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豚,海洋馆不是它的家园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海洋馆是个奇幻的世界。在这里,不少人第一次见到了海豚、鲸鱼等海洋生物;也是在海洋馆组织的鲸豚表演中,人们知道这些海洋中的精灵有着如人类孩童般的智商。
  
  不过,在动物保护组织看来,对于鲸豚来讲,蓬勃发展的海洋公园产业也许是一场灾难。你很难想象,在海洋里一天要游上百千米的鲸豚等生物,在海洋馆中被囚禁在方寸之间。然而,这就是被海洋馆圈养的鲸豚的真实生活状态。
  前不久,由国内外多家动物保护组织组成的中国鲸类保护联盟发布了国内首份有关圈养鲸豚动物福利和圈养鲸豚产业的调查报告,并呼吁游客不要再观看鲸豚表演,不再参观圈养了鲸豚的场馆。
  从海洋到海洋公园
  鲸鱼和海豚属于群居的海洋哺乳动物,需要广阔深邃的海域来游弋、下潜和玩耍。在自然界中,鲸豚通常作为顶级捕食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多年来的捕鲸和其他狩猎活动致使很多鲸豚种群数量减少,随之而来的还有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区目前拥有39家在运营和14家在建的海洋公园,这些海洋馆圈养了11种共491头鲸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瓶鼻海豚和白鲸,甚至还包括国家保护动物,如中华白海豚、窄脊江豚等。这些被圈养的鲸豚通常用于公众展示和娱乐,包括鲸豚表演和同公众亲密接触的互动项目。它们不仅在海洋馆狭小的水池里和频繁的表演中承受压力,饱受折磨,而且,由于绝大多数是从野外捕获的,被迫与家族成员分离。
  2010年,一部名为《海豚湾》的影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部影片讲述了日本太地町的渔民捕杀海豚的血腥经过。每年,当地捕鲸队都会开着船艇把成群的海豚赶到海豚湾的围网里。这些海豚一旦被驱赶到海豚湾内,就成为太地町渔业公会的“财产”。在这一过程中,年幼的小海豚被迫与母亲分离,而有些在被驱赶到海豚湾之前就已经丧命。一些被抓捕的海豚还成为某些灰色交易中的商品。根据海豚计划的报道,2015~2016年度,太地町收到了来自全球的150份“海豚订单”,其中有不少被销往国外的海洋公园。
  海豚湾的案例并非孤例。在俄罗斯,也活跃着不少捕鲸者,他们捕获白鲸等海洋动物,并将其销往国外,有些白鲸就死在了漫长的运输途中。
  饱受折磨的圈养生活
  那么,被圈养在海洋馆中的鲸豚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香港海豚保育协会的调查,圈养鲸豚和野外鲸豚的行为很不一样,处在圈养环境中的鲸豚压力非常大,它们的死亡率特别高。香港海洋公园的一份报告表明,其圈养的瓶鼻海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但在野外状态下,瓶鼻海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30年。
  早在1995年,就有学者发表过一篇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文章称,截至1992年年底,圈养虎鲸的年存活率明显低于野外虎鲸,年死亡率比它们的野外伙伴们高出2.5倍。即便改善虎鲸的圈养条件,其存活率也并没有显著提高。世界上曾有超过200头虎鲸被圈养,包括野外捕捉和圈养出生的虎鲸。根据雌性和雄性的数量、自然界的预期寿命和虎鲸被圈养的年限,照理说应该有1/3甚至更多的虎鲸能够生存,但实际上只有其中约20%的虎鲸存活下来。
  
  “最简洁的解释就是,虎鲸天生就不应该被圈养。人类不可能通过改善外在条件,来提升它们在圈养环境中较低的生存率。”美国动物福利学会水生哺乳动物专家奈奥米·罗斯这样解释。
  研究表明,圈养环境下的虎鲸,因为遭受长期的压力,使得它们的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表现为抑郁甚至是无聊感,由此导致其免疫系统失调以及产生其他健康问题。圈养虎鲸最常见的死因是肺炎、败血症和其他感染。
  在海洋馆中,这些被圈养的鲸豚的行为也与自然环境迥异。以虎鲸为例,它是海洋当中的顶级捕食者,在野外非常活跃,可以迅速杀死猎物。但在圈养环境当中,虎鲸需要从人手中乞求喂食,所以它们会在水中把头抬起来并且张大嘴。而在野外环境中,虎鲸将头伸出是为了进行探测,此时它们的嘴是闭合的。
  通过对比圈养和野外环境下的虎鲸,动物学家还发现,在野外环境下长大的虎鲸的牙齿不仅大而且长,还非常尖锐,极适宜撕咬猎物,而处于圈养环境下的虎鲸的牙齿是破损的。糟糕的牙齿状况也可能是圈养虎鲸致命感染高发的原因,它们常常齿列受损,牙髓暴露。这恰恰与野外虎鲸相反。野外虎鲸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牙齿磨损的情况发生。而在圈养环境下,虎鲸牙齿的磨损并不是因为捕食造成的,而是由于它们啃咬分隔动物的水泥池壁和金属门栏导致的。牙齿的损伤,对于这些被圈养的鲸豚来说,不仅只是影响美观,而且会给它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隐患,甚至会影响其正常进食。
