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机会与竞争并存的世界,我们的学生只有拥有一定创造的能力,才能有机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此就需要我们的创新教学要从娃娃抓起。我认为小学科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巨大的,与成人相比,小学生更容易摆脱周围环境的干扰,他们往往会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的口味。所以在小学生出现了创新思维的“苗头”后,教师应该助其增长,而不是单纯地“扑灭”。
例如,在“空气”的认识中,教学就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模式,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的过程中我会给学生穿插一些小小的实验,以探究式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会给学生提供橡皮筋、管子、水槽、塑料瓶等材料,然后将塑料瓶放入水中盛满水倒立起来,让学生在不把瓶子拿出水面的前提下弄出塑料瓶中的水。这样的研究性课题彻底颠覆了灌输式的教学思维,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必须要开动大脑,创新思维。学生在思考之后也会找出一些课本上常规的解决方法,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的处理方法非常有趣,有一个学生将塑料瓶的底部挖出了一个小洞,并将管子插入孔中,同时保持其接触部位不留任何空隙,紧接着这个学生向塑料瓶中吹气,塑料瓶中的水便被排空了。诸如这个学生的方法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创新出教材中不曾涉及的领域,即使有些方法并不是以常规思维能够认可的,但是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自然会在思考中不断提高。
二、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心理学生上来分析,人的创造力来源于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先天的创造力,诸如爱因斯坦这类伟大的科学家便是属于先天的创造力;另一个层面便是后天的开发,对于我们的小学生而言,后天的开发也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而科学学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契机。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实现手脑并用的效果。
在了解“电磁”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让学生大胆去试一试。针对教材中提出的“电磁铁是否具有南北极?”“如何区分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等问题,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简单地找到一个明确南北极的电磁铁,然后用已知南北极的电磁铁去接触另一个未知南北极的电磁铁,其中相互吸引的为同极,相互排斥为异极。也有的学生将周围的物体分成若干类,有纸屑类、塑料类、磁铁类、玻璃类等,然后逐一对其进行尝试,最后在动手操作中确定电磁铁到底可以吸引哪些物体。可见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强烈地感受到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地开发和培养起来。
三、在激励中提高学生创新的信心
我们都知道小学教学并非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一个只知道讲知识的教师是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科学教师的,纵观一些表现优秀的科学教师,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学生心理的了解上也把握得非常的透彻。可以说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激发出和维持学生创造信心的教师,其在真正教学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将会大大缩减,而我们的学生所学习到的学科知识却能够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学会“察言观色”,能够从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眼神中去了解学生的内心。
如在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后,有的学生就非常好奇“如果世界没有了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对于学生的这一疑惑,我并没有大声地斥责他,而是接着学生的疑问让全班学生来思考一下“没有摩擦力的世界”,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在丰富的想象中绘画出了自己的脑海中没有摩擦力的世界,虽然有些学生的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思维,但是我依然会积极地鼓励学生的思维,谁又会知道这些学生在未来会成为有名的科学家呢?谁又能确定我们现在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在未来就不可能实现呢?我们现在鼓励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自信中张扬自己,提高自己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主动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为此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诱导方式引导学生朝着探究和创新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穿插一定的问题形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去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在“空气压缩”这节课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压强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认识,教师让学生来完成一个小小的实验,即让学生用吸管去吸塑料瓶里的酸奶,有的教师在学生实验之后就会直接告诉学生压强的概念,我认为这种直接告诉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师完全可以提出一个简答的问题,如“为什么能够用吸管吸酸奶呢?”学生的创新思维立刻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有的思考“是学生自己用力吸出来的”;有的学生会思考“是不是和压强有关呢?”紧接着学生就会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每一次的讨论中逐渐地形成和完善。
由上可知,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一点一滴地将创新融入科学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得到高效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新沂市时集小学 江苏】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巨大的,与成人相比,小学生更容易摆脱周围环境的干扰,他们往往会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的口味。所以在小学生出现了创新思维的“苗头”后,教师应该助其增长,而不是单纯地“扑灭”。
例如,在“空气”的认识中,教学就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模式,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的过程中我会给学生穿插一些小小的实验,以探究式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会给学生提供橡皮筋、管子、水槽、塑料瓶等材料,然后将塑料瓶放入水中盛满水倒立起来,让学生在不把瓶子拿出水面的前提下弄出塑料瓶中的水。这样的研究性课题彻底颠覆了灌输式的教学思维,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必须要开动大脑,创新思维。学生在思考之后也会找出一些课本上常规的解决方法,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的处理方法非常有趣,有一个学生将塑料瓶的底部挖出了一个小洞,并将管子插入孔中,同时保持其接触部位不留任何空隙,紧接着这个学生向塑料瓶中吹气,塑料瓶中的水便被排空了。诸如这个学生的方法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创新出教材中不曾涉及的领域,即使有些方法并不是以常规思维能够认可的,但是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自然会在思考中不断提高。
二、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心理学生上来分析,人的创造力来源于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先天的创造力,诸如爱因斯坦这类伟大的科学家便是属于先天的创造力;另一个层面便是后天的开发,对于我们的小学生而言,后天的开发也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而科学学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契机。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实现手脑并用的效果。
在了解“电磁”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让学生大胆去试一试。针对教材中提出的“电磁铁是否具有南北极?”“如何区分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等问题,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简单地找到一个明确南北极的电磁铁,然后用已知南北极的电磁铁去接触另一个未知南北极的电磁铁,其中相互吸引的为同极,相互排斥为异极。也有的学生将周围的物体分成若干类,有纸屑类、塑料类、磁铁类、玻璃类等,然后逐一对其进行尝试,最后在动手操作中确定电磁铁到底可以吸引哪些物体。可见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强烈地感受到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地开发和培养起来。
三、在激励中提高学生创新的信心
我们都知道小学教学并非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一个只知道讲知识的教师是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科学教师的,纵观一些表现优秀的科学教师,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学生心理的了解上也把握得非常的透彻。可以说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激发出和维持学生创造信心的教师,其在真正教学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将会大大缩减,而我们的学生所学习到的学科知识却能够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学会“察言观色”,能够从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眼神中去了解学生的内心。
如在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后,有的学生就非常好奇“如果世界没有了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对于学生的这一疑惑,我并没有大声地斥责他,而是接着学生的疑问让全班学生来思考一下“没有摩擦力的世界”,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在丰富的想象中绘画出了自己的脑海中没有摩擦力的世界,虽然有些学生的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思维,但是我依然会积极地鼓励学生的思维,谁又会知道这些学生在未来会成为有名的科学家呢?谁又能确定我们现在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在未来就不可能实现呢?我们现在鼓励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自信中张扬自己,提高自己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主动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为此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诱导方式引导学生朝着探究和创新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穿插一定的问题形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去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在“空气压缩”这节课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压强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认识,教师让学生来完成一个小小的实验,即让学生用吸管去吸塑料瓶里的酸奶,有的教师在学生实验之后就会直接告诉学生压强的概念,我认为这种直接告诉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师完全可以提出一个简答的问题,如“为什么能够用吸管吸酸奶呢?”学生的创新思维立刻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有的思考“是学生自己用力吸出来的”;有的学生会思考“是不是和压强有关呢?”紧接着学生就会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每一次的讨论中逐渐地形成和完善。
由上可知,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一点一滴地将创新融入科学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得到高效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新沂市时集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