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代言广告有底线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f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名学者胡适是安徽绩溪人,他有一位族叔叫胡近仁。胡近仁虽然只年长胡适四岁,却是胡适早年在家乡读书、写作的领路人。胡适去美国留学后,家里的书信或邮寄东西,都是这位族叔代劳。胡适嗜茶,留学时经常让家里寄些家乡的茶叶以作馈赠礼品,经手此事者也是胡近仁。胡适回国到北大任教后,与这位族叔通信频繁,彼此有心里话都愿意告诉对方,例如:胡适对自己婚姻的真实想法都只向这位族叔透露。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
  1929年,胡近仁在上海开了一家茶叶店——“程裕新茶号”,销售徽州各地的名茶,但生意一直不景气。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你侄儿胡适是博士、北大教授,名满天下,你何不利用一下他的名气?只要胡博士肯为你做点广告,何愁这茶叶卖不出去?胡近仁一听,乐了:是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呢?这点子实在高!
  于是,胡近仁给胡适写了一封信,信中告知胡适,他决定将自己所卖的茶叶取名“博士茶”,由胡适做广告代言人。胡近仁还拟好了一则广告请胡适过目。广告中说,胡适早年服用此茶“沉疴遂痊愈”,还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等语。
  依照今天名人做广告的标准来看,胡适点头同意做此广告实属轻而易举之事,以胡适当年的名气,此广告面世后必有奇效,“博士茶”很可能成为一种品牌,畅销后也定能给自己和族叔带来丰厚利润。退一步讲,劝人喝茶也没有什么坏处,即使广告略显夸张也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但是,让胡近仁意想不到的是,胡适一口回绝了这件事。
  胡适为此专门给胡近仁写了一封信:“博士茶一事,殊欠斟酌。你知道我是最不爱出风头的。此种举动,不知者必说我与闻其事,借此替自己登广告,此一不可也。仿单中说胡某人昔年服此茶,‘沉疴遂痊愈’,这更是欺骗人的话,此又一不可也。”“至于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此是最陋俗的话,千万不可发出去。”
  胡适拒绝给胡近仁做广告并不是因为自私。胡适一生秉承“长留利息在人间”的人生哲学,不知帮过多少人,甚至很多时候做了好事,别人还不知道。胡适不给胡近仁帮忙,也不是由于清高、爱惜羽毛。胡适出身“徽商”家庭,他从不认为做学问就一定比生意人高贵,他自己也曾为保险商、饭店老板做过广告。胡适之所以不肯为族叔代言这个茶叶广告,是因为这样做超出了他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呢?胡适在回信中说得很明白:第一,所谓“沉疴遂痊愈”是欺骗人的话,也就是说这则广告夸大功效,有虚假宣传之嫌;第二,广告中使用胡适名,“措词甚俗气、小气”,“将来必为人诟病”,到那时再出来否认,反倒不利。基于此,胡适劝族叔“广告只可说文人学者多饮茶,可助文思,已够了”。
  胡适并非不近人情,后来他还是为族叔的茶叶店做了“广告”,只是胡适这次的“广告”更“大气”,更“高明”,不只是为族叔一个人做,而是为整个徽州的茶叶做“广告”。1929年10月,上海立利图书公司出版了一本36开本的《徽州茶叶广告专刊》。该书采用铜版纸插页印刷,印制精美,内有张群、方振武、胡适等政要名流的题词。胡适不仅给该书题了签,而且还做了一首诗来称赞家乡的茶叶:“一碗喉温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其他文献
美国癌症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癌细胞是“未成熟的”,好像永远不能成长为发育充分的正常细胞。它们把全部能量用来迅速繁殖。如果能够用一种药物“帮助”这些细胞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变成正常细胞,就能把癌症治好。  他们发现一种极性溶剂二甲替甲酰胺能使癌细胞转变为正常细胞。把这种溶剂加到正在培养人体结肠癌细胞的营养液里,癌细胞生长速度大大减慢,看上去变大变成熟了。  研究人员进行进一步试验,给20只没有防
1917年年初,被一战拖累至崩溃边缘的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反战的情绪也在迅速蔓延。终于,在这一年的3月8日(俄历2月23日)爆发了“二月革命”,俄国人民推翻了帝制,之后诞生了一支“妇女敢死营”。  头领是个“女张飞”  建“妇女敢死营”的构想始于西伯利亚地区的一名普通村妇雅什卡。因生活所迫,从5岁起,雅什卡就为地主家做活,因此生得肩膀宽大有力,据说能轻易举起90公斤的重物。  1
