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与此有多远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课间正喝水,一个学生关切地说:“老师,每天要喝8杯水。”我问:“谁说的?”他说:“网上都这么讲。”我逗趣地问他:“可不可以喝20杯呢?”他说:“那怎么受得了!”我示意:“这么小的杯子。”他强调:“我说的8杯是正常的杯子。”我追问:“什么才是正常的杯子?”他一时语塞。其实,这涉及到彼与此的标准问题。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是相互对立的彼与此、是与非。彼不同于此,此不同于彼;由彼见此,由此见彼。是与非也是如此。彼有彼的标准,此有此的标准。若不分彼与此、是与非,就会陷入彼与此、是与非标准的混乱。我和学生的对话之所以出现差异,就是标准不同所致。
  “每天要喝8杯水”,对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人来说,这一要求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不妨做以下设定:
  如果一个水杯是200毫升,另一个水杯是100毫升,虽然每天都喝8杯水,但总量悬殊。如果同样的杯子,在夏天与在冬天都要喝8杯水,显然冬天很费劲。如果同样是夏天,彼此工作地点、工作性质不同都喝8杯水未免太机械。坐在空调房活动量小,喝8杯水恐怕要不时地去卫生间,而烈日下工作的工农,8杯水恐怕不够喝。如果一位是运动员,一位是泌尿系统病患者,显然运动员喝8杯水相对容易,而病患者喝8杯水则会要他的命。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水杯容量,不同的季节、环境、年龄,其每天的饮水量也是不尽一致的。
  一人一天喝多少水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不分彼此,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人,一概要求“每天要喝8杯水”,那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其特点是片面地、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并处理事情。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时间、地点、条件,任何要素变了都要随之变化。这就是辩证法的真谛,故辩证法强调具体問题具体分析。
  商汤的《盘铭》追求“日日新”,不因循守旧。中国古人之所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贵在追求时间、地点、条件的契合点。那种刻舟求剑、削足适履、邯郸学步的行为,常为世人所嘲。所以任何理论、观点或学说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时间、地点、条件的特点,做出取舍判断。
  生活中,有人惯于效仿偶像,有的年轻人甚至在恋爱问题上也效仿明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颗种子的成长都与土壤、气候、环境密切关联,这种成因的差别影响和决定结果,橘过淮则为枳。不分彼此,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是不可取的。如同名贵的药材人参,某人吃是补品,换一人如果他的体质不适合,吃了就可能成了毒药。因别人的成长经历、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与你可能迥然不同。因此,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不可忽视、误判、低估或是高估他人,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他文献
我伏在骆驼的双峰间晃动,身子随着这庞然大物的步伐而起伏,它步步費力地将蹄子抽出沙子,浅浅的脚印瞬间隐入流沙之中。  我们在敦煌。我凝望着远山的驼队,它们不紧不慢地在鸣沙山的山背上行走,队伍显得极渺小,阳光照过来,像一张张诗意的剪影。  我感到一阵剧烈的颠簸,忙紧紧抓住手中的铁杆。驼队开始上山了,它们庞大的后蹄每每抬起,都会滚落缕缕黄沙,整座沙山像沙瀑一样缓缓流泻。我艰难地抬起头,看到几百匹骆驼还在
2016年10月17日,航天员景海鹏又上太空,这已是他第三次上太空了,在他最得意、最辉煌的时候,他会说些啥呢?他说得最多的是感恩的话。  ◎感激说团队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景海鹏说:“每一次飞天有太多人在托举着我们,我们的背后是祖国,是家人,是战友,是各级组织,是无数航天人,是所有中国人。这两天,你可能采访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很多專家,以他们为代表的所有专家、所有科学家、所有科研人员,我感觉他们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一位非洲选手花了13个小时才跑到终点。他跑到终点时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只有寥寥几个工作人员。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没有鲜花,但他一点也不失落和沮丧,相反,十分兴奋和快乐,他举起双臂高声欢呼:“我成功啦!我成功啦!”  在回国的班机上,他遇到了同乘一架飞机的肯尼亚选手万吉鲁,万吉鲁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万吉鲁手捧鲜花,胸前挂着金牌,一脸的骄傲。当万吉鲁看到他时,脸
星云大师在南京栖霞寺志开上人那里披剃出家,修学佛法,法名悟彻。  年幼的悟彻和妙心是好朋友。一天,妙心问悟彻:“我一直在想,我们诵经祷告的时间久了,口干舌燥之时,是否可以喝上一口水?”  悟彻回答道:“佛祖自在心中,我觉得没什么不合适的。如果你不放心,可以去问问师父。”  妙心见到志开上人,问道:“师父,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请您告诉我,在我诵经祷告很困乏的时候,中途是否可以喝上一口水?”  
雷·克拉克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少年。中学毕业后,他来到一家餐馆当侍应生,他觉得这份工作很没劲,经常偷懒。不久他就被老板解雇了。父亲问克拉克为什么会被解雇,克拉克说:“我是男人,我希望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我根本看不上那份做侍应生的工作。”父親听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世界上没有平白得来的大事业,要成大事,勤奋是唯一的阶梯,只有勤奮才能使你成为一个做大事业的人。”  父亲的话给了克拉克启发,他发誓再也不
198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胡守文向吴组缃先生约稿,请他主编一本《历代小说选》。虽然吴组缃此时的身体不好,但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为了尽快交稿,吴组缃找了北大的周先慎等几位青年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部书的初稿和吴组缃亲自撰写的《前言》同期完成。  一个周末,几位助手来吴组缃的住处拿《前言》,准备交出版社初审。谁知,吴组缃却不肯将这篇文章拿出来。他对几位助手说:“虽然这篇《前言》
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21岁的傅斯年是北大学生。胡适刚到北大授课,因为讲授方法和内容特别,引起争议。同室的顾颉刚鼓动傅斯年去听胡适的课,判断是否把他赶走。傅斯年听了几节课后,对同学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年轻的胡适因而在北大讲坛站稳了脚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傅斯年欣喜若狂,从家里拎了一瓶酒,到大街上喝,还拿了一根手杖,挑了一顶帽子,到街上乱舞。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一种思想。王阳明是明代的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其心学思想传至世界各地,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明清两代。所谓“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这种理念不止用于治学经国,同样成为日常生活中交友的重要理念。  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宦官身居高位,把持政务,纲纪混乱,士
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家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老舍的死,對好友冰心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她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这么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怎么会死?”  冰心和老舍是一辈子的朋友。有一次,老舍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和冰心联名写信给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赛珍珠,邀请她访问中国。信件写好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这项计划后来取消了,信也就没寄出去。1971年,在老舍去世5年之时,红卫兵找到
人生的艺术就在于知道何时应该紧紧抓住生活,而何时又该放弃。这是因为生活是复杂的。生活既让我们的人生依赖它的许多赐予,又限定了我们人生的依赖程度。犹太先知曾说:“人紧握着拳头来到世上,却松着手离去。”的确,我们应该抓住生活,因为生活是奇妙的,到处都充满了美好的事物。而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在回顾过去并突然意识到它再也不会出现时,我们才认识到人生中的这一真理。  记得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我被送进了医院。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