  海洋馆里的鲸豚,通常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表演。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绝大部分海洋馆都向游客提供鲸豚表演,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表演行为至少有17项,相关活动还包括“与鲸豚共游和亲密接触”“鲸豚辅助疗法”“一日驯养员”等。表演中涉及的绝大多数行为都非鲸豚的自然行为,而是在圈养环境下经过长期高强度的人工训练而来,这些不自然的行为是鲸豚在野外环境下根本不会做的动作。
  至于与人亲密接触,不仅动物本身并不愿意,而且,如果鲸豚的免疫检验做得不到位,对游客特别是孩子来说,还有染上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
  尽管一些海洋公园声称自己是海洋动物的保育机构和研究场所,但实际上,这些海洋馆中的表演解说中并未提及海洋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对它们的保护,相反,还会向大众传播一些误导性信息,比如海豚喜爱表演,白鲸在池中不断转圈是自然行为,鲸豚享受它们的圈养生活,等等。   “如果公众接触的都是这种信息,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和动物和谐相处。”奈奥米强调,海洋馆里的鲸豚无法真正展现出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状态。
  
  对鲸豚这种极度依靠听觉的动物来说,噪音所带来的伤害尤其严重。海洋公园的游客数量非常庞大,他们给圈养鲸豚带来了大量噪音。鲸豚表演的背景音乐更是动辄高达上百分贝,这几乎等同于电锯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此外,海洋公园的机械设施,如水泵和其他机器也会在水下制造大量噪音。这些噪音会给圈养鲸豚带来极大的压力与不适。
  与此同时,在圈养鲸豚的人工训练中,为了让它们做出表演动作,训养员通常采取食物条件反射法,对于那些不听从指令的,就不喂食甚至用棍子打。一些训养员对圈养鲸豚态度恶劣,习惯以直接拍打玻璃和对鲸豚吼叫的方式来吸引它们的注意力。还有一些驯养员甚至直接用长棍去戳刺那些不想做出规定表演动作的幼年鲸豚。这些不当行为都会直接给圈养鲸豚造成伤害。
  有些圈养海豚由于被迫做长时间的表演而疲惫不堪,甚至自残。2013年,曾有游客在香港海洋公园拍摄到海豚撞墙的情景。
  它们天生不应被圈养
  有动物学家指出,鲸豚天生不应该被人类圈养。
  为什么呢?鲸豚一般生活在广袤的地理区域中,它们游弋、下潜、捕猎甚至休息时,都在移动。即便最小的鲸豚,也需要以数百平方千米的海域为家;一些体型较大的鲸豚则需要上千平方千米的海域为生。在自然环境里,鲸豚每天平均可游40千米~150千米,下潜深度可达10~300米,但是,圈养环境是无法为它们提供这样广阔的生活场所的。通常,圈养池的平均水深为6米,宽15米,长20米,这一环境无疑让被圈养的鲸豚们很“憋屈”。
  而且,鲸豚是“群居性非常高”的动物,通常一个族群会有几百只甚至上千只。在野生环境里,很多鲸豚通过亲缘关系建立起复杂的社会关系,某些鲸豚还会终生保持家庭纽带。而圈养鲸豚几乎很难以自然的家庭单位被展出。很多场馆进口鲸豚多年,那些被放在一起展出的动物个体基本不会来自同一个群体。
  动物学家的研究表明,海豚的脑容量不仅很大,而且极为复杂,它们能够产生复杂的行为,也具备类似人类大脑的智力结构。通过对海豚的观察,动物学家发现它们也具有文化、使用工具的能力、个性和自我意识。这种独特的文化习性或许也是小海豚会和它们的母亲较长时间相守的一个原因。阿根廷海域自由的虎鲸会教导它们的后代如何故意把身体冲到岸上搁浅来捕猎海狮。澳大利亚海域的野外瓶鼻海豚在海床觅食时,会用海绵状的物体保护它们的吻部,而该技能也会代代相传。然而,在圈养环境中,年幼的鲸豚是无法学习到这些生活技能的,即使它们有幸被放逐到野外,也根本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存活。
  此外,被捕捞、贩卖到海洋公园的鲸豚被迫切断与族群的纽带联系,强行和没有亲缘关系的其他鲸豚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动物间负面消极的社交互动。特别是如果这些动物彼此之间既不喜欢与对方相处,又不能逃避,在某些情况下,相互之间就会出现威胁性行为,甚至彼此伤害。有资料表明,一些鲸豚因为受到其他鲸豚的袭击而死亡。
  它们的家在海洋
  
  毫无疑问,对于身材巨大、心智发达、行为和社交复杂的鲸豚等海洋动物来说,海洋公园的人工圈养池实在是太狭小了。事实上,对于那些习惯在辽阔的海洋中游弋的鲸豚们来说,把它们圈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和巨大的伤害。
