积累下降和缺乏发展战略等原因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变缓。
  课题组在东亚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对结构转换及其动因条件之间关系的认识,这或许对中国更有意义。从自由体制向威权体制转变的原因和条件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分配性激励”。在自由体制下,人们往往通过争取政治权利获得社会流动和身份的改变,这就是在自由体制下政治易于陷入混乱的原因。而威权体制实际上就是封闭了通过政治权利获取流动和地位改变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单纯的生产性的激励。而威权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变的动因主要表现在利益结构的变化、社会心理的变化和精英集团的分裂。威权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变的条件主要表现在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精英集团的整合和主流社会意识的形成。
  与会专家学者对课题组报告进行了点评。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祝东力研究员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的高全喜教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一课题具有新颖性和客观性,但对美国和前苏联对东亚地区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重视不足。清华大学的汪晖教授指出,报告采用历史结构的分析方法,历史感很强;课题研究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工业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作用,使得我们摆脱了过去在民主和专制的框架中讨论社会发展的束缚。吴稼祥先生则赞许报告中提到的权利扩大和权力集中并行的“对冲”概念,并以生物学上的“器官移植”阶段、存活变异阶段和适应同化阶段,来比喻报告中提到的民主、威权和多元三阶段。
  社科院亚太所的周方冶研究员、许利平研究员,以及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的郑振清博士分别从泰国、印尼和台湾三个方面做了国别(地区)专题报告。周方冶回顾了泰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归纳为三个特征:有序和无序间的搏斗;从一元到多元的基本路径;威权式的“强政府”面对长期保持政治稳定的两难困境。许利平则同样总结了影响印尼政治转型的三个特殊因素,即华人的经济优势和政治边缘化、军人的特殊角色,以及美国对印尼精英的影响。郑振清则从两个角度来展开对台湾的分析,一是民主的政策取向,也就是从治理绩效来评估民主;二是回归到台湾现代政治史发展的基本路径来谈动力的问题。本次关于台湾的研究可以归入转型研究的范畴,即关于走向政治民主与经济繁荣的条件与途径的研究。
  北京大学的尹保云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转型动因普遍不足,本身的动力不足以推动国家向民主转变,内部的动力也不可能推动国家转向市场经济。有能力的集权体制完全可以控制和扼杀内部动因的推动力,卡塔尔和朝鲜的比较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民主还需要外部的动力。宋磊教授则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技能锦标赛”来探讨东亚的民主问题,强调在现阶段的中国,产业民主或许更为重要。他认为,目前作为研究对象的“五国一区”的共同变量和时间切割点没有太清晰的线索,而生产主义才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公约数、基础和动力,宏观的政治体制影响生产的量的扩张,而企业层面的产业民主影响生产的质的扩张。王新生教授则重新划分了东亚战后政治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权威主义、发展主义、精英主义和市民主义。
  清华大学的贝淡宁教授、彭宗超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的强世功教授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对东亚民主作出了反思。贝淡宁就民主和贤能政治进行了探讨,认为东亚威权体制的优点之一是能够选择有能力和有道德的贤人来担任领袖,可以用贤能政治来弥补西方民主制度的不足,用现代化的科举制度和儒家观念来弥补当前的缺陷。但这一观点遭到几位与会者的质疑。彭宗超则提出了“和合式民主”的概念,认为它不只在社会主义民主和西方自由民主两者之间寻求调和,而且是在吸收传统“民本”和“和合”思想以及现代合作博弈思想的基础上,相互融会贯通,在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人大制度、公共治理制度中进行贯彻。并通过雅安的党内民主和云南红河州的乡镇长直选做了具体分析。强世功则再次提出了东亚民主转型中的美国和国际因素,并反思在经典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概念中,三项要素的位阶和排序问题。
  此外,其他与会者还围绕这一报告的方法论、调查手段、范围局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房宁研究员总结时坦承,这项研究从总体来说是初步的,就是想如其所是地进行经验描述,给国内理论界提供一个情况汇编,把这个研究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加以分析和评判,从中得出分析和找到线索,继续沿着这个问题前进。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在国人的潜意识里,拉美一直是“穷乡僻壤”的所在。国内传媒偶尔提及也不过是“引以为鉴”。在中国的外交地图上,它似乎也从不曾(至少在实践上)为决策者瞩目。中国“忽视”拉美既有地理因素,也有美国“门罗主义”的阴影。不过更多的还是由于中国的影响力仅辐射一隅,外交布局多以周边和大国为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国家战略日益全球化,中国开始出现在任何一个可以想象的
期刊