台湾最严重的现象之一是贪污  【台湾《自立晚报》七月十五日社论】参加国家建设研究会政治外交组的海外人士表示:他们回国之后,与一般人民交谈所获的印象是——人民认为,当前政治上最严重的现象之一,还是贪污的普遍。  身居高位者或以为此言“以偏概全”,迹近挑剔,事实上任何人只须深入民间,周询密访,即不难发觉若干承办人民申请事项、办理手续,或有义务为人民解决有关问题之基层行政人员,如无“红包”以为奉献,往往
清朝末年,湖南宁乡有位名噪一时的人物,他叫周汉,以军功官至候补道。他有个笔名叫“周孔徒”,看这名字就大致能猜到他有多么守旧,其子周家树是否受其影响也守旧,未见更多材料,但有一个事实,即周家树是当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湘籍学员中唯一在脑后留了一条辫子的。当时留学生去辫者占十之八九,大都在日本一上岸即剪掉发辫。周家树为三期学员,回国后先在湖南武备学堂做教官,后来调去陆军部,再被派到驻日公使馆,成为日本陆军
终于有了自家的土地  “那可是个好辰光!解放了,地主家的田地、房子,还有牲畜全部分给了穷人!那时我刚刚成亲,家里也分了十亩地、一头牛!祖祖辈辈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那个高兴啊!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那几年,我们两口子农时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家,地里一棵杂草都没有!不管种什么,我们的产量都比别人高出一截。夜里我们轮流起来给牛喂料,牛那个膘肥体壮!我们很爱惜它,它也很对得起我们。  “每年我
现在,很多人喜欢美食,但又不肯亲自下厨,有时还拿出“君子远庖厨”做挡箭牌,似乎只要远离庖厨,就是君子了。其实,这是对“君子远庖厨”的误解。  在古代,厨师是普遍受到社会尊重的。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司马迁的《史记》后补有一篇《三皇本纪》,里面就说人文初祖伏羲就是厨师出身。“太昊伏羲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又称“伏牺”,获取猎物之谓也。这里的“庖厨”,就是厨师。古时常常拿庖厨活动来喻说安邦治国之大事,
摘要:云南平河哈尼族在长期的自然和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以粗放型农耕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从建国以来,哈尼族开始尝试了新的生计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各种特色作物的种植深刻影响了哈尼族的生计方式。加上交通的便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哈尼族的生计方式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  关键词:哈尼族;生计方式;变迁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1905年,传统强国俄国竟败在小小的日本手中。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热衷分析其中的胜败之道,但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日本驻俄武官明石元二郎(1864-1919)大佐。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惊叹于他的活动能量,称其为“堪比20万大军的人”。可是,明石元二郎至死都竭力隐瞒他的“功绩”,因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谍报与策反,甚至将自己的策反工作搞到俄国革命家列宁身上。  让人看走眼的“木瓜”  明石元二郎1865年
随声附和或者观点与人相同皆称“雷同”。跟字面意义一样,这个词确实跟“雷”有关系。  “雷同”最早出自《礼记·曲礼》:“毋剿说,毋雷同。”这是针对席间有长者在场时的礼仪规定,要求晚辈要正容恭听长者说话,不要像个跟屁虫一样随声附和,否则就是不尊敬。“剿”通“钞”,抄袭,“剿说”即抄袭别人说的话。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的时候万物无不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读书镜》中记载,明朝时有个浙江人郭南到江苏常熟做知县,颇得民心。常熟附近有个虞山,那里特产软栗。老百姓就摘了很多栗子当作土特产送给郭南。  不承想,郭县令见了栗子并未笑逐颜开,倒显得非常紧张,随即一道命令下来,让种栗子的百姓把地里的栗子全都拔去。理由呢,按照相关记载,说是“异日必有以此殃害常熟之民”,意思是早晚有人会因为这栗子侵害你们。  这句话,里面其实少了一个关键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