  海洋公园本应成为人们提高海洋保护意识的理想场所,让人们对野外鲸豚在栖息地面临的种种威胁有更多了解,从而激发公众对鲸豚的同情心,采取实际行动去保护野外鲸豚种群。然而,一些海洋公园选择将圈养鲸豚塑造成娱乐大众的演员,训练它们做出非自然的行为,甚至鼓励游客和它们近距离合影和互动。这就导致了一种怪现象:在海洋公园的游览中,游客本该了解到有关海洋动物的物种分布、鲸豚自然行为及其在野外所面临的生存威胁等知识,却在离开公园时一脸茫然,一无所知,甚至被灌输了许多错误的信息。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人们海洋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于鲸豚被圈养与用于娱乐表演的质疑越来越强烈,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和问题,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圈养鲸豚。在1993年提高圈养鲸豚的饲养标准后,英国在当年就不再饲养鲸豚了,迄今再无任何新的鲸豚被圈养。除英国外,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匈牙利等国也禁止海豚圈养。2015年11月,美国的圣地亚哥海洋世界宣布,将逐步取消虎鲸的表演。2005年和2011年,香港海洋公园拟购买野生中华白海豚和白鲸,但因为公众反对,最终取消了鲸豚的引进计划。
  可能有些人会问,如果禁止海洋公园圈养鲸豚,小朋友要到哪里去看鲸豚,认识和了解它们呢?毕竟,很多人最初认识鲸豚等海洋动物,都是通过动物园或者是海洋公园。对此,有专家认为,人们可以用自然观赏的方式,如赏鲸等形式,近距离接触、了解鲸豚。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如今,利用高科技手段,我们有了更多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便利途径。
  谈及圈养,就绕不开动物福利,一位专家表示,动物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遗憾的是,在我们现有法律法规中,尚缺少“动物福利”的概念,没有任何条款可以保护圈养鲸豚不受折磨。对此,有动物保护人士表示,即便这样,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能以正确的选择和实际行动,来切实帮助那些被圈养的鲸豚和它们的野外同伴少受和不受伤害。
  在前不久中国鲸类保护联盟发出的一份倡议书中,呼吁大家树立正确健康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一同携手来保护野外鲸豚种群:不去海洋公园看鲸豚动物表演,不去圈养鲸豚的场馆,停止野外捕捉和圈养繁殖鲸豚以及提高已有圈养鲸豚的动物福利等。
  “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不会只能在图片上看到这些美丽的动物,而在真正的自然当中看到它们生生不息繁衍的样子。”一位人士说。
  【责任编辑】赵 菲
其他文献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自2009年3月发射以来,已经发现了超过1000颗系外行星,最新的成果就是发现了迄今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它被形象地称为地球“大表哥”。像452b这样的曾被称为“另一个地球”、地球的“表哥”“小弟”的行星,迄今已有好几个。美国宇航局专家预计,“开普勒”可以在银河系中发现50颗以上的类地行星。还有天文学家估计,银河系中可能有10亿个“地球”,即10亿颗和地球大小
大禹治水的故事仅仅是上古的传说吗?一个中美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在黄河上游积石峡发现的沉积物是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造成的,而这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同时,这也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
对珠穆朗玛峰的第一次测绘,是在18世纪的中国开展的。测绘以中国人为主体,进行了实地测量和绘制地图。  举国测绘,教士实施  18世纪清代康熙年间,即1708~1717年,在康熙皇帝主持、策划下,以西洋传教士为科技主体,清朝采用当时的先进测绘技术,开展了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最终绘制完成皇皇地理巨制、全国性地图《皇舆全览图》。  这次大测绘的主要动因,是西方测绘技术传入中国和国内政治、军事对于测绘的需求