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这一理念源自上海世观院主办的季度研讨会和连续出版物《大观》。季度研讨会“致与会者”中说:研讨会“探究中国成长的历史与性质,在中国社会演化与世界秩序内在的普遍性关联中,确立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国际利益。”已经暗含了:中国如何认识周边世界,将是定义中国国家性质、明确利益所在的前提。在《大观》第一辑“写在前面”中,主办者说:“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
期刊
迄今为止,在“中国模式”的讨论中,论者多从经济发展形态、生产力要素比较、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提出“中国模式”的独特性或普遍性,而决定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政治因素,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独特的中国要素,却鲜少有人论及。  讨论中国模式,不可能不正视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国社会独特的政党——国家组织形态,不可能不正视中国共产党30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与此同时,人们也就不可能不正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期刊
“六一国际儿童节”落地中国大陆已经整整60年了。按说自己关于这个节日的印象早已封存在了20多年前的儿时记忆中。不过,近来的思绪却萦绕于此、不能宁息:一方面自己做了父亲,孩子的成长为我重新开启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世界;另一方面,身边的世象却在这重欢悦之上投下了一连串的隐忧阴影,让人难得轻松。    婴儿潮遭遇人性之殇    恋爱时期,爱人曾颇向往“丁克族”的时髦生活理念,似乎轻松潇洒、了无牵挂。然而中国
期刊
1916年底,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初上任之后,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实行教授治校,开启了中国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然而,这一进程仅有过短暂的辉煌。在教育体制上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不仅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反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全盘苏化”影响下彻底中断了。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官本位传统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凸现,在大学又出现了官场
期刊
韦伯用新教伦理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社会学上给我们提出了关于经济伦理的经典命题,在人类发展经济的背后必然有一种伦理价值追求。资本主义经济中拼命赚钱的清教徒,其拼命赚钱的价值追求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依照这一经典命题,我们可以提出,当代中国农民的经济伦理是什么呢?即他们的经济生产和支出的行为隐藏着什么样的价值追求。有人会说,农民省吃俭用,辛苦赚钱不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存吗?问题是当代的中国农民已
期刊
一、找到儒家的香火    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迳见,入水濡毛,飞而洒之,天神日:“而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日:“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这个源于佛经的故事出自清初学者周亮工所著《因树屋书影》,余英时先生在《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一书的《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文中曾引用这个典故,言说自己的中国文化情怀。1978年,当时已经海内知名的余英时先生回到大陆。在近代革
期刊
近年来,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和援助已经是世人愈来愈瞩目的新闻议题。在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都能看到中国巨大的身影。这其中尤以战乱、“毫无希望”的非洲大陆最为热门。2009年以来,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上路”,中国在东南亚所扮演的政治和经济角色也愈发引起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媒体的攻击十分猛烈,他们将中国在非洲贸易和投资的势头称之为“东印度公司又回来了”,而中国在东南亚的援助和投资则是为
期刊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这是人们对景德镇瓷器的形容。一千多年以来,景德镇的窑火从未熄灭,不论是在历代战火中还是在工业化的今天。  简单地重温历史,就像一条古老的航船溯流而上:郑和的船只满载昌南的瓷器向西航行,当西方陶瓷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时,昌南陶瓷温润细腻的质地与典雅含蓄的图案令西方王公贵族为之倾倒。昌南就是现在的景德镇。中国景德镇的瓷器从宋代开始进入西方陶瓷历史,被称为“新瓷”。它曾
期刊
在国内的纪录片市场上,“北京零频道”是目前唯一幸存的民营公司,其主营业务包括国内纪录片的买卖以及中外纪录片的交流。2000年创办时,正值国内电视纪录片栏目化走完第一个十年,创作队伍走出体制,创作内容逐渐多元化。郑琼作为“零频道”的创始人,以独立制片人的身份,开始在中国纪录片界进行商业化运行。  2003年,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曾经成为“零频道”纪录片的播出窗口,而如今,栏目已经成为过往。中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