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7日,工作人员在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挂缆。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摄
6月17日16时30分左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此航次进行了4个小时水下作业,现场总指挥表示,这次下潜超额完成了预定
任务。
据悉,18日,“蛟龙”号将搭乘首位“乘客”——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下潜。
三人操控潜水器,“蛟龙”号首潜成功
17日6时左右,队员就开始为潜水器安装压载铁,并对水面支持系统和潜水器本体的灯光、机械手等进行入水前的最后检查。9时20分左右,中船重工集团702研究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杨波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周进入潜水器。
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潜水器随轨道车缓缓驶向船艉方向,4名蛙人已乘小艇在水中等候,待潜水器完全入水后,蛙人将挂钩解开。9时54分左右,潜水器注水完毕开始
下潜。
这个潜次叶聪担任主驾驶,杨波和刘开周在下潜过程中验证潜水器声学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长基线定位系统的自主导航软件。
据“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胡震介绍,这个潜次计划需要7小时,下潜和上浮各1小时,水下作业4小时,布放和回收约1小时。
16时30分左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发现大量海底生物,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这次下潜是工程下潜,超额完成了预定下潜任务:一是验证了潜水器技术状态非常稳定和良好;二是长基线定位系统第一次试验就非常成功,潜水器具备了“指哪打哪”的能力;三是验证了潜航员驾驶技能,潜水器从山底一直爬到了300多米高的山顶。
“虽然这次是工程下潜,但这是载人潜水器第一次在这个海域搜寻到了冷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贻贝、蜘蛛蟹等海底生物,为深海生物群落和冷泉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刘峰说。
据介绍,下潜约1个小时后,潜水器抵达预定作业点,深度约1400米。此后,潜水器进行了4个小时的水下作业,期间给水面发回了4张照片,取回了深海冷泉区的碳酸盐“烟囱”样本和大量贻贝样本。
18日搭乘首位“乘客”下潜
据现场指挥部17日晚通报,“蛟龙”号18日将进行本航次的第二次下潜,下潜区域仍然是17日“蛟龙”号下潜的南海冷泉区。这个潜次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张东升下潜继续进行定位系统测试,周怀阳搭乘潜水器在海底观测。
据了解,18日的潜次预计于9时正式开始,14时左右潜水器回收至母船,水下作业约4小时。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来源:新华社)
6月17日16时30分左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此航次进行了4个小时水下作业,现场总指挥表示,这次下潜超额完成了预定
任务。
据悉,18日,“蛟龙”号将搭乘首位“乘客”——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下潜。
三人操控潜水器,“蛟龙”号首潜成功
17日6时左右,队员就开始为潜水器安装压载铁,并对水面支持系统和潜水器本体的灯光、机械手等进行入水前的最后检查。9时20分左右,中船重工集团702研究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杨波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周进入潜水器。
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潜水器随轨道车缓缓驶向船艉方向,4名蛙人已乘小艇在水中等候,待潜水器完全入水后,蛙人将挂钩解开。9时54分左右,潜水器注水完毕开始
下潜。
这个潜次叶聪担任主驾驶,杨波和刘开周在下潜过程中验证潜水器声学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长基线定位系统的自主导航软件。
据“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胡震介绍,这个潜次计划需要7小时,下潜和上浮各1小时,水下作业4小时,布放和回收约1小时。
16时30分左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发现大量海底生物,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这次下潜是工程下潜,超额完成了预定下潜任务:一是验证了潜水器技术状态非常稳定和良好;二是长基线定位系统第一次试验就非常成功,潜水器具备了“指哪打哪”的能力;三是验证了潜航员驾驶技能,潜水器从山底一直爬到了300多米高的山顶。
“虽然这次是工程下潜,但这是载人潜水器第一次在这个海域搜寻到了冷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贻贝、蜘蛛蟹等海底生物,为深海生物群落和冷泉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刘峰说。
据介绍,下潜约1个小时后,潜水器抵达预定作业点,深度约1400米。此后,潜水器进行了4个小时的水下作业,期间给水面发回了4张照片,取回了深海冷泉区的碳酸盐“烟囱”样本和大量贻贝样本。
18日搭乘首位“乘客”下潜
据现场指挥部17日晚通报,“蛟龙”号18日将进行本航次的第二次下潜,下潜区域仍然是17日“蛟龙”号下潜的南海冷泉区。这个潜次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张东升下潜继续进行定位系统测试,周怀阳搭乘潜水器在海底观测。
据了解,18日的潜次预计于9时正式开始,14时左右潜水器回收至母船,水下作业约4小时。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来源:新华社)