在长白山区,流传着一个关于“不老草”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某屯子里突然流传一种怪病,得病的人浑身水肿,四肢乏力,卧床不起。就在大伙万分绝望之际,屯子里来了一位头戴紫色花冠的美丽仙女,指点着病人吃下一种草药。结果,人们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而且比得病前还年轻了许多。于是,大家就把这种草称为“不老草”。  寄生神草已濒危  这种神奇的“不老草”,其实就是列当科草苁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列当。这种草本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展现出一场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更为我们带来美妙震撼的听觉享受。各种各样的动物竞相展露歌喉,出人意料的是,最终摘得“地球上最大嗓门”桂冠的动物,不是河马、大象,也不是老虎、狮子,而是一位来自海洋中的“重量级”歌手——蓝鲸。  “鲸歌”嘹亮  说起蓝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硕大无比的体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凭借它约30米的体长,近200吨的体重闻名遐迩。可是,蓝鲸也会唱歌吗?答案
人的大脑中有个叫松果体的器官。科研人员发现,松果体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夜间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时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在深夜11点至次日凌晨分泌最旺盛,天亮之后或有光源便停止分泌。褪黑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得血压下降,心跳速率减慢,心脏得以休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加强,机体消除疲劳,甚至还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但是,松果体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只要眼球见到光源,褪黑素就会被抑制,停止分泌。
在没有代步工具或代步工具不普及的时代,人们出行只能靠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仅“走”部便收录了85个字,和“行走”相关的字则多达200个以上,可见古人对走的观察和分析多么细致。  走“安步”,还是“疾趋”?  行走的字义,古今差别比较大。汉代的《释名·释姿容》中称,“徐行,曰步”;“两脚进,曰行”;“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现代的散步,古人叫“步”,而当时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
盐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自人猿揖别,盐便成为人类刻意寻找并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说文解字》解释“盐,卤也,天生白卤,人生白盐”。古罗马时期,戍守边疆的人获取薪金就以盐支付,盐是生活必需品,也象征着特权,代表着流通货币。时至今日,“薪水”一词的英文、拉丁文词根仍保持着与盐的联系。在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博物馆密集的欧洲大陆,盐业博物馆往往是其中的翘楚,所以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有7项盐业景观和57项预备遗产项就
美国宇航局近日宣布,在月球表面首次远程探测发现了可能源自月球深部的“岩浆水”。这一发现表明,月球在形成之初可能就有水存在。所谓岩浆水,是指岩浆中所含有的或从岩浆中分化出来的水,有别于来自大气中的降水。事实上,月球没有大气层,根本不会下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利用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携带的美国宇航局的“月球矿物绘图仪”(Moon Mineralogy Mapper,简称M3
来自美、英、中等国的科学家将利用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这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360航次,也是“SloMo”计划的首航。“SloMo”是“慢速扩张脊下地壳和莫霍面的性质”的缩写。莫霍面是以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命名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在这一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传统的理论认为大洋下地壳与地幔之间被莫霍面分开,但最新的假说认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