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l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接连发起对中国的侵略,也逐渐打开了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中国国门。同时也随之涌入的大量的西洋文化,各类先进的西方乐器及表演形式的传入,民族乐器音乐的发展岌岌可危,刘天华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发展,博采众长,使得民族乐器琵琶以及二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使这两种民族乐器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获得新
  【关键词】刘天华;创新;琵琶;二胡
  引言
  “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一、刘天华生平简介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童年的他热爱音乐,从小擅长吹笛子,他在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的军乐团,开始接触西洋乐器。后来学习管弦乐钢琴小提琴,钻研理论知识,后来,剧社解散。当他经过乐器店铺发现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西洋乐器,而民族乐器却异常缺少,只有一两件当作陪衬,显得十分寒战,他感觉十分悲凉并怅然而去。
  回到家乡的他,担任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余时间走访民间艺人,对二胡琵琶等民乐样样精通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方法,又只身前往河南开封学习古琴艺术。他看到国乐濒临你如此的境地,使得他更加富有使命感的要拯救民族音乐。对和声的进一步学习。对而后的乐器改造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1.对琵琶的改造。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西域传入,后由曲项琵琶演变而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态度,使得民族乐器发展垂危,这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分化,分为了重阳派和国粹派两个一派别,随着刘天华,在中西音乐中的学习实践中他发觉了西洋乐器学习中的优点。
  他首先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做琴师,亲自设计方案建立实验工厂,对琵琶二胡进行突破性的改造,他苦思冥想,经过长时间探索,大胆地使用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琵琶的品和相,使琵琶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半音全音关系的音阶。
  2.对二胡的改造。二胡是我国北方乐器,始于唐代,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家族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虽然二胡历来不受人重视。但刘天华却视她为珍宝,对二胡有着十分浓重的情感。他通过学习小提琴的经验,发现民间二胡的缺陷:二胡琴弦粗细长短各不同,琴弓的长短规格也不尽相同。选用材料不统一,使二胡音域较窄,音响效果较差。缺乏表现力,调音的随意性太大,都是根据个人而随意定制的。刘天华根据实际情况提升二胡的把位,拓宽二胡的音域,使音域到了五个把位,从而增加了二胡的音域宽度,从而增强了二胡的演奏表现力,通过对小提琴的了解,刘天华又挑选了优质的材料来制作二胡琴身,增大了二胡的声响,增加了二胡的音响效果。
  三、编创民族器乐曲
  民族器乐曲:他还创作了十首二胡曲,《病中吟》,《独弦操》,《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等。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他参考西洋乐器,教学经验,注重乐器的基础练习,并编写出了47首二胡练习曲,和十五首琵琶练习曲,他还改变了,琵琶二胡,在过去口传心授的,旧的教学方法。他还重视二胡的伴奏,对二胡进行的伴奏形式,和独奏形式的创造改变,这增强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也为而后二胡的发展,开拓了思路,和新的审美艺术观。
  四、刘天华改革思想
  刘天华对我国民族音乐创造性的贡献,并不是偶然的。他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中所说:“我国近来最没有长进的学问,要算音乐了,虽然现在也有人在那里学这些人弹琴唱歌,但大多数还是贵族式的。要说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这真是一件,万分渺远的事,而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道路来,然后才能说到进步二字。”从而大大推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结论
  “傳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他们也是很少完美的,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改变它。”发展的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扬弃,保留一个时代所需要的优秀文化遗址,并在不断碰撞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先进的事物来为大众服务。的光明前途。
  【参考文献】
  [1]刘北茂述,育辉执笔——《刘天华的音乐生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五月第一版
  [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二版
  [4]唐文清——《中国历代音乐故事百篇》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5]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6]夏燕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要】《许三观卖血记》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记叙了主人公许三观为了生活一次次卖血的苦难生活历程,深层的揭示了人类最普遍性的苦难:每个人生活不易,我们需要直面现实的困境,展现出人生的主题就是苦难和抗击这种苦难的精神。  【关键词】苦难;抗争;新人文主义关怀  一、生存的苦难  许三观作为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有着生活最低需求的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纵观余华笔下许三观从青年到老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评价测量的角度出发,以《论语》中孔子的自身评价、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和时人对孔子的评价为基础,对孔子的行为、性格、才干进行分析论述,从而让孔子的形象更加清晰具体。  【关键词】《论语》;评价;孔子;人物形象  《论语》是一本经历无数次的加工而成的书,其中包括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时人对孔子的评价以及孔子对他人的评价,其中评价的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也鲜明的
期刊
【摘要】柳美里,在日韩国女作家,1968年出生于横滨。高中一年级时,从横滨共立学园退学。之后,在一边在剧团做女演员,一边开始剧本的创作。1993年以《鱼之祭》获得岸田国士戏曲奖时才24岁,创下日本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奖记录。从幼时起,经历了校园欺凌、家庭内暴力、父母婚姻的不幸导致的家庭的破裂、自杀、受辱等,使得她的早期作品多以“家庭”和“死”为主题。  【关键词】家庭观;柳美里;幸福;责任感  项目
期刊
【摘要】在“爱的律法”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反叛者与守护者形成的巨大作用立场,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爱,应该如何被界定。在爱的意义生成背后,洛伊展现了印度古老的文化传统,残酷地揭示了爱的代价。  【关键词】爱的律法;反叛者;守护者  微物,却能改变所有,在爱情中那微妙一刻,就足以打破了数千年的制度。爱情,可让人生,也可让人死。洛伊花了5年时间,写出了这部小说,并在1997年此小说获得
期刊
【摘要】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种发展,无论是从发展的方向还是程度来看,它都是有差异的发展,正是这种差异,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及其价值所在;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初中差异英语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初中英语;差异
期刊
【摘要】本文对陈力丹教授的《世界新闻传播史》中印度新闻事业发展史这一章节进行阅读研究和分析,将之与中国的近代新闻史发展历程进行比较,总结出几点相似与差异。  【关键字】印度;中国;近代新闻史  陈力丹教授的《世界新闻传播史》除了介绍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新闻事业,也详实地介绍了包括印度在内的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国家的新闻事业脉络,印度与中国一样遭遇过列强的侵略和战火经历的印度,
期刊
【摘要】安作璋主编的《山东通史·现代卷·下册·邓天乙传》等著作大都认为:邓天乙是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但据罗家伦主编的《革命文献》和孙中山亲笔手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名单”等史料记载,邓天乙不仅没有当选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也没有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山东通史·邓天乙传》、《山东重要历史人物·邓天乙》等关于邓天乙这方面的介绍都是不准确的。  【关键词】邓天
期刊
【摘要】中国画,不光要画,画的同时要融入画中,感受画中风采,体会画中意境,要感同身受,所以中国画的价值无可限量。对于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来说,技法和意境是一方面,但是在此之前,一个好的构图同样决定了这幅画的价值。。中国画不是匠活儿,每一张画都有着画者的思想在其中,绝大多数画者前期都是临摹大师的作品,等到后期自己创作时,四处寻找素材。其实我是不建议要创作才找素材的,素材应该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一点点积
期刊
【摘要】叔本华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一生都在探讨人生问题,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却是永远无法满足不了的,人因此才会痛苦。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并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因此值得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叔本华;
期刊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重要的思想,它深刻的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这一理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认真研究其在中国的实践,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国梦的实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实践  一、前言  马